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波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31-0056-01
學生的健康成長,除了具備較高的語文素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還應重視學生的心里健康。現代教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雖然現在許多中學開設了心理健康課程,但單純的心理健康課已經不能滿足學生需要,我國青少年因學業壓力過大而離家出走或自殺身亡,甚至出現了殺父殺母的惡性事件,鐵一樣的事實,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實施素質教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刻不容緩!
就我國現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極度緊缺,要在短時間內使大部分的學校師資配備實現到位,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那么在這個過渡的時期,如何對學生進行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語文教師負有很大的使命。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是很幸運的。在幾年的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心得:
1.從教材中挖掘心理滲透點,是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愉悅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讓人得到美的熏陶。在教學中應給學生多一點理解和尊重,多一點關愛和信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覺得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充分挖掘語文教材潛在心理教肓因素,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也是切實推行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樹立了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就會發現語文課本處處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機。(1)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高尚的情操。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內容表現了對祖國的愛,對民族的自豪感和尊嚴感,對自強不息,向命運挑戰的精神,對社會集體的榮譽感,對同學的友誼等,而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內容。
2.構建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
科學引導,培養學生堅韌的意志。當前,中學生生活、學習和交往環境日趨復雜他們的心理急劇變化,心理負擔日益沉重,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學業壓力,容易使得一些學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對困難。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培養學生堅韌的意志。首先要盡力挖掘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讓學生認識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意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熱愛生命。《新課準》強調教學內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樹立平等意識,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現階段的學生都有著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見解。這就要求教師應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從獨裁者的位子走下來,走到學生當中去。正如美國教育學家多爾說的那樣: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
3.充分挖掘教材蘊含的心理教學內容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習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學生大量的心理困擾也都產生于學習過程中,因此我們應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幫助他們順利地解決。實際上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適合心理輔導的內容和素材,而且學習過程中還會經常出現有利于實施心理教育的情境。教師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結合教育教學實踐,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挖掘本學科心育內容。
4.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種形式的語文活動中
將心理教育寓于聽、說、讀、寫的語言訓練中,乃是語文教學與心理教育的融合點(見論文《淺談“聽、說、讀、寫”中的良好心理品質教育》)。尤其要注重作文教學中的心育滲透工作(這一點在我們的課題論文:《淺談作文教學中的滲透心理教育》已有詳細論述)。對于“讀”,除了注重“課堂內的讀”之外,還要十分注重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向學生介紹推薦名篇名著,向學生推薦一些“心靈美文”、“哲理故事”、“勵志故事”等,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達到自我教育的作用。只有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不斷地如強學生的行為規范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才能幫助學生了解學習的心理規律,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習效率,開發學生的心智潛能。在學科教學過程中,發現:筆記書寫馬虎、作業字跡潦草的學生,心理情緒往往不夠穩定;回答問題吞吞吐吐、猶豫不決的學生,往往缺乏自信。因此,針對學生的這些情況,可采取各種恰當的方法,加強對其行為規范的訓練,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穩定的心理,增強自信心。對于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學生,上課發言時要求適當降低,只須達到兩個基本要求:一是儀態大方;二是聲音要響亮、清楚。同時,布置他們每天在“周記”中肯定自己的優點,把自己的優點每天都回憶一遍。對于那些學習熱情不高、意志品質教薄弱的學生,要指導他們去誦讀、體會課文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鍛造自己的意志。
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是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也是學生增強心理素質另一重要途徑。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或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語文活動如詩歌朗誦比賽,成語故事比賽,收集剪報,做手抄報,開討論會、演講等。這些活動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提高學生的素質,這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感。
新課程中增設有“綜合實踐”,也稱“練合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包括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社會實踐四部分內容。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聯系社會實際,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語文教師要非常重視通過這一渠道對學生進行心育滲透,通過“活動”,讓學生去體驗、去感悟,去自主建構良好的心理素質。
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對學生平等相待,尊重每個學生,尤其要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努力嘗試。教師應以平等、民主、尊重、理解、關心、賞識的態度去對待學生,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重視師生之間的那種積極的、融洽的情感交流。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是語文教育的天然使命,同時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是關系到培養健康人才的關鍵問題。
它對于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如何立志,引導學生去尋求做人的道理,澆開學生理想的花朵,萌發學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各位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去探索和研究,只要得到足夠的重視.學生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