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云
2019年1月,中國國家癌癥中心發布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癥統計數據顯示: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癥,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癥。我國發病率最高的三種癌癥是肺癌、乳腺癌、胃癌。我國癌癥發病率、死亡率均為全球第一,癌癥死亡是我國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由于人口老齡化趨勢,未來幾十年,我國的癌癥患者還將增加。

談癌色變,曾幾何時,身邊日益增多的癌癥患者,再看看觸目驚心的數據,讓我們越來越清楚:這是一個不得不談的話題。對于癌癥,僅有害怕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迫切需要認識癌癥,更需要知道癌癥可以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生存率就越高。那如何預防和盡早發現癌癥呢?本刊記者專門采訪了在癌癥防治第一線奮斗多年的專家——浙江省腫瘤醫院健康體檢中心主任呂蕾,請她詳細地解答。
人類已知有100多種癌癥。事實上,癌癥不是一個新晉的可怕疾病,科學家甚至在1.5億年前的恐龍化石上,找到了癌癥留下的痕跡。而它是怎么在人類歷史上慢慢登上令人“矚目”的舞臺的呢?這個問題,醫學界一直在尋找,雖然目前還不能完全確定,但已經基本達成一致的說法是:癌癥是基因發生了突變。
人體每一次的細胞分裂,都有發生基因突變的可能,這種可能性本身概率極低,但是,當受到射線照射、慢性炎癥、遺傳因素和病毒感染等刺激時,就可能出現變異,比如致癌基因被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等,從而導致細胞發生癌變。但這樣并不是馬上就成了癌癥,一般健康身體發生了基因突變產生癌細胞后,免疫細胞會馬上行動起來,把癌細胞殺死。但是,隨著年齡增長,細胞分裂次數越多,基因突變也越多,免疫力卻越來越差,于是,患癌的概率也越來越高。
也就是說,年齡是被確定的主要相關因素,癌癥患者以老年人為主,在50歲后,癌癥發病率快速增長。換句話說,衰老更意味著癌癥高發。而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也推動了癌癥的越來越高發,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2005年首次突破一億大關,占總人口的7.6%:10年后,65歲以上的老年人攀升至1.4億人,占總人口的10.5%。
這里特別要說明免疫系統是否強大是狙擊癌細胞的關鍵,但是現代中青年人生活方式不健康,生活壓力大、抽煙、喝酒、熬夜、缺乏運動等都會導致免疫力變弱,也會把50歲以前患癌的風險提高。
癌癥是嚴重威脅群眾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健康是人民幸福的基石,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癌癥防治,習近平總書記就癌癥防治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癌癥篩查、臨床治療和藥品供應等工作。

我國早在“七五”期間就制定了《中國癌癥防治規劃綱要(1986~2000)》。20世紀70~90年代全國性的死因回顧調查基本查清了我國癌癥的流行情況,并對癌癥的主要危險因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以各級腫瘤防辦、各省市腫瘤??漆t院及腫瘤防治研究所為主的專業隊伍,以及縣、鄉、村三級癌癥防治網;積極開展了高發現場的綜合防治研究,并在某些癌癥的研究及診治工作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2019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將從四方面加強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的工作,其中提到強化癌癥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目前全國建有腫瘤登記處574個,覆蓋4.38億人口,較為全面地掌握了我國癌癥發病、死亡、生存狀況及發展趨勢。近幾年通過中央財政支持,開展了農村高發地區、淮河流域、部分城市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以及農村婦女“兩癌”篩查,取得顯著成效。目前項目地區癌癥早診率超過80%,治療率達到90%,篩查人群的癌癥死亡率降低46%,早期病例診療費用較中晚期節省近70%。另外,還將建立健全癌癥診療體系,加大癌癥防治用藥保障力度,目前已經將臨床急需的12種抗腫瘤新藥納入2018年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
而《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也制定了我國的抗癌目標,總體癌癥的五年生存率要從30.9%,到2020年提高5%,至2025年提高10%。全國疾控系統也正在按這個目標努力著。以浙江省疾控預防控制中心為例,開展了甲狀腺癌危險因素調查,獲得了影響甲狀腺癌發病的環境遺傳因素,建立了甲狀腺癌風險評估模型,對于識別高危人群、預防甲狀腺癌的發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十幾年前,癌癥還是鮮見的絕癥:中招概率低,一旦中招就基本意味著人生畫了句號。這種觀念是時候更新了!研究表明,80%以上的癌癥是因環境及生活方式所致,早期癌癥可以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60%的癌癥患者通過治療可以延長五年壽命。但是,目前大眾對癌癥不但可防而且可治的認識是明顯不足的。
癌癥的誘發包含內因和外因,內因包含遺傳,比如腫瘤家族史,免疫功能低下等;而外因則包含環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呂主任在臨床癌癥治療一線奮斗了幾十年,她見過無數癌癥患者,了解他們的患病史,得出一個結論:很多癌癥的發生跟外在的環境因素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很顯然,外在的環境是有可能改變的,這就為預防癌癥提供了可能性,這也是“癌癥可以預防”最基本的依據。比如,通過不使用煙草、健康的飲食和參加體育活動等,能夠預防30%以上的癌癥;通過免疫接種,也可以減少相關癌癥發病率。
雖然隨著人口的增加和老齡化的繼續,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未來幾十年仍將持續上升。但有一個數據值得慶幸:2011年前起,中國人群癌癥死亡率緩慢下降:男性死亡率逐年下降1.4%,女性死亡率逐年下降1.1%。
這是為什么呢?根據慢性病疾病預防專家的研究顯示:最關鍵的是我國最近二、三十年來,對胃癌、食道癌和肝癌的防控成效,三種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明顯降低。其中,乙肝疫苗的廣泛使用,大大降低了肝癌發生率;用抗生素控制幽門螺桿菌降低了胃癌發病率;而飲用水的凈化、防止食物霉變、減少或避免食用含有亞硝胺的熏烤及腌制類食品等環境改善、健康生活方式的改變,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癌癥可以預防,這讓奮斗在癌癥預防、治療第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得到了極大的鼓勵。如何有效地干預國民的行為,讓健康生活方式流行開來,是中國防控癌癥的關鍵,也是難點。而作為我們健康的第一守護者——我們自己更要積極行動起來,把預防癌癥變成日常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
●改變觀念,培養防癌意識
癌癥預防的首要阻礙是防癌的觀念。觀念決定行動,如果防癌意識淡薄,或抱有僥幸心理,或者認為這些措施是沒有用的,當然不會積極行動。
●戒煙限酒
吸煙是對健康危害最大的不良行為,早一點戒煙早一天受益,吸煙者不僅傷害自己的健康,二手煙和三手煙還會對身邊人造成傷害。建議不喝酒或少量適度喝酒,至少不嗜酒、不醉酒。
●良好的飲食習慣
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營養價值,五谷雜糧、新鮮蔬菜水果、適量的肉類等都要食用,適量、均衡攝入,并特別強調食材的新鮮。不要吃得太快、太燙、太咸,不暴飲暴食、飲食規律、不吃或少吃腌制、油炸、燒烤食品等。
●堅持適量運動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減少三分之一的得癌風險,建議每天進行60分鐘以上的適度運動或3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每星期至少鍛煉150分鐘。
●避免肥胖
肥胖會大大增加患癌風險。體質指數(BMI,即以體重千克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是世界公認的一種評定肥胖程度的分級方法,BMI指數為18.5~24.9屬正常健康體重,低于18.5為低體重,25~29.9為超重,大于/等于30為嚴重超重或肥胖。
●少熬夜
熬夜違背生活作息基本規律,損害機體免疫力,是患癌的高危人群。建議成年人每天保證6~8小時睡眠時間,不熬夜或盡量少熬夜。
●保持好心態
長期不良的負面情緒可能會增加患癌風險,現代生活、工作節奏快,學會減壓、快速調整心態非常重要。

以上這些適用于預防各種癌癥,不同癌癥還有相對特定的預防方式,比如預防食道癌要改變“趁熱吃”的習慣,65℃以上的食物都被世界衛生組織劃入致癌因素;預防皮膚癌要注意防曬;慢性肝炎患者要盡早接受抗病毒治療以減少肝癌風險;預防胃癌需要警惕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男性要多喝水不要久坐可預防前列腺癌:適齡女性積極接種HPV疫苗可預防宮頸癌等。
對比中美癌癥報告,其實兩國的癌癥發病率差不多,但我國癌癥五年生存率僅為美國的一半,這是為什么呢?《美國癌癥報告》認為癌癥篩查起到了主要作用。因為癌癥的發展往往長達幾年,越是早期發現,就能越早進行治療,生存率也就越高。
隨著癌癥越來越多,想到癌癥篩查的人也越來越多。記者在采訪時遇到了44歲的吳先生。他平時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還有抽煙喝酒的習慣,之前單位常規體檢發現過肺部結節。最近身邊有好幾個朋友、同事得了肺癌、肝癌,讓他不禁有點害怕。所以,他特地到浙江省腫瘤醫院健康體檢中心,想要做一次詳細的體檢。呂主任先跟他很耐心地講解了癌癥篩查。吳先生大概了解后,問了一個問題:“其實單位年年都做體檢,但為什么感覺不少人是突然發現得癌的?我很疑惑,感覺體檢沒起到早期發現癌癥的作用?!?/p>
呂主任的解釋是這樣的:首先,一般單位每年進行的體檢是普通常規體檢,側重于檢查生理指標來評估健康狀態,篩查常見病、慢性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也能發現癥狀明顯的腫瘤,但大部分癌癥,尤其是早期癌癥,沒有太多特異性表現,甚至沒特別的身體反應,輕而易舉就逃過了普通體檢的“法眼”,有些人每年的體檢結果都很正常,卻在最后被發現患有中晚期癌癥。而癌癥篩查是為了發現早期癌癥,所以普通體檢不能替代癌癥篩查。
其次,體檢時發現的細微癌癥征兆,需要有專業經驗的體檢醫生發現蛛絲馬跡、提醒體檢者自己重視,并且及時復查,進一步確診。很多人體檢完后,看不懂報告,也不關注報告,體檢的最大作用就被忽視了。
最后,雖然現在大家防癌意識越來越普遍,但是對癌癥篩查依然沒有太準確、清楚的認識,大多以為抽個血、拍個片就可以了?!鞍┌Y是很狡猾的病,特別不希望大家太早發現它,靜悄悄地侵略、擴大地盤,潛伏著偷偷在身體里搞大事情。癌癥雖然可怕,但只要早發現、及時治療,治愈生存的希望就越大。對癌癥防微杜漸,要做專門的癌癥篩查,在癌癥‘萌芽了和‘搞事了的時間間隔里及時發現它,尤其是高危人群尤其要重視。”
身體的不舒服其實是提醒我們的信號,當出現這些癥狀,也要提高警惕,積極進行癌癥檢查:
●身體任何部位出現腫塊,尤其是逐漸增大的;
●身體任何部分,沒有外傷而持續潰瘍;
●中年以上的婦女出現不規則的陰道出血或異常分泌物(俗稱白帶);
●進食時胸骨后悶脹,灼痛,異物感或進行性加重的哽噎:
●久治不愈的干咳或痰中帶血:
●長期消化不良,進行性食欲減退,消瘦,又未找出明確原因;
●大便習慣改變或有便血;
●鼻塞,鼻衄,單側頭痛或伴有復視;
●黑痣突然增大或有破潰,出血,原有的毛發脫落;
●無痛性血尿。

現在主要采用的癌癥篩查手段,有常規體格檢查(比如用觸摸去尋找乳腺癌和睪丸癌的腫塊)、實驗室取樣化驗(檢查血液、糞便或者其他體液,檢測腫瘤標志物),以及影像學檢查(超聲、CT、X線、MRI)、內鏡檢查、病理檢查等。選擇癌癥篩查項目具有較強的個性化,需要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合適的項目,同時在早期發現時進行治療,將會有較好治療效果。
●結直腸癌
50~75歲,不論性別都做結腸鏡檢測,及時發現癌前病變,常規5~10年1次;其它還有糞便潛血檢測、鋇餐造影、糞便DNA檢測等多種檢測手段。
高危人群包括:40歲以上有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改變、大便性質改變、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直系親屬中有人患過大腸癌;大腸腺瘤治療后的人群;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大腸癌手術后的人群;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家族史的20歲以上直系親屬:50歲以上無癥狀人群。
●肺癌
45歲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檢查。特別有重度吸煙史、現在還在吸煙或者戒煙不超過15年的人群更應該將篩查年齡提前。肺癌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齡40歲以上的人合并下面至少一項則為高危:吸煙大干20包/年,其中包括戒煙時間不足15年者;被動吸煙者;有職業暴露史(石棉、鈹、鈾、氡等接觸者):有惡性腫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彌漫性肺纖維化病史。除高危人群外,要積極控煙,有呼吸系統疾病要盡早正規治療。
●乳腺癌
35歲以后,每年常規乳腺超聲檢查:
40~69歲:乳腺X線檢查每年1次;配合臨床體格檢查和乳腺B超檢查;
70歲或以上:乳腺X線檢查每2年1次:配合臨床體格檢查、B超等。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家庭有乳腺癌遺傳等高危人群需要提前進行篩查(20~35歲)。
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包括:未生育或年齡大于35歲的初產婦;月經初潮小于12歲:行經大于42年的婦女;有親屬在50歲以前患有乳腺癌;2個或以上的一級或二級親屬在50歲以后患有乳腺癌或卵巢癌;有對側乳腺癌史或經乳腺活檢證實為重度非典型增生或乳管內乳頭狀瘤病者;曾接受胸部放射治療史超過10年者。

除了體檢篩查外,在日常生活中,女性預防乳腺癌還需要做到遠離煙酒、保持健康的體重,堅持鍛煉,適時生育,母乳喂養,營養均衡。
●宮頸癌
21~65歲女性:5年1次的宮頸薄層液基細胞學+人乳頭瘤病毒(HPV)的檢測。年齡、條件適合的女性建議接種HPV疫苗。宮頸癌的高危對象為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的女性。一般年齡到65歲,且之前多次檢查都顯示為陰性結果,則不再需要進行篩查。此外,接種過HPV疫苗的女性,遵循特定年齡的建議。
●肝癌
需聯合血清甲胎蛋白和肝臟B超檢查,乙肝、肝硬化患者建議每6個月檢查一次。肝癌的高危人群一般為35歲以上的男性和45歲以上的女性,有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學證據;有肝癌家族史;肝硬化患者;藥物性肝損患者。
●前列腺癌
高危人群建議篩查,包括年齡大于50歲的男性:年齡大于45歲且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年齡大于40歲,且基線PSA(中年前列腺特異性抗原)高于>1ug/L(微克/升)的男性。
●胃癌
45歲以上人群定期做胃鏡檢查進行胃癌篩查。高危人群有中重度萎縮性胃炎,慢性胃潰瘍,胃息肉,良性疾病術后殘胃,異型增生,中、重度腸化生;明確家族史;胃黏膜巨大皺褶征。
呂主任說,一般情況下,從中年開始,每年要做一次防癌健康體檢,如果有腫瘤家族史,則體檢時間需提前,女性尤其要注意乳房及婦科的檢查。防癌體檢要根據每個體檢者的年齡、性別、家族史、病史、生活方式等選擇相應的篩查。
呂主任還特別強調:癌癥篩查要到正規專業醫院檢查,報告要請醫生解答,如果出現問題要及時復查,積極治療。有些體檢的結果雖然不是早期癌癥,但是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像吳先生的肺部結節,只要定期檢查,就能及時掌握發展進程作出應對,不給癌癥足夠時間在身體里搞出大動作來。
寫在最后:
人類與癌癥的抗爭將越來越激烈,醫學界一直都在努力,癌癥發現、治療技術都在不斷進步。我們作為自己身體的第一守護者,必須要直面它,了解認識它,才能更好地遠離、打敗它:平時健康生活方式預防癌癥、科學正確的癌癥篩查盡早發現、發現后的積極治療,以及積極接種防癌疫苗等。相信,可怕的癌癥終有一天會被我們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