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經幢是一種介于建筑與石刻之間的佛教法器。它是佛教在與中國本土藝術文化融合當中的獨創,之前沒有出現過,之后也僅僅是在日本、韓國等漢文化圈覆蓋的地區存在。它發于唐也盛于唐,歷經五代、宋、遼、金依然流行,只是功能有所發展。在遼金時期,墓幢成為經幢的重中之重。元代以后,因為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造幢的風氣漸漸衰弱,但從未滅絕,民國時仍有經幢的建造。同時,日本、韓國等地都存在經幢,但是數量遠遠不及中國。隨后,從佛教法器漸漸演化為民間的葬俗,中國形成了歷史上別具特色的“幢文化”。
關鍵詞:經幢;種類;形制
早期的經幢上雕刻的基本都是密宗的經典《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圖1),所以早期的經幢就叫作“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簡稱“經幢”或“石幢”。后來出現了佛像浮雕以及其他經文。
“幢”是梵文的意譯,音譯是“馱縛若”“脫阇”,又譯作“寶幢”“天幢”“華幢”等。本意就是旌幡,而且“幢”字是巾字旁,并且與旗并提,可見幢最初的原物是在立竿上加絲織物制成的。實際上,幢是我國古代作儀仗用的以羽毛為飾的一種旗幟。這種旗幟是佛教道場里一種莊嚴的器具,通常用絲帛制成,呈現筒狀或傘蓋狀,頂上安放珠子,象征摩尼寶珠,也就是如意寶珠,立于或者懸掛于佛像前面,起到禮儀的作用。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幡和幢是不一樣的,二者都是絲質的莊嚴法器,其主要區別在于形狀,圓筒狀的是幢,長條片狀的是幡。但不論幡和幢的關系如何,我們都可以因此了解石幢上雕刻的那些垂幔、飄帶、花繩等圖案并不是憑空想象隨意雕上去的,它以浮雕的形式表現出了原本絲質幢的形狀。
石幢的早期原型也就是絲質物的原型現在可以從佛教壁畫中看到,在敦煌莫高窟和甘肅榆林石窟等的壁畫中都可見。一般而言,是在一根桿子上裝飾絲織品,將絲織品做成像傘蓋一樣的圓形的法器,每一個法器上的絲織品都是三層。絲織品旁邊間隔著一定距離就有一根絲帶。還有些法器在竿子底下簡單增加了一個木座,從此見得這本來就應是放在地上的。之后這類幢的立竿便被做成了石制的,而底座也成為石底座。而之前的絲織物,也都雕刻成了浮雕石刻的傘狀蓋子,并在四周將各式裝飾、垂幔等畫圖雕出。然而石幢相比于壁畫中的絲織物的法器,因為材質的緣由,上面的傘蓋部分必然體積要小一些,而下部的柱子則要更粗一些。雖然石幢缺少了絲織物的飄逸質感,但同時也多了一分莊重肅穆,立得直,也立得更穩。
在唐初,主要出現的是八面的棱形石幢,當然也存在少數六面棱形或者四面棱形的石幢,樣式簡潔質樸,不過只有一層的居多,裝飾物也雕刻得較少,總的來說造型比較簡單、純樸。到了唐宣宗后,佛教對百姓社會的影響日益增加,這種法器也漸漸流入民間,并非只有寺院中才會出現經幢。因此,通過勞動人民的智慧發揮,極大地豐富了經幢的樣式和質地,但由于材質的限制,依然是以石幢為主。同時,經幢的層數與裝飾經過設計也有了發展,下面加設了須彌座,上面加設華蓋。五代、北宋沿襲,五代之后經幢的造型更為復雜,這種繁復直至宋代,甚至幢身也開始分級,幢體的高度也有了提升,同時,各級之間安置華蓋、蓮花座平臺,圍鏤空欄板,幢頂增設桃形寶珠或仰蓮托珠以及寶葫蘆等式樣,并且雕刻的內容越來越復雜講究。到了遼代,這種法器的走向改變了風格,成了墓幢。地上的石幢則依據位置的不同進行放置,其中有一類經幢的現存實物很少,這類經幢大多選址在位于城鎮主干路的十字街口正中間的位置,整體結構與細部的做法均不同于普通的經幢。
石幢上面雕刻的不全是佛家經典。盛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達到鼎盛的時期,上至帝王將相,下及平民百姓,絕大多數唐朝人都虔信佛教。在唐朝的各種合法宗教中,佛教的勢力最大,影響最為廣泛,但其他教派也有生存,如景教,也就是基督教聶斯脫利派在唐朝的名稱。景教的影響最小,勢力最為單薄。因此,對于景教徒來說,將自己的教派依傍佛教、偽造夾帶基督教內容的佛經,來幫助景教的生存與發展,也是一種選擇。基于這種背景,在唐朝便出現過刻有這種所謂的偽佛經的石幢,洛陽出土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圖2)經幢便是其中較為著名的一例。
經幢一般由基座、幢身和幢頂三部分組成。基座一般層數不定,由一層或者數層須彌座組成,而須彌座的束腰部分根據需要刻畫各種的圖案或書寫各類文字,上下采用的往往是仰蓮、覆蓮等藝術構件、幢身一般由八面棱形為主,但四面棱形、六面棱形、圓柱形等其他形式也有可是很少出現。幢身上一般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等經文。幢頂一般由華蓋、腰檐、連珠、仰臉、短柱、覆蓮、替石、日月寶珠等多層構件根據不同的需要組合拼湊而成各式各樣的經幢,表面淺浮雕雕飾佛像、花卉、云紋等內容。
佛教自傳入中國始就開始了漫長的融合之路,在此期間為了進行佛教的傳播,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屬于本土佛教的器物,經幢就是其中之一。對于為什么要將經文刻在石刻上,蓮花生大士的預言就曾說過:“當鐵鳥在空中飛行,鐵馬在地上奔馳的時候,就是末法時代到來。”或許是預見到了末法時代,所以便將經文刻在石頭上,可以千百年屹立不倒,當世人都遺忘了佛法的時候,佛教還能以這樣的方式留存于世。
參考文獻
[1]阮春榮.佛教藝術的發展(第三卷)[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5.
[2]李振鵬.經幢的由來及其現狀的研究[J].環球人文地理,2014(4).
[3]冀洛源.遼南京地區城鎮中的經幢三例[J].文物,2013(6).
[4]趙靈芝,張霆,張松林.唐中和五年石經幢[J].文物,1995(1).
[5]羅紹.洛陽新出土《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及幢記》石幢的幾個問題[J].文物,2007(6).
[6]孫繼艷.石經幢小考[J].遼金歷史與考古,2013(0).
【作者簡介】黃婷瑋(1994—),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18級在讀研究生,西方美術史專業。
①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9fb5f30102v2g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