葉云
隨著職工和城鄉居民體檢的普及,很多人查出了甲狀腺結節。35歲的張先生也在今年體檢時查出了結節,為什么甲狀腺會有結節呢?他很想找出原因,聽人說可能是因為加碘鹽吃多了,這是真的嗎?事實上,碘的確和甲狀腺有著密切的關系,一直為大家的健康努力著,但可不能隨便讓它背了黑鍋。
甲狀腺長在脖子正中,外形像蝴蝶,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它是生產甲狀腺激素的一個大工廠。甲狀腺激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促進新陳代謝、骨骼發育、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直接關系人體的生長、發育和各個器官的功能,以及智力、精神狀態等。尤其對于處在生長發育重要階段的青少年來說,甲狀腺激素分泌充足,才能保證長得又高又聰明。
甲亢、甲減、甲狀腺炎和甲狀腺結節是最為常見的甲狀腺疾病。
●甲亢:甲狀腺功能亢進,主要表現為多食、消瘦、易怒、情緒激動、失眠、腹瀉、脖子增粗、眼球突出等。
●甲減:甲狀腺功能不足,主要表現為皮膚蒼白、體重增加、疲乏無力、缺乏活力、焦慮、抑郁、思維欠活躍、反應遲鈍、語速減慢、記憶力下降、動作遲緩、淡漠、嗜睡。
●甲狀腺炎:指的是甲狀腺發生炎癥,有急性甲狀腺炎、慢性甲狀腺炎、亞急性甲狀腺炎,其中,橋本氏甲狀腺炎是慢性甲狀腺炎的一種。甲狀腺炎一般會導致甲亢或甲減、甲狀腺結節,需要及早治療。
●甲狀腺結節:指的是甲狀腺內部長結節,一般做B超檢查就可以明確,得了結節要根據醫生建議或定期復查或治療,以免結節長大、長多,甚至引起癌變。
碘是自然界的一種微量元素,也是人體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其中大部分都存在于甲狀腺。碘是甲狀腺要源源不斷生產甲狀腺激素的最重要原料。所以,作為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原料,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被稱為“智力元素”。
吃了紫萊、海帶、貽貝(淡萊)、碘鹽等富含碘的食物,碘就會來到甲狀腺,工廠里辛勤勞動的甲狀腺細胞就會把碘加工成了甲狀腺激素。
另外,人體攝入碘,甲狀腺產生的甲狀腺激素還有這些重要的生理作用:
●促進生物氧化:
●調節蛋白質合成和分解:
●促進糖和脂肪代謝:
●調節水鹽代謝:
●促進維生素的吸收利用:
●增強酶的活力,在物質代謝中起作用:
●促進骨骼的發育和蛋白質合成,維護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結構。
人體對碘的需求呈U型發布,過多或過少的碘都會對甲狀腺造成傷害,如長期攝入過量的碘可使甲減和亞甲減的患病危險性提高。而當人體攝入碘不足時,則會直接造成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導致甲減(就是我們俗稱的大脖子病。在我國加強碘鹽普及前,這個病非常普遍)。所以要想甲狀腺正常工作,控制碘攝入量的多少非常重要。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碘攝入量根據年齡分:
●嬰兒、幼兒和學前兒童為90微克:
●12歲以下學齡兒童(包括12歲)為120微克:
●正常成人(包括12周歲以上兒童青少年)每天碘需要量150微克: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為200微克。
看看最受關注的碘鹽,根據國家標準碘鹽含碘量一般為20~30微克/克,也就是說成人每天攝入碘鹽6~8克就可以滿足大多數成年人的生理需求。而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成年人每日食鹽量不過6克,約相當于一啤酒瓶蓋的量,所以建議成年人每天吃6克碘鹽,兒童相應減量。對于肩負孕育后代大任的孕婦、脯乳期婦女建議每周可以增加1頓海帶、紫菜、貽貝(淡菜)來補充額外需要的碘,也可以使用孕婦專用鹽。
因此按照劑量攝入碘鹽并不會引起健康問題。只有當成年人每天碘攝入量超過1000微克,兒童每天碘攝入量超過800微克,才有可能不安全。另外,碘鹽中的碘容易因為烹飪不當而流失,要注意這幾點:碘容易揮發,避免碘鹽太早下鍋:最好少放醋或不放醋:放在有色玻璃容器中,用后加蓋保存,隨吃隨買,盡量不要久存后再食用。

人體攝入碘的途徑比較有限,一般為飲水和飲食兩條途徑。我國的高碘地區主要為水源性高碘地區,分布在我國河北、山東、山西、河南等11個省份100多個縣(市、區)。國家已在當地供應不加碘食鹽,并應用其他干預措施減少當地居民的日常碘攝入。但是,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都屬于缺碘地區,以浙江為例,外界飲用水中的碘含量基本都低于10微克/升。即使一個人每天牛飲3升,攝入的碘也是遠遠不足機體需求,更不可能通過飲水達到碘攝入過量。
從1994年至2012年,根據國家調研,已經四次調整碘鹽中的加碘量。對我國各地區人群尿碘的檢測結果表明,各地區人群的碘是處于適宜水平的,國家實行的全民補碘政策并無弊端。
沿海地區沒內陸地區缺碘嚴重,這和食物結構有關:海帶類含碘較多,海鮮中含碘量有限。所以,如果平時喜歡吃海帶、紫菜等海產品可以適當少鹽。但不能停止補碘,人體內儲存的碘最多能維持2~3個月,一定要長期堅持食用碘鹽。
以浙江地區為例,生產并供應本省的食鹽加碘標準為每千克25克,即1克食鹽平均含碘量為25微克。假設1個人1天的碘攝入全部來自食鹽,按照正常人每天碘的推薦攝入量,則每天的碘鹽攝入量會在6~12克之間。而如果想要達到碘超標,則一天需要消耗40克的碘鹽。如果計算烹飪過程中碘損耗的話,可能需要的碘鹽量更多。據調查,浙江省大部分人每日攝鹽量在6~14克之間,距離這個上限還很遠。顯然,通過食用碘鹽補碘是不會超過碘含量上限的。所以,非高碘地區居民通過食用碘鹽及正常飲食,每日適量補碘是安全的。
人體一旦碘攝入不足就會引起碘缺乏病,包括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亞臨床克汀病,而孕婦碘缺乏則更嚴重,容易導致的流產、早產、死產、先天畸形等。
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碘缺乏病研究團隊在中心副主任樓曉明帶領下,對碘缺乏病監測工作展開了細致深入的項目分析,歷時三年,完成了浙江省孕婦碘缺乏病知信行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浙江省孕婦人群普遍碘缺乏,這與孕婦人群缺乏對碘鹽的正確認識,認為沿海地區食用海產品就可以代替碘鹽而不再選擇食用碘鹽有關。研究成果明確指出,沿海地區孕婦即使在每日邊食用海產品邊食用碘鹽的情況下,還不能滿足機體對碘的需求。
浙江省疾控中心在日常監測中發現,孕婦等特殊人群的碘營養水平明顯低于國家標準,存在碘缺乏的風險。孕婦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狀態,其需碘量高于正常成人,根據我國居民膳食碘推薦攝入量,孕婦一般每天需要補充230微克。首先,孕婦對碘的需求量除了包括胎兒生長發育和母親自身的需要外,還包括孕婦本身血容量增加和尿排泄量增加(可能是導致孕婦腎碘清除率增高的主要原因)的需要。另外,妊娠期間由于雌激素變化和代謝增高需要母親增加甲狀腺激素的產出量,使孕婦的碘需要量增加。若孕婦處于碘缺乏狀況,則可導致孕婦的甲狀腺發生病理性改變,出現甲狀腺腫或甲狀腺激素水平下降,這是影Ⅱ向胎兒腦發育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妊娠期間足夠的碘供應至關重要。
這項研究成果得到了全球碘營養聯盟的關注和認可,并得到全球碘營養聯盟(lodine Global Net-work,IGN)主辦的碘缺乏病通訊簡報(IDD Newsletter)報道。該研究打破了人們“沿海地區居民不可能比內陸地區更缺碘”的傳統認知,不但有助于有效落實科學精準補碘的防控策略,對指導育齡婦女維持適宜碘營養也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政府實施普遍碘鹽政策提供了科學證據。

這要根據不同的甲狀腺疾病具體來分析。如果查出甲狀腺結節,不需要抽血查甲狀腺功能和甲狀腺抗體。如果檢驗指標都在正常范圍,可以正常飲食,依然可以正常吃碘鹽:但如果檢驗報告不正常,就需要向醫生咨詢,了解原因及飲食注意事項,是否需要低碘或忌碘飲食等。
如果得了甲亢,說明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的功能亢進,容易導致甲狀腺激素生產過量,要少吃海帶、紫菜等海產品,適當少吃碘鹽:得了甲減,要增加碘攝入,除了碘鹽,還要多吃海帶、紫菜等含碘量高的食物。還有甲狀腺切除的病人,要看切除的程度和性質,具體根據醫生的建議來決定是否吃碘鹽。
總之,大部分甲狀腺病人,特別要注意的是,仍然需要補充碘,只是減少量而不是不吃,因為甲狀腺還要運作產生甲狀腺激素,沒有碘就沒法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