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福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區,是福建創新發展的強大引擎,為福建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盡管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著力于構建自主創新研發引領、政策激勵、產業優化、開放融合、協同發展、公共服務等六大體系,已取得明顯成效,但其總體規模偏小,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發展不夠優化,尚未形成協同創新合力,政策先行先試和突破力度不夠。
關鍵詞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建設現狀 福廈泉
當今世界,科技能力的競爭日益成為國家競爭的核心內容,科技創新園區是引進和集聚科技資源、人才資源,支撐重點產業創新發展,孵化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學研協同創新聚集區,是實施科技創新戰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培養人才隊伍、研發轉化科技成果的重要載體,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最具活力的新經濟增長點,在創新能力的提升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國家自創區內涵和發展特征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簡稱“國家自創區”或“自創區”),是指經國務院批準的、在推進自主創新和高技術產業發展方面先行先試、探索經驗的區域,其建設和發展對其他國家自創區和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國家自創區包括3層含義:其一,“國家”——國家戰略,是我國實施創新型國家戰略與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載體,對我國區域整體提升創新能力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從已批復的國家自創區的組建過程來看,國家自創區的建設充分體現了對國家戰略的支撐作用。其二,“創新”——這是一種創造活動,以產生獨特的核心技術為基礎,以增強自主創新為戰略基點,國家自創區聚焦創新,各有側重。其三,“示范”——通過體制機制的試驗與探索,形成一批先進的經驗,起著帶頭作用,能夠以小帶大,通過部分試驗樹立范本,從而引領全局發展。
新時代,自創區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個特征應該是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加快集聚創新要素,營造創新創業生態,打造區域創新驅動發展平臺。第二個特征應該是產業向高端化發展,更加重視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產業向價值鏈的更高位置發展。第三個特征是實現綠色發展,自創區應該是區域綠色制造、綠色產業、綠色消費的示范區。國家自創區的高質量發展應著眼于新技術經濟的范式轉變,要以新型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為抓手,更大力度和更高質量地促進創新創業,形成新時期的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以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技術和思維為手段,促進存量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促進技術資本化交易為突破口,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形成自創區創新經濟發展的市場帶動力;大力發展人才培訓教育產業,把自創區建設成聚集人才和培養人才的沃土。
二、福廈泉國家自創區的基本情況
(一)福州高新區
福州高新區是1991年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高新區實行“一區多園”和“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的“托管型”管理模式,下轄洪山、臺西、倉山、馬尾等4個老園區、福州軟件園和海西園(海西高新技術產業園)、兩園(生物醫藥和機電產業園),并代管閩侯縣南嶼鎮、上街鎮5個村和倉山區冠洲村。高新區總面積約193.07平方公里。20多年來,福州高新區始終以改革發展為動力,堅持自主創新,加強科技孵化,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成為福州市高新技術密集、創新資源集聚、人才資源集中、土地利用價值最高、經濟發展帶動作用比較明顯的區域。2016年,高新區完成工業總產值890億元、工業增加值423億元、主營業務收入858億元。區內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84家,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9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17個,發明專利1174項,入選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2017年,在全國147家國家級高新區中排名第32位。
(二)廈門高新區
1991年3月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國家級高新區,是全國3個以“火炬”冠名的國家高新區之一。廈門高新區獲得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試點單位、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首家國家對臺科技合作與交流基地、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國家高技術產品出口基地等10多個國家級平臺稱號,是全國首個每平方公里過百億元產值的國家級高新區。2016年,廈門火炬高新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166.99億元、工業增加值465.77億元、主營業務收入2173.94億元。92家企業獲評福建省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占全市五成;瞪羚企業49家,居全國第11位;2018年廈門火炬高新區綜合排名位列全國157個單位的第15位。其中,可持續發展能力排第5位,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能力排第11位。2018年廈門高新區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775家,占全市47.66%。
(三)泉州高新區
泉州高新區于1992年成立,2010年11月升級為國家高新區。泉州高新區包括泉州臺商投資區(主園區)、鯉城高新區、泉州軟件園、石獅高新區、晉江五里高新區、南安光電信息產業基地、泉州高新區清濛園、中國國際信息技術(福建)產業園和福建泉州(湖頭)光電產業園,規劃面積達90.89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48.11平方公里。現有工商注冊企業2373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83家、創新型(試點)企業59家、科技型企業95家、上市公司21家。高新區培育了新一代信息技術、太陽能光伏、新材料、軌道交通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加大力度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形成了紡織鞋服、微波通信、機械裝備三大主導產業;2017年,泉州國家高新區規上工業總產值1710.97億元,出口總額為175.30億元,規上營業總收入1870.55億元。
三、福廈泉國家自創區存在的問題
(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企業在技術研發投入和成果轉化的主體作用還不夠明顯。國家科技部新修訂的《國家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和辦法》第5條明確規定:“企業每年用于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研究開發的經費應占本企業當年總銷售額的5%以上。”省級高新技術企業一般要求也在3%以上。而實際上,福建省包括福廈泉高新區在內的相當多的高新區企業與這一要求差距較大。福廈泉自創區雖然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創新、引進創新的企業,但是整體來說,區內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還是不多。即使像廈門這樣比較領先的高新區,區內主要企業也是友達、冠捷、戴爾、ABB等外資、臺資企業,這些企業在福建省高新區內研發投入不高,遠低于全國高新區的平均水平。
(二)產業發展不夠優化
福廈泉國家自創區總體規模不大,產業集群效果不強,產業結構亟待優化。國內先進高新區都把特色產業作為發展的主要載體,選定一兩個產業作為主打“名片”給予重點培育,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例如,武漢東湖高新區被稱為中國“光谷”,電子信息產業年產值已超1000億元。而福廈泉主導產業特色不明顯,競爭力不強,同時,“一區多園”加劇了產業分散的問題。雖然形成了新型電子信息、新材料產業等新興產業,但未形成真正的產業鏈、產業集群和產業品牌。從總體上看,對技術引進存在路徑依賴,產業研發水平還不高,核心技術的掌控能力較弱。
(三)區域協同創新不足
福廈泉各市的生產力布局和產業規劃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調,相關信息不對稱,無法有效地參考臨近城市的生產力布局來規劃本市產業空間的合理性,缺乏相關聯席例會、通報機制和產業規劃報審機制等,產業規劃信息不對稱的矛盾顯著。各片區產業園區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對高端、創新資源份額的爭奪激烈。產業同構和同質不僅表現在產品市場競爭上,還表現在招商引資中的惡性競爭,影響片區內各產業園區一體化創新發展的成效。
(作者單位為福建社會科學院)
[作者簡介:何風(1982—),男,本科,研究方向:社會科學。]
參考文獻
[1] 王峰.我國國家高新區自主創新能力培育與測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0.
[2] 謝子遠.國家高新區集聚效應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14(05).
[3] 宋微,史琳,劉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體制機制創新的國際借鑒[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