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
摘 要:博物館的職能與功能雖然含義相近,且互相聯系、相互轉換,但在實際理解和表述中應區分其存異之處。文章從博物館定義的變化與調整出發,理順博物館職能與功能的區別與聯系,并指出博物館職能與功能的整合將成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關鍵詞:博物館;職能;功能
在中文里,“職能”與“功能”的區別還是比較清楚的。職能指人、事物、機構所應有的作用。從機構的職能角度講,一般包括機構所承擔的任務、職權、作用等內容。博物館作為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從其承擔的社會職責而言,稱為博物館職能[1];功能主要指的是事物或方法所發揮有利的作用、效能,就博物館所發揮的功用和效能而言,稱為博物館功能[1]。
目前我國博物館界難以將博物館職能和博物館功能明確區別開,對兩詞的隨意使用便是其中一例。在有些文章的表述中,也存在混淆不清的情況。有些人認為“收藏、展示、研究、教育”是博物館的四大職能,有人則認為這是博物館的四大功能。導致認識不清的原因是對博物館學術語理解不統一、不夠規范化。
1 博物館定義的發展
“博物館”一詞起源于希臘語“Mouseion”,意即“供奉繆司及從事研究的處所”。至17世紀英國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建立,Museum正式成為博物館的通用名稱[1],它的形成標志著近現代博物館的誕生。1753年,大英博物館建立,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在我國,博物館事業始于19世紀末期。清代光緒三十一年(1905)時,張謇在通州(今江蘇省通州市)建立了中國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其宗旨為“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具有普及科學知識、為改造社會服務的特征;同時強調科學性、知識性、教育性的功能。
國際社會對博物館的定義經歷過數次修改,1946年在巴黎盧浮宮成立的國際博物館協會制訂了首個博物館定義:“指向公眾開放的美術、工藝、科學、歷史以及考古學藏品的機構,也包括動物園、植物園,但圖書館如無常設陳列室者除外。”這個定義主要把博物館視為珍品寶物的保存場所。
1974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第十次大會上,國際博協給博物館重新明確了定義:“是一個不追求贏利、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性機構。它把收藏、保存、研究有關人類及其環境見證物當作自己的基本職責,以便展出,公之于眾,提供學習、教育、欣賞的機會。”此定義確認收藏、保存、研究為博物館的三大基本職責。
2007年在維也納舉行的國際博協第21屆大會修訂了當今國際通用的博物館定義,即“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目前國際博物館界最經常使用的定義,雖然許多國家在規范博物館定義時會依本國的實際國情而描述,但往往以此作為依據或參考。
我國2015年頒布的《博物館條例》中結合我國發展實際,重新明確博物館的定義,即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其職能主要以學習、教育、娛樂為目的,對公眾開放,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
從博物館定義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博物館”的定義也是與時俱進、處于不斷修改完善之中,定義的擴大與其職能的完善是密切相關的。定義的每一次修訂和調整,使得博物館職能與功能的范圍更為廣泛、概念更為具體、理解更為徹底。博物館初始階段主要是以珍奇異寶收藏場所的面貌出現。它的定義隨著公眾需求的多樣化而擴大,從最初單一的“收藏”,發展到“研究”、“陳列”,再到“教育”,反映了博物館為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克服傳統職能的局限性而延伸出的功能轉變,以新的面貌向大眾,提供更全面、多方位的服務。
2 博物館職能與功能的區別與聯系
盡管博物館的“職能”與“功能”的含義相近,但還是存在區別,且相互聯系與轉換的。收藏、研究、教育為博物館的三大基本職能。這是由博物館自然屬性決定的,給博物館指明了屬性方向,收藏、研究是內部職能,即博物館開展所有活動的基礎;教育是外部職能,是評價博物館實現社會效能的目標,且隨著博物館概念的擴大可能衍生更多的職能,如展示等職能。博物館功能是通過自身職能所發揮的效能,由博物館的社會屬性決定,且往往實際“功能”總會超出“職能”所限的范圍,是“職能”屬性的社會效能延伸。
博物館的專業職能嚴格地限制了該機構所必須履行的屬性職責,而功能更多強調對社會產生的有利作用或效能的評價,體現其所賦予的社會化用途。博物館屬性與功能中,工作行為的對象始終是核心部分,這是博物館區別于其他機構的決定性標準[2]。國際博協在2007年對博物館定義的修訂中,將博物館的工作對象由“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證”擴大到“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對“人”的關注到“以人為本”,實際上是對社會的關注。現代新建設的博物館通常增加大量的服務性配套設施,如文創產品商店、餐廳、多功能廳、電影院等,努力為人們營造一種輕松的參觀環境和人性化的建筑公共空間。這是博物館功能延伸向休閑娛樂場所的一種體現,也是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3 新時期博物館職能與功能的延伸
隨著社會的進步及發展進程的加快,文化需求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對博物館職能和功能的認識不斷加深,為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出的新思路,客觀上促使我國博物館的職能不斷完善,功能不斷延伸。
首先,社會教育職能日趨突出。從1946年把博物館定義為“向公眾開放”的機構,到1974年對博物館提出“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宗旨,再到2007年“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教育職能已得到社會的重視,已成為博物館工作的重中之重。博物館承擔著社會教育職能,被視為終身教育的場所。博物館職能從最初的“收藏”與“保護”,加強到“研究”與“陳列”,再拓展到“教育”與“傳播”。博物館已從最初的收藏、保護珍品寶物的倉庫,逐漸發展為集研究、展示為一體的跨學科領域,“同時將研究、教育等也作為主要職能,通過滿足大眾的文化知識需求來服務社會的公共服務機構”[3]。博物館要充分利用自身物質基礎的優勢,進一步發揮文化傳播和社會教育職能,更好地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
其次,社會公眾性是新時期博物館功能主要關注的焦點。博物館作為社會組織的內部機構,要生存,要持續發展就必須適應社會大環境的變化、發展。文化遺產是文明形態的見證,博物館是文化與公眾溝通的使者。自1977年始,國際博物館協會把每年的5月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旨在讓社會公眾了解、關注并參與到博物館事業中來,從而加強博物館與社會公眾的理解與合作,促進溝通與融合。如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2屆全體會議的主題為“博物館致力于社會和諧”,2015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致力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這都是國際博物館界努力把博物館融入社會、惠及民眾的一個體現。當今社會把教育功能作為博物館的核心功能,而教育的對象、受益者是全體民眾,這是今后博物館功能發展的重中之重。
最后,博物館職能和功能整合為博物館研究提供了方向。收藏、研究的基礎工作職能是博物館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展示、教育是職能的社會功能體現,也是發揮社會效能的主要方式。缺少其中任何一個部分,博物館的主體都很難支撐。博物館作為社會機構,在社會機體中應該發揮功能。收藏具有保護人類文明的效果,研究促進公眾與藏品進行交流,展示體現美育的功能,教育達到文化傳播的功能。正如蘇東海先生所說的“博物館發展中……形成了兩條各有側重的思想路線:一條是以博物館功能為基礎的專業化路線,另一條是以博物館職能為基礎的社會化路線。當前,這兩條思想路線正在新整合理論整合下進行新的探索和實踐”[4]。
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變革的深化,對博物館認識的加深,促使博物館職能范圍擴大,博物館的功能深度不斷提升。這是博物館適應時代發展和進步的體現,只有不斷解決自身的問題,擴展、擴大自身的社會效用,才能走出一條契合社會需要的博物館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修訂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國家文物局.博物館條例釋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
[3]單霽翔.關于博物館的社會職能[J].中國文化遺產,2011(1).
[4]蘇東海.國際博物館理論研究的分化整合——博物館研究的兩條思想路線札記[J].東南文化,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