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新軍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文章中細節描寫的分析,把握父親的形象特點;
2.通過對文章結尾的關鍵詞語和標點的品析,深刻認識像“父親”一樣的“小人物”的精神追求。
【教學重難點】
教會學生比較前后細節描寫,并進行綜合分析。
【教學流程】
一、利用材料,明確方法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臺階》一課。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教材有較為詳細的助讀材料,我們就利用這些材料來學習《臺階》 。首先,請同學們讀一讀文后的閱讀提示。
(生讀。)
師:這一段文字的關鍵詞是什么呢?
生:細節。
師:還有呢?
生:結合上下文。
師:課前,大家對這篇文章的人物、主題有了一定的認識。今天這節課討論的,是如何聯系上下文品讀細節,深入分析人物。
PPT出示:結合上下文,分析不同階段、不同季節、前后變化、重復出現、因果關聯、相互影響的細節描寫,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人物,感受文章的意蘊。
師:請大家根據投影提示,用1分鐘的時間選擇自己需要的角度。
(生動筆記錄。)
二、挖掘細節,品讀人物
師:下面我們圍繞兩個話題來品讀細節。
PPT:1.找出父親建造臺階的細節,結合上下文進行分析,體會父親的性格特點。2.找出新臺階建成后,體現父親身體狀況的細節,結合上下文進行分析,說說父親發生了哪些變化。
師:我們首先探討第一個話題——“父親的臺階”。
(PPT出示“臺階承載著……下了田去”一段,學生朗讀。)
師:從標紅的“搖來搖去”“搖不散”“匆忙”三處描寫,可以看出父親怎樣的心理?
生:父親想造出像別人家那樣高高的臺階,想獲得尊貴的地位。
生:父親想造高臺階的欲望很強烈。
師:文章用哪個詞語來表現這種強烈的欲望的?
生:搖不散。
師:“搖不散”的前面又寫了一個柳枝搖來搖去,有什么作用?
生:柳枝搖來搖去,但搖不散父親專注的目光,形成一個對比。
師:通過寫柳枝這樣一個小細節,表達了父親的專注。接下來,我們看下面一句話:“然后就匆忙地下田去。”這個“匆忙”與前面的“專注”有關聯嗎?
生:表現父親十分想造一個新臺階,“匆忙”是為新臺階做準備。
師:前面是那么“專注”,而現在“匆忙”,說明時間趕得緊,可見父親為實現自己的愿望非常心急。剛剛老師給大家做了一個示例,下面請同學們自己找出細節加以品析。
(生默讀,并在書本上做批注,師巡視指導。)
生:“父親頭發上像是飄了一層細雨……額頭上一會兒就滾滿了黃豆大的露珠。” 這一段是細節描寫,寫出了父親踏黃泥時的用力、專注,表現了父親吃苦耐勞的品質。
(教師帶領學生具體分析這一段中體現父親辛勞的詞句。具體略。)
師:這一段和文中哪一段結合起來,可以看出父親此時的心情?
生:我覺得應該是第17段。因為造屋的那些日子里,父親很興奮,精力總是很旺盛 ,臉上總是掛著笑容。
生:可以從第20段看出來。泥水匠和兩個助工來的時候,父親已經把滿滿一凼黃泥踏好,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是興奮的、熱切的。
師:這段文字中,作者描寫黃泥,說它“紅得很耀眼”,為什么?
生:這里是說黃泥在父親眼中非常耀眼,還是表現他熱切、興奮的心情。
師:通過前面的描寫,我們可以感受到父親一年四季都非常辛勞,但從此處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情緒是怎樣的?
生:雖然很辛勞,但父親是快樂的。
師:你們還找到了哪些細節呢?
生:第22段有幾處細節描寫。
(教師指導學生將此段中托石板的細節與第2段中背石板的細節相聯系,通過背石板和托石板時的臺階數量、人數、難易程度的對比,得出“父親老了”和“他為修臺階犧牲了太多”的結論。具體略。)
師:大家還發現了哪些細節描寫?
生:第26段——父親抽煙時,“憋住”不在新臺階上磕煙灰,這里是細節描寫,寫出了父親對新臺階的珍惜、愛護。
師:最能體現愛護的是哪個字?
生:“憋。”
師:磕煙灰對父親來說是一個習慣,并且這個習慣還有怎樣的一個特點?從哪兒可以看出來?
生:第23段,一塊小凹凼很深,可以看出父親磕煙灰的習慣之久。
師:第26段中的關聯詞語“于是……就……”,用來說明哪種關系?
生:因果關系。
師:大家看看第25段中“于是,我們家就搬進新屋里去”一句。“于是……就……”的前后因果,過渡十分自然。我們再看一下此處,父親煙癮很大,磕煙斗這個習慣保留了很長時間,但考慮到新臺階的水泥不經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這里的“于是……就……”,前后因果就那么自然嗎?
生:不自然。
師:大家能體會到父親改變自己大半生以來的習慣的辛苦嗎?
生:父親心里應該覺得不自在,不得勁。
師:我們回過頭看一看,父親一生非常辛苦,他為建造臺階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臺階建成之后,他又感覺很不自在。
三、品讀結尾,正確認識“小人物”
師:下面我們討論第二個話題——“父親的失落”。請大家找出新臺階建成后,體現父親“失落”的情感的細節,并結合上文,分析父親“失落”的原因。
(生默讀,小組合作,找出細節。聯系上下文,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出父親失落的原因:1. 新房子造好后,父親沒有事干;2.父親老了,沒辦法干;3. 鄰居對父親建造的新臺階并沒有表現出特別的關注,沒有說出“你們家的臺階高”這種夸贊屋主人地位高的話。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坐新臺階的位置從高到低,無處安放的雙手,背駝慣了,胸無法挺高,上第四級臺階習慣高抬腳”等細節,分析出父親的自卑心理。最后,教師總結:父親付出一生的辛勞,以自己的健康為代價建成了新臺階,但是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臺階高了,父親也老了。物質條件發生了變化,但父親的思想意識沒有發生變化,他無法適應現在的高臺階,所以很失落。具體略。)
師:對于失落的原因,父親在文章的結尾也有疑問,但他提出疑問的主體是“人”,而不是“我”。如果把這句話改成“我怎么了”,跟原句比有何區別?
生:如果問“我”怎么了,特指的是“我”;而問“這人怎么了”,問的是“像這種情況的人都怎么了”。
師:也就是說,父親由自身的個體出發,想到了像自己一樣的一類人。
師:為什么父親的話后面是問號,而文章的最后一句卻用了逗號和句號?
生:表示“父親老了”是一個事實。
師:他認為父親老了這種現象是正常的。文中還有哪些地方體現了父親老了這一細節呢?
生:從第30段的外貌描寫中,可以看出父親老了。
生:從第25段中“我已經是大人了”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已經從小孩子長成大人,父親自然老了。
(關于小說的結尾,教師用PPT出示李森祥給編者的一封信,讓學生自由閱讀。)
師:大家看PPT中標紅的部分,文中的“我”為什么不能是作者?
生:因為這是小說,情節、人物可以虛構。
師:讀了這段文字,你的發現是什么?
生:我發現文中父親的形象,是中國鄉村農民的縮影。
師:父親這個形象,已從個體上升到一類人的代表。作者通過小說告訴我們: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為自己建一間屋子后,或者幫子女成家立業后,便迅速衰老。這就是小說,通過講一個事件,給讀者一些思考。我們還可以聯系一下第三單元的其他課文,思考一下:文中的父親僅僅代表農民嗎?本文探討的僅僅是農村與農民的問題嗎?
(PPT出示單元導讀。教師請學生朗讀,并思考問題。)
生:父親是平凡人物的代表,是小人物的代表。
(PPT出示“父親的任務是……大半輩子”一段文字。)
師:大家讀完之后,想到的僅僅就是建造臺階的父親嗎?你們還想到了哪些人?
生:我想到了清潔工。他們每天都很辛苦,為城市的整潔作出貢獻。
生:服務員。他們每天都在做雜七雜八的事情。
生:志愿者。可能他們做的只是一些微小的事,但能夠幫助他人,甚至改變他人的一生。
師:這些小人物雖然做的都是一些小事,但他們的意義是非同凡響的。今天,我們學習了《臺階》這篇文章,通過比較前后文的細節描寫,圍繞“臺階”“父親”和“不自在”三個話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那么,學習這篇課文之后,你有哪些收獲呢?
(學生回答略。)
布置作業:1.閱讀李森祥的小說集《臺階》。2.認真研讀單元閱讀提示,嘗試用其中的方法閱讀其他小說。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陽縣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