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琦

2018年11月,美國羅伯特·歐陽曾風靡全球的“酸堿體質理論”終于走下了神壇,被判賠償一名癌癥患者一億多美元。
“酸堿體質理論”之所以在醫學上完全站不住腳,是因為這一理論完全忽略了人體自身的酸堿調節功能。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多個系統所完善的酸堿調節系統,使得人體的酸堿度完全處于一個相對的穩態,以作為人體酸堿平衡的指標血液pH值為例,必然處在7.35~7.45的略堿性數值中。因此,無論在食物上做多少手腳,人體完善的酸堿調節系統都會把自身的pH值調節至正常的范疇內,根本沒有酸堿體質的說法。而且,一旦人體的酸堿平衡出現紊亂,超過了這一范圍,就成為了病態,需要進行相應的診斷治療。
癌癥日益高發,眼看少了一個防癌、治癌的“利器”,網絡上還流傳著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防癌食譜,但大多沒有科學依據,怎么辦?我們來說一說科學防癌方法。
2018年5月,美國癌癥研究所和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推出了迄今為止關于生活方式和癌癥預防的權威報告。該報告介紹了關于飲食、營養、體重和運動等生活方式因素是如何影響癌癥風險的最新研究。在這項報告中,首先列舉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適量運動可以減少結腸癌、乳腺癌(絕經后)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其次,由適量運動和合理膳食帶來的體重減輕,可以減少結直腸癌、乳腺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腎癌、子宮內膜癌等十幾種常見癌癥。除此之外,之前熱炒的咖啡被認為可以減少肝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但相比之下,其與腫瘤的相關性并沒有那么強,只是可能影響腫瘤發病率的等級。咖啡愛好者也可以繼續享用咖啡了,只是不要過量哦,過量喝咖啡對胃黏膜、心血管系統等還是會有刺激的。
與此同時,美國癌癥協會于2018年10月在腫瘤學頂級期刊——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癌癥臨床醫生雜志》)上發布了癌癥一級預防計劃。這可能是迄今最全面的腫瘤防治指南,也是腫瘤流行病學家們為大眾科學防癌、杜絕謠言所做的最大努力。這一預防計劃告訴我們什么樣的生活方式,能讓我們患癌的風險降到最低。該文充分明確了7種可以明確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或者尋求正確的醫療措施而避免的癌癥危險因素。
●吸煙。吸煙是健康的第一殺手,也是包括目前最常見的肺癌在內的多種癌癥的首要因素。
●飲酒。飲酒會明顯增加至少7種癌癥(口腔癌、口咽癌、喉癌、食管癌、肝癌、大腸癌、乳腺癌)患病風險。
●營養過剩、缺乏運動而導致的肥胖。現代研究表明,肥胖通過炎癥、氧化應激、細胞增殖、血管生成等途徑導致多種癌癥的發生。此外,肥胖還會引起腸道微生物菌群異常從而增加患者患大腸癌的風險。
●各種間接或慢性的感染。比如常見的乙肝病毒(HBV)和丙肝病毒(HCV)會明顯增加患肝癌的風險,幽門螺桿菌(HP)感染會明顯增加胃癌的風險,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會明顯增加女性宮頸癌的風險,艾滋病毒(HIV)感染會明顯增加淋巴瘤和卡波西肉瘤的風險,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BV)會增加淋巴瘤和鼻咽癌的風險。所以,乙肝疫苗一定要打:HPV疫苗有必要接種:幽門螺桿菌要及時治。
●過度的紫外線照射。長期暴露在強烈的陽光下而沒有相應的防護措施會增加惡性黑色素瘤和皮膚鱗癌的風險。

●醫療電離輻射。體檢或診斷疾病時所需要進行的X線、CT及PET-CT等都是醫療電離輻射的主要來源。因此,在醫院就診的患者,需要積極遵循醫生的醫囑,如果不是必須的放射性檢查,就沒有必要接受,如有為了明確診斷必須要做,如非需要也盡量不要進入放射診療場所。同時,作為陪同的家屬,應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采取必須的防護措施,主動避免接觸或接近放射診療場所,降低意外照射的風險,盡可能把暴露醫療電離輻射的可能降到最低。
●室內氡濃度。“氡”這個元素可能大家都很陌生,但卻是普遍存在于居民居所的物質,高濃度的氡暴露是目前僅次于煙草使用引起人類肺癌的第2大元兇。現代建筑為了美觀通常會大量選用石材作為建筑材料,但目前許多石材如花崗石、大理石、地板磚、瓷磚等建材甚至水泥里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氡等放射性物質,在石材沒有經過明確檢測的前提下,往往都會導致室內裝修的氡濃度升高,從而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
所以,與其相信不靠譜的酸堿體質理論,買著價格不菲卻難確定效果的保健品,倒不如堅持健康生活的行為與生活方式,這才是真正的防癌之道。
編輯/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