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倫
摘要:本文運用符號學和圖像學的研究方法,對石門山第8窟的造型處理和藝術表達的方法進行系統而深入的分析,在歷史語境中,準確地把握其所承載的文化結構和人文精神。運用語義、語構與語用挖掘出孔雀明王窟藝術創作手法,探究在創造符號過程中,當時創作的思維及隱藏的規律,提取藝術符號,找尋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紋樣與現代設計符號之間的關聯性,從而啟發現代符號的創作。
關鍵詞:第8窟;孔雀明王;符號
到目前為止,關于大足石刻石門山石刻的研究越來越多,無論從藝術學、考古學、歷史等方面都開始有了各種見解,使我們了解到很多歷史背景、人文思想、宗教信仰等知識,但從符號學的嶄新視角綜合研究大足石刻的還很少見。由于石門山第8窟研究內容豐富,運用符號學理論為重點方法論,把內容與形式結合起來進行探究,不僅了解第8窟所選擇的崇拜對象與不同民族產生信仰在生成語境方面有其共性又各有特點,還能從能指與所指挖掘出孔雀明王窟藝術創作手法,探究在創造符號過程中,當時創作的思維及隱藏的規律。
1 石門山第8窟符號語義分類的表達
1.1 第8窟孔雀明王經變窟的能指解析
具體而言,巴蜀地區孔雀明王圖像主要集中于大足石刻,除北山佛灣第155窟完成于北宋末年外,石門山第8窟、北山多寶塔第36龕、玉灘第2龕及寶頂山大佛灣第13龕皆為南宋時期作品。兩宋時期,主尊孔雀明王出現新的四臂持物組合,附屬背景圖像流行比丘被蛇咬、天勝阿修羅兩個情節性場面,又與觀音、訶利帝母等組合,突出去毒息災、求子安產的現實公益。
1.2 第8窟的洞窟附屬圖像
石門山第8窟龕口近方形,該窟無前壁,隔甬道與一巨石相對,巨石中雕有香爐及蓮臺,體現了南宋時期巴蜀地區古人對孔雀明王“祈福”儀式的看重。該窟后壁與左、右壁最上層為三尊像及十八羅漢,但十八羅漢不見于《孔雀明王經》,其他石窟中也未曾見此素材,而此窟卻著重體現,其一因十八羅漢始于唐末,到宋代則十八羅漢開始盛行,其二意指為除去生活中一切煩惱,不再受輪回之苦,所以推測此窟刻有十八羅漢與當時南宋時期元軍大舉進川,戰爭變亂發生,人民生活痛苦,以求造福來世的民俗信仰及當時巴蜀地區流行題材有關。該窟后壁與左右側第二層為龍、乘孔雀天女、五天人、神將與阿修羅斗戰、天人及侍女等圖像,重點在于表現神將大戰阿修羅,形象生動的表現出阿修羅作敗退狀,天人戰勝阿修羅雖常見于《佛經》當中,但《孔雀明王經》并無直接描述,而此場景作為此窟重點,推測與當時渴望戰爭勝利有密切關系。該窟附屬圖像下層為比丘被蛇咬,左右壁各一小屋,兩小屋外側龕窟門處各立一持芴板文官與一拱手禮敬武將,此圖像與供養人為官員有關,亦或為祈求功德圓滿,求官進職。
1.3 第8窟主尊造型
第8窟中心柱為孔雀明王,頭一面四臂像,戴纏枝紋樣寶冠,飾耳墜、臂釧及網狀瓔珞,背光鏈接窟頂。主尊體現出濃郁的密宗精神,注重自然界各種威力的形象象征體現,多臂的姿態造型,與附屬圖形成一個神秘及頗有趣味的符號。主尊左第一手執孔雀尾翎、右第一手執長莖蓮蕾、左第二手持梵夾、右第二手持果實。這一持組物與巴蜀地區的流行題材相符,且與敦煌莫高窟孔雀明王壁畫相近,以祈禱消除天災、除病延命、安產安胎及求取功德,貼切當時的風俗信仰。
1.4 第8窟孔雀明王經變窟的所指解析
(1)宗教信仰。在中唐以后幾乎看不到密宗的傳承,但在宋代巴蜀地區還在廣泛流傳,體現在大足石刻的佛教造像中。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環境中,外來的佛教文化最終還是被徹底民族化、本土化,將自己的崇拜對象藝術地表現于石窟中,隨意搭配,根據當時的需要任意添加,形成獨具一格的藝術形態。
(2)經濟背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以農業為主的兩宋時期,商業也日漸濃厚,四川地區因地理條件優越,經濟發展優裕。從宋代大足石刻人口占宋朝百分之二十,擔負了全國軍糧的三分之一來看,可見大足的經濟實力不凡。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擁有一定的資產才能夠營建石窟,大足石刻大多龕窟大多都是由資產雄厚的單獨官宦富家開龕造像,這就必然影響石窟的造像內容與特征,在第八窟主尊的選擇及附屬圖像的設計都與供養人的審美愛好有關。
2 石門山第8窟符號的語用途徑
符號能夠傳達精神,它蘊含著某種象征語義,因而在造物設計中應充分考慮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在第8窟符號化使用的過程中,有著怎樣的表現形式與使用者即遠古先民們的某種習慣是分不開的,包括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人們對神靈的崇拜無論是宗教形式還是現實功利,或者還兼有其他的功能,都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人們通過建設石窟造像來祈求安康,供養人以求造福來世與子女。而使用者則希望通過祭拜孔雀明王而實現平安多福、安胎安產等愿望。
3 石門山第8窟的語構分析
在符號學中,語構學旨在研究不同語言符號之間的結構關系。在石窟當中形態、工藝、色彩、地理構建等是第8窟語構學符號的組成部分。在色彩上大都以孔雀綠作為基調,如三綠、三青等,在紋飾上大多用明度和純度非常高的金、黃、白為輔助色,這些飽和度很高的輔助色相互碰撞所產生的視覺沖擊,使得第8窟在色彩表現上獨具特色。在工藝上,主體為圓雕,巧妙的運用孔雀明王作為龕窟的支撐,使得千年不損。附屬圖像為浮雕,采取對稱與均衡的構圖方式。在工藝上不僅有工程力學的研究還有光學的考慮,中心柱長期處于光線當中,附屬圖像形成一種層次豐富,陰陽結合的狀況,體現出密宗的神秘莊嚴的氣氛。
4 結語
符號不是一個物,而是一個事件。符號學的任務不是去教導接受者如何確定一個符號的意義,而是去引導讀者突破符號本身,去尋找本身意義的形成過程。通過符號學的語義、語構與語用,引導更深地了解大足石刻藝術的原發視域,從而激活那些已經被人們忽視了的藝術語言,更好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參考文獻:
[1].大重慶出版社,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石刻全集.第五卷[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9.
[2] 龍紅.風俗的畫卷—大足石刻藝術[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3] 張憲榮.設計符號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4] 徐恒醇.設計符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