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城市化進程以及信息時代的來臨,人們的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在享受著幸福、便利的同時,不能忽略城市中的殘障群體、老年人及其他身體不適或行動不便的人群。身為社會成員的一份子,他們有平等的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力,但現實卻是他們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都面臨著極大的限制,這一群體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一個城市輔助其日常生活的無障礙設施。基于此,本文從呼和浩特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現狀出發,實地走訪、調查了呼和浩特市區的城市道路、主要公共場所及公交出行系統,整理出呼和浩特市在無障礙環境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建議,探尋解決對策,以期引起更廣泛的社會關注,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到呼和浩特市無障礙環境的建設中來,創造更加和諧有愛、以人為本的城市環境。
關鍵詞:呼和浩特市 ? 無障礙建設 ? 現狀調查
一、呼和浩特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狀況
據呼和浩特市殘聯統計,截至2014年,我市各類殘疾人的總人數為16.49萬人,殘疾分類情況如下:視力殘疾2.29萬人;聽力殘疾2.89萬人;言語殘疾0.32萬人;肢體殘疾6.38萬人;智力殘疾1.28萬人;精神殘疾1.47萬人;多重殘疾1.86萬人。但是,在此次調查走訪過程及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看不到殘疾人外出活動,主要是因為這一群體受到種種條件限制,只能“足不出戶 ”。
(一)城市道路無障礙設施建設現狀
在走訪調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殘障人士和老年人不愿意出門的最大原因在于:本該方便人們出行的城市道路無障礙設施欠缺或不完善。以針對盲人出行的盲道和安全島等輔助設施為例,在呼和浩特的街道上,常常出現盲道被道路隔斷;盲道被下水道井蓋隔斷;盲道停放非機動車、共享單車等情況,甚至有些人行道壓根沒有設計盲道,這無形中給盲人出行帶來極大不便,抑或是一種無視。視覺殘疾者在不熟悉的街道或地域行走,沒有正規的盲道指引會出現摔倒、受傷,甚至車禍等情況的發生,后果不堪設想。
(二)主要公共場所無障礙環境建設現狀
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呼和浩特市的一些文化場所,如博物院、科技館、美術館等,殘疾人無障礙設施比較完善,特別是博物院,建有專門的殘障人士通道,在衛生間和公共飲水臺等細節方面也有很人性化的設計,基本上能夠滿足殘障人士入館參觀的需求。其它許多公共場所則只考慮到普通人的通行,并沒有考慮到行動不便人士的需要。例如,殘疾人也渴望去電影院、商場娛樂購物,融入社會生活,但我們在這些場所很少見到他們的身影,就算見到也都是有家屬陪同,無法獨立出行,這造成極大的不便。
(三)公交出行系統無障礙環境建設現狀
出行時,公共交通設施建設很關鍵,對于普通人來說是平常小事,但對于殘障人士來說卻很不容易,因為稍有不慎就會發生意外。我市的無障礙環境建設起步較晚,基礎也較差,雖然近幾年有所改觀,但還亟待完善。例如,在國外和國內一線城市較為常見的公交車無障礙停靠設施、智慧公交站、盲文站牌、殘疾人專用按鈕等在呼市幾乎沒有見到過。公交車內雖設有愛心專座,卻常常被其他人士占用,車廂內也沒有可供輪椅停靠的空間及鎖扣設施等。殘疾人依靠公交獨自出行幾乎不可能。
二、呼和浩特市無障礙環境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對于無障礙環境建設意識淡薄
1.相關法律制度少
2012年國務院發布了《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至此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發布了各自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內蒙古自治區于2018年5月31日發布了新修訂的《內蒙古自治區無障礙環境建設辦法》,實施時間為2018年7月1日。至今該辦法發布已十月有余,但從貫徹執行方面來看,實施力度確有不足。
2.社會關注度較低
據2018年人口普查,截至2017年年底,呼市常住人口數為311.5萬人。據不完全統計,呼和浩特市90%的人對無障礙環境的了解少之又少,基本都還處于只知道盲道、斜坡、手語的階段。60%的人認為無障礙環境建設只是幫助少數殘疾人的事情,不用太過在意。大多數的人對無障礙環境建設并不關心。
(二)前期設計缺乏系統化與科學性
無障礙環境的建設沒有更好地方便殘障人士出行,其原因在于前期設計缺乏系統化與科學性。無障礙環境不是一個坡道、一條盲道、一些無障礙廁所就能涵蓋的。無障礙環境應該是系統的、科學的集合城市整體布局所形成的安全的、穩固的、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一些主干道路沒有盲道,一些道路雖有盲道,但這些盲道卻極有可能成為殘障人士的“送命路”。在現行條例規范中,雖對盲道、通道門、樓梯、電梯、電話、洗手間、扶手及標志物等建設內容做了規定,但是細部構造并不十分細致,有的部位被遺漏,形不成系統,影響了無障礙工程的連續性。
(三)缺乏有效的維護、管理與監督
1.維護周期過長
道路維護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每年政府會在道路養護方面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收效甚微。每年無障礙設施都會有損毀,但是缺乏專業的團隊來維護這些無障礙設施,導致無障礙設施破損比例每年都在升高,無法正常提供服務,殘疾人士出行越來越不方便。
2.管理力度不足
在《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發布前,盲道的占用、拆毀、私自改建等現象司空見慣,相關部門沒有相應懲罰措施和懲罰權限。自2012年6月28日國務院發布《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無障礙設施的法制化正式納入管理中來。內蒙古自治區2018年5月31日發布了新修訂版的《內蒙古自治區無障礙環境建設辦法》,但因發布時間短,呼和浩特地區的無障礙設施仍不完善,盲道被占現象比比皆是,屢禁不絕。
3.缺乏有效監督
自規章制度建立以來,關于無障礙設施的監管涉及到多個部門,如殘聯、公路局、環衛局等,具體的監督手段缺乏,沒有專業的管理部門,無法做到有效的管理,發現問題無法及時反映,沒有暢通的檢舉通道,這些都是監督管理方面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加強呼和浩特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對策
(一)政府重視,推進立法工作
政府應推動對無障礙環境建設立法工作,制定配套法規、法律與政策,建立相應的機制,以法制為依據,以標準為準繩,向多元化擴散,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的制度。強化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不斷完善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制體系,加強無障礙環境的立法建設,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常態化。據研究發現,無障礙環境建設比較成功的國家或地區,都特別重視相關方面的立法工作。事實也證明,完善的法規與制度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無障礙環境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加強社會宣傳,提高全民意識
利用大眾傳媒為載體的電視、報刊、廣播、網絡以及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主要社交平臺,多渠道、多形式宣傳。主要宣傳內容涵蓋無障礙設施的使用方法及建設意義,讓公眾進一步認識到無障礙環境設施的重要作用,進而能夠自覺地對無障礙環境設施進行保護。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成果的宣傳,對杰出貢獻的組織或個人給予表彰嘉獎,對違法違規的組織及個體進行處罰和曝光。不斷提高全民意識,做到全民參與,從而營造一種良好的社會氛圍,為無障礙設施環境的建設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
(三)建設前期統籌規劃,科學設計
發改委、城市建設管理局、民政、人社等相關部門在城市發展規劃時,應充分考慮各類群體,在城市規劃前期制定出合理的統籌規劃方案,確定重點建設的部分,形成一個系統、科學的體系。在施工前可參照《無障礙建設指南》中的各項標準,制定完備的無障礙設施系統,避免重復性與破壞性的二次建設。
(四)相關部門加強維護、管理與監督
政府成立無障礙設施建設與維護的專門機構組織,培訓相關方面專業人員,對城市各類無障礙設施進行定期維護、運營、管理,讓他們參與到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設規劃的工作中,明確部門責任,細化分工,片區劃分,責任到人,完善管理體系,確保無障礙設施的正常、有效使用。
(五)充分利用好現代科技手段
科學技術手段是無障礙環境長遠發展與建設突破的重要支撐。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VR技術、手機APP等現代科技手段,向殘障人士提供幫助,同時可對無障礙環境進行實時監察控制,保障設施的正常運行。這樣即使出現問題,也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并加以解決。我們還可以嘗試將無障礙環境建設納入公民誠信體系建設,使破壞無障礙環境設施的不法分子無所遁形。依靠多層次多方位的技術支持,形成科技在無障礙設施環境建設方面的強有力支持。
四、結語
在這個講求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時代,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需求理應受到社會的關注。呼和浩特市作為內蒙古的首府,它的城市發展水平應當代表整個自治區的最高水準。希望能夠在全體社會成員的關注及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呼和浩特市的無障礙環境建設能夠更加人性化,達到一個更高的城市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吳文博.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2015.
[2]王博.北京市無障礙環境建設問題調研及對策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17.
[3]彭湃.南京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現狀及建議[J].法制博覽,2017,(09):69.
[4]敖利華.陽江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情況分析及發展對策[J].居舍,2018,(22):200-201.
[5]潘沁.蘭州市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研究[D].蘭州大學,2013.
(作者簡介:張晶晶,研究生在讀,助教,單位: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從事公共管理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