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威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31-0188-01
1問題的背景
在高三化學的第二輪復習教學中,擔負著溫故與知識整合,知新與能力提升兩大教學目標,著眼于知識的理解和實際的應用,整合提升學生所學的知識,滿足高三學生的發展需求,是教師課堂教學的目標。
如何通過“溫故”與“知新”兼得,通過“知識整合”,將知識點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從而實現“能力提升”,更好地提高高三復習課的有效性,增強學生學好化學的信心。以“平衡常數”復習課為例,談談整合性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
2教學設計
環節1、【平衡常數表達式的系統梳理】
【課前任務】寫出下列反應的平衡常數
(1)對于可逆反應:aA(g)+bB(g)cC(g)+dD(g),當在一定溫度下達到化學平衡時,這反應的平衡常數表達式為:。
(2)N2(g)+3H2(g)2NH3(g) K1 2NH3(g)N2(g)+ 3H2(g) K2 1/2N2(g) +3/2H2(g) NH3(g) K3
(3)2NH3(g)+CO2(g)CO(NH2)2(l)+H2O(l)
(4)對于氣相反應,用某組分(B)的平衡壓強(PB)也可表示平衡常數
(記作KP),則反應C(s)+H2O(g)CO(g)+H2(g)的KP=___;
(5)Kw 的數學表達式是Kw。
(6)寫出碳酸兩級電離平衡常數表達式。
(7)寫出碳酸氫鈉溶液中碳酸氫跟離子的水解方程式以及其平衡常數表達式。
【設計意圖】借助各種不同類別平衡常數表達式的書寫,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整理所學知識,培養學生思維層次性與完整性,明白各種不同平衡常數表達式Ka、Kb、Kw、Kh、Kp實質都是在化學平衡常數K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注意將固體、純液體的濃度視為1不列入表達式;且Ka1*Kh=Kw。
環節2、【平衡常數是“相對”常量】
例題1、某密閉容器中發生可逆反應:A(g)+B(g)2C(g)。
(1)
若Ⅰ、Ⅱ、Ⅲ點的平衡常數分別為:K1、K2、K3,則三者大小關系為_____________。該反應的△H_____0.
(2)若起始時甲容器中充入0.5molA、1.5molB,平衡時A的轉化率為_________。
(3)若丙容器起始時充入A、B、C各2mol,此時反應向著_________方向進行(填“正反應”“逆反應”“不移動”)。
【設計意圖】平衡常數只與溫度有關。Ⅰ、若可逆反應的正反應為吸熱反應,升高溫度,K增大;若可逆反應的正反應為放熱反應,升高溫度,K減小。Ⅱ、升高溫度,Ka、Kb、Kw、Kh均增大。Ⅲ、濃度商Qc與K的關系判斷可逆反應進行的方向。
例題2、部分物質的電離平衡常數(25℃)如表所示:
(1)CH3COOH、H2CO3、HClO的酸性由強到弱的順序為______________。
(2)相同濃度的四種溶液①CH3COONa②Na2CO3③NaHCO3④NaClO的PH值由大到小的順序是______
(3)寫出向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CO2的離子方程式
(4)25℃時,將amol·L-1的醋酸與bmol·L-1氫氧化鈉等體積混合,反應后溶液恰好顯中性,用a、b表示醋酸的電離平衡常數為______。
【設計意圖】平衡常數K的大小能說明反應進行的程度。K越大,表明反應進行得越完全(一般認為K>105,反應進行得較完全);Ka、Kb越大,弱酸(堿)的酸(堿)性越強,利用Ka的相對大小可用以強酸制弱酸(判斷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Kh=Kw/Ka1越弱越水解。
環節3、【鞏固應用】
(1)在一定條件下,CH3COONa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H3COO— (aq) +H2O(l) CH3COOH(aq) +OH—(aq)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稀釋溶液,C(CH3COO-)C(H+)C(CH3COOH)增大
B.加入NaOH固體,C(CH3COOH)C(CH3COO-)減小
C.升高溫度,C(CH3COOH)C(OH-)增大
D.通入CO2,溶液pH減小
(2)活性炭可處理大氣污染物NO,生成無污染的氣體E和F。現在2L密閉容器中加入NO和活性炭(無雜質),當溫度分別在T1和T2時,測得各物質平衡時物質的量如下表:
①請結合上表數據,寫出NO與活性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該反應的平衡常數表達式為。
②上述反應T1℃時的平衡常數為K1,T2℃時的平衡常數為K2。
Ⅰ.計算平衡常數的值,K2=。
Ⅱ.根據上述信息判斷,溫度T1和T2的關系是(填序號)_________。
a.T1>T2 b.T1 【設計意圖】外界條件影響平衡移動原理,提升學生知識構建能力。 3教學體會 課堂教學的設計都應該是基于對文本、對學生研究。一方面,我們要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教材知識內容的課程意圖,另一方面,我們更應該跳出教材、超越教材。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教學要達成目標的主體,對學生原有認知水平的了解,是備課的出發點,不僅要學生掌握化學知識,還要學生能運用其內在規律和聯系,抓住問題的關鍵,靈活地解決問題;能輕車熟路地駕馭化學問題,因此無論是“溫故與知新”還是“知識整合與能力提升”,都是讓學生面對問題要積極思考,主動學習。而教師要通過穿針引線,激發學生的思維,擴充他們的思維容量,讓復習具有梯度性、新穎性,使每一節復習課都精彩、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