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柳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新興媒體的發展,后現代審美文化生產隨之而崛起,成為當下一項最為流行的審美文化現象。后現代審美文化作為一種特定的精神生產活動,在大眾消費性文化語境中產生,是后現代審美文化生產的最基本標志。
關鍵詞:文學理論視界 ?后現代審美文化 ?商業性 ?媒介性
后現代審美文化以跨媒介性話語形式及超語言文字性話語形式為標志,取代了傳統的單質性語言文字,文字逐漸向平面化、視覺化及圖像化方向開始轉變。與此同時,審美、文化、文學均向泛化方向發展,為了能夠完成對后現代審美文化現象的解讀,從大眾化文化理論、媒介性話語形式理論、本事遷移理論角度進行闡述,直觀地了解到了后現代審美文化的特質、形態及生產的現實效應與當下文學理論的功能。
一、后現代審美文化生產的特質
在文學理論視界中對后現代審美文化的生產制進行分析了解到,每個人均可以結合自己的表達需要,使表達更具功效及意趣。有人提出:“文化創造活動在開展期間,若作家完全處于被動,文化創作活動將會歸屬于別人,真正的文學創作主體便會喪失。”從傳統文學角度來分析創作主體可知,無法直觀地看到文學生產中審美文化生產中的技術、資本及受眾的趣味,并且創作主體與消費之前關系較為復雜。因此,應認真梳理并反思生產論與文學理論之間的關系機制。由于傳統的文學創作論無法將后現代審美文化的生產規律及運作機制充分的揭示出來,需要從生產制作的視覺方向,才能完成對其的準確闡釋[1]。另外,還可從生產方式層面進行考慮,后現代審美文化的生產方式,能夠將審美文化直接轉換為一種特定的社會生產方式,使其復制性及制作性均得到了強化,為批量化生產工作的實施及開展提供了渠道。并且,產業化的生產方式,能夠將審美文化的生產者直接轉變為物質財富的生產者。馬克思曾經對該種文化現象進行批判,錯誤的將其解釋為是物質財富的直接生產者,使審美文化展現出了消費性、商品性及商業性。馬克思不認同后現代審美文化的商業性,以審美文化為代表的人類精神生產以個體性形式為主,是真正自由的勞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傳媒技術的不斷發展及迅速普及,后現代審美文化以商品化及產業化為基本的生產方式,屬于一種產業化運作方式,已經成為一種不爭的事實[2]。
二、后現代審美文化生產的形態
從寫作主體角度分析,除了一些傳統地寫作家及文學家,還出現了網絡寫手這一新興的寫作主體,作家的年齡呈現出年輕化發展趨勢,這些作者在寫作時,通常是在體制之外進行自由的書寫及自我表達,使寫作更具私密性、匿名性、大眾性及民主性。由于當前電腦的普及,寫作方式從原來的紙質逐漸向電子寫作開始轉移,由寫字變成了鍵盤輸入,促使作者的思維方式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從字思維逐漸向詞思維方向開始轉變。從文本形態角度分析,語言文字從傳統的紙質文本逐漸向光盤、電子書等電子文本方向轉化,改變了文本的傳播及接受方式,由紙質閱讀向圖像視覺性閱讀方向轉變[3]。
三、后現代審美文化生產的現實效應與當下文學理論的功能
后現代審美文化的誕生,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精神產品及感官盛宴。在給人們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存在魚龍混雜及泥沙俱下情況,諸如低俗文化,對積極性的大眾傳媒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消解。大眾文化本文應具備良好的功能及品格,基于此,后現代文化生產的正、負兩個方面均應得到足夠的重視。應對其進行認真的審視及深入的研究,確保其能夠盡可能地將積極的正面效應充分地發揮出來,防止消極性的負面效應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將后現代審美文化生產現實效應與媒介性話語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助于帶動傳媒技術行業的快速發展,超語言文字性話語形式、音像等多種媒介話語形式、跨媒介性話語形式成為當下審美文化生產的主導性文本形態。后現代審美文化所展現出來的正面效應包括:大眾參與的民主化、文本形態的多樣化、文本傳播的便捷性、人文精神的構建性等。后現代審美文化的負面效應包括:主體寫作的偽飾性、文本品格的淺薄化、文本形態的碎片化、文本閱讀的狂歡化、社會導向的無序化。目前,后現代審美的批判與引導功能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4]。
結語
后現代審美作為一種超語言文化,是后現代文化的基本構成,與人類文化的發展趨勢相適應,隨著后現代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促使語言文字性寫作的中心地位發生動搖,促進了電子傳播媒介的崛起,順應了大眾消費性文化,其正面及負面效應均值得我們去反思,應在闡釋、批判及解說的引導下,對其重新進行審視、反思、關注及張揚,促進以文學為基質的后現代審美文化的崛起。
參考文獻
[1]李春青.論大眾知識分子與審美——兼談當下文學理論建構的主體依據問題[J].河南社會科學,2018,26(10):27-35.
[2]裴萱.從審美自律到“美的釋放”:1980年代“美學熱”的理論建構及歷史反思[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4(03):152-161.
[3]邢建昌.文學理論知識學模式的變化——從反映論、審美反映論到文化研究論[J].中國文學批評,2018,12(01):43-158.
[4]邢建昌.反映論、審美反映論與文化研究論——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學理論知識型的一個考察[J].中國語言文學研究,2017,22(02):15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