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含
摘 要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新時代,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對自我發展的強烈渴求,穩定不再是他們關注的主要因素,這在“90后”員工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本文基于情境領導理論,對不同階段的員工發展需求及領導風格進行分析,希望能為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 情境領導 領導風格 員工發展 生產力
一、引言
領導與員工之間形成高效作戰的共事關系,無疑是企業實現業務目標的關鍵。
在企業中,員工之間能力差異較大的現象屢見不鮮。對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員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就成了一項課題。只有當上級的領導風格與下屬的發展需要一致時,才會激發員工產生最大的效能,完成團隊及企業的業績目標。
二、情境領導理論的概念和維度
情境領導理論是由美國學者Hersey(赫塞)和Blanchard(布蘭查德)發展起來的,關注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下領導風格的轉變。這里的情境,指的是員工的能力和意愿:能力是指是否具備完成特定任務的知識、經驗和技能;意愿代表完成一項特定任務所擁有的信心、承諾和動機。[1]領導風格指的是試圖影響別人的行為模式。Blanchard認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應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領導的有效性,即領導者的行為是否有利于工作;二是對領導的滿意度,即領導者的行為是否為下屬所接受,起到激勵的作用。“情境領導”就是使領導既是有效的,又是滿意的。[2]因此,情境領導理論下強調的領導風格由任務和關系兩個維度組成。任務包括指導下屬設定任務目標、流程和方案等,這時下屬只是將想法付諸實現的人,領導才是真正的問題解決者。關系則是一種雙向溝通的方式,此時領導關注下屬的感受,對下屬征詢建議、傾聽意見、分享信息、表揚鼓勵等,提高下屬的滿意度,促進其完成任務。
三、情境領導理論模型和最佳模式
情境領導理論就是將上述我們提到的兩個維度——任務和關系納入特定的情境中。特定的情境指的是下屬的準備程度,即下屬的能力和意愿(如圖1)。[1]
(一)S1低任務——低關系風格
這是一種典型的“吩咐式”風格,領導者明確地指導下屬完成任務,并全程給予嚴密監督,僅用很少的時間去維護關系。它適用于能力發展水平較低的員工(R1)。這類員工無法獨立完成工作任務,缺乏安全感和信心,對任務的能力和意愿都偏低。例如,新入職員工或由于轉崗或升職而剛剛擔當新角色的員工。這帶給企業的啟示有:
第一,對于新入職員工,管理者可以選用偏獨裁的領導風格,單方向命令他們如何做事。這個過程不僅可以使任務順利完成,也會幫下屬建立信心。反之,如果新員工缺乏指導,無法完成任務,不僅業績不佳,心理壓力也較大,容易造成不良影響,如離職等。新員工的快速離職,不僅浪費了招聘資源,也浪費了企業前期的培養資本,對企業和員工來講都是一次失敗的經歷。
第二,對于轉崗或升職而擔任新角色的老員工,不要因為對老員工的過度信任而缺乏指令。老員工雖然對公司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對新角色所要承擔的新任務依舊有盲區和短板,領導者需要投入足夠的指導,幫助他們適應新的角色,成功轉型。
(二)S2高任務——高關系風格
既要關注任務是否完成,又要關注員工的發展需求。它適合能力發展水平在中等偏低階段的員工(R2)。員工對于如何完成任務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隨著重復任務帶來的知識積累,他們對于完成任務也更加自信,這時的他們開始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希望可以做到更好。
這帶給企業的啟示是:針對R2類員工,領導者要投入比其他人更多的精力。不僅要在任務上給予足夠的指導和監督,還要在精神上拉近與他們的距離,要傾聽他們的建議,與他們分享信息,有問題要盡力澄清使他們了解,讓員工逐步鞏固自己在組織中的角色,輸出高質量且穩定的業績成果。
(三)S3低任務——高關系風格
這是一種“鼓勵支持”的風格,領導者不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指導具體工作,但是要維護與下屬的關系。它適合能力發展水平在中等偏高階段的員工(R3)。領導者可以將少量的任務或流程的控制權交給下屬,促進問題的解決,僅在下屬需要的時候給予指導。這個階段的員工對于各項任務比較熟練,重復的任務開始讓他們感覺到枯燥無聊,工作意愿度下降。領導者要擅用征詢、傾聽、表揚、分享、鼓勵等方式來強化員工的參與感,提高其意愿度。
這帶給企業的啟示是:當員工已經掌握了在某一領域解決某一類問題的能力,也是對一個環境產生疲勞期的階段,且有能力跳槽。為了避免這類中堅勞動力的流失,維護關系在這里顯得尤為重要。領導者要建立與下屬之間活躍又穩固的關系,讓他們充分感受到在這個組織里受到了高等級的重視,并與這個組織產生情感上的聯系和承諾,心無旁騖地在組織里持續地工作下去。
(四)S4低任務——低關系風格
這是一種“授權”的領導風格,領導者會較少地參與任務計劃制定和流程細節當中去,只要與下屬達成共識,就會放手讓其獨立去完成任務,同時也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維護關系。這類領導風格適合能力發展水平在較高階段的員工(R4)。這些員工表現優異,完全可以放心將任務交給他們。對于這類員工來講,現階段留在公司繼續發展,下一步就是升職到新的崗位級別上,所以對于工作的意愿度也是足夠的。這給企業帶來的啟示有: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員工明明已經達到了可以獨當一面的能力,甚至某些能力超過了上級,但在組織內還是沒有發言權,只能聽從上級指揮,喪失自主能力。長此以往,他們對工作的熱情會被削弱,甚至消失殆盡,加之如果企業內部遲遲沒有提拔的意愿,他們對待工作的態度會極度消極,情節嚴重的甚至會與外界聯手,打壓本公司業務,造成極差的公司影響。所以,對能力和意愿度都非常好的員工,領導一定要給員工較大的自由,讓他們充分發揮自我價值,積極投入工作中,為企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以上是對情境領導理論下4種領導風格的分析以及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思考。隨著員工能力與意愿的改變,上級的領導風格隨之改變,有助于獲取較高的生產力和士氣,完成企業目標。合適的領導風格可以將下屬帶到新的階段,并使員工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可以最大化地為企業效力。而領導者本人在管理上的有的放矢也能避免消耗過多無用的精力,同時可以提升組織內部的滿意度。最后筆者想說明的是,職場上的情境千差萬別,任何一個模型都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參考情境領導理論的同時,仍要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適度調整,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結語
激發出員工最大的士氣與生產力,發揮每個人的最大效能,是企業實現高速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對于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員工,以及對于同一個員工的不同成熟階段,需要運用不同的領導方式,給予不同的指導及支持。這不僅有利于員工生產率的提升,也有利于員工個人能力的提升。企業效益與員工發展的雙贏,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和諧的企業文化環境,實現基業長青。
(作者單位為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 Andrew J.Dubrin .王壘譯領導力(第四版)[M].中國市場出版社,2011:141-144.
[2] 方志遠.“情境領導”理論評述[J].領導科學,1994(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