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麗

司馬光 (1019 ~1086),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提起司馬光,都會想起司馬光童年砸缸的故事,也肯定知道他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但是,除此之外,真正讓他名垂青史的,還是因為他一生的磊落和廉潔。司馬光不僅是史學家,他還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在北宋政壇官拜宰相,為官長達49 年,個人品德高潔,他率先垂范一生的“誠德儉廉”思想,已成為當今廉政文化取之不盡富礦。
司馬光出生時,其父司馬池任光山縣縣令,父親為其取名光,既是為了紀念孩子的出生地,也是希望孩子將來做人光明磊落,做官光明正大,能夠光宗耀祖。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一生就為官清廉,耿直不阿,生活儉樸。司馬池在京都做群牧判官時,主官曹利用派他收賬。司馬池翻開賬本,首先找到曹利用說:“你還欠著賬呢,令之不行,由上犯之。”曹急忙還了欠賬,司馬池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父親的廉潔儉樸影響了司馬光的一生。
司馬光做官的年代,正是宋朝建國百年前后,朝野茍安奢靡之風盛行。一方面高官大賈揮金如土,一方面國家財政捉襟見肘。司馬光崇簡戒奢,希望以此來緩解財政困難,改變社會風氣。宋代官員的正當收入,除俸祿外還有一大塊是皇帝的各種賞賜,如郊祭、新皇登基,一次賞賜就相當于甚至超過一年的工資。嘉佑八年(1063),仁宗駕崩,英宗即位,宣布文武百官每人進官一等,一切按乾興元年(1022)之標準給賞。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另外,兩府大臣、宗室、近臣等,還可以得到大行皇帝的遺物,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數目。司馬光時為知諫院,四品官,遺賜之珠寶和金帛價值1000 余貫。越往上越多,至兩府大臣,何止數萬!看著分給他的珠寶和金帛,司馬光怎么也覺得應該退回去,于是上呈《言遺賜劄子》說:如此給賞,“恐非所以遇士大夫之道也”,并帶著同事來到朝堂,準備帶頭將遺賜捐出。可答復是:“乾興無此例,不準。”他又上申堂狀,仍不準。宰相韓琦等兩府大臣所得賞賜最多,司馬光以為他們一定會帶頭,而事實卻讓他大失所望,于是再上《言遺賜第二劄子》說,如果群臣稍有“廉恥之心”,又“何面目以自安?”可惜還是沒有得到答復。他只好將所得珠玉捐給諫院作辦公經費,而把金帛送給了舅家。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司馬光離開朝廷,退居洛陽潛心編著《資治通鑒》。司馬光在洛陽任職時,每年都要回夏縣探望故里的親人,出于對司馬光的敬重,沿途州縣都想招待一番。司馬光只好屢屢騎著毛驢繞著官衙走。有一次,陜州知府劉仲通打聽到司馬光要從州府路過,因政見相同,很想與他聊聊,便早早派人在路口等候。不久,差人報司馬光繞城而過,快到茅津渡口。劉仲通急忙派人帶著幾壇好酒追至渡口。司馬光語重心長地說:“我不是要拒絕劉大人的一片好心,但沿途許多百姓連飯也吃不飽,很多人以野菜充饑,我無心享受這美酒佳肴……”此后,再無官衙為司馬光設宴送禮。
元豐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司馬光受命主持朝政,為求行政革新,便在自家廳堂立一榜示,告示中寫道:凡來訪諸親友,若發現國家施政有什么缺失,百姓有什么疾苦,可直接上奏朝廷,我將與有司商討后,擇其良議者面圣,并遵圣裁辦理;若發現我本人有什么過失,想給予批評和規勸,請大家直接指教,或請用信件交給門吏后轉給我,我一定警惕自省,改正缺點;關于升遷調動、訴訟獄政等方面的問題,請向朝廷上奏,我可以和朝廷及中書省眾官員公議后告知;若屬一般來訪,請在晤談中,休提以上事宜。由此可見,司馬光不愧是一個清廉、無私并重視利益回避的典范人物。
司馬光的風節還表現在堅持原則,敢于彈劾、批評權臣,對皇帝也決不拍馬屁。相反,本著“責君嚴”的理念,冒著輕則降官削職,重則坐牢流放甚至殺頭的風險,不斷給皇帝挑毛病。他歷仕三代,仁宗、英宗、神宗這三任皇帝都不止一次地被他“責”過,有時還“責”得非常嚴厲,哲宗因還是個孩子,而司馬光在哲宗就位一年多就逝世了,所以例外。
在生活上,司馬光也很節儉樸素。在夏縣司馬光祠堂的墻壁上,掛著一篇《司馬溫公布衾銘記》的文章,它是范鎮的孫子范祖禹寫的。文中記述了司馬光在洛陽時,好友范鎮從許州來看他,走進屋內,除見到四壁的書架上擺滿圖書之外,別無他物。床上的被服更讓人感到寒酸,布料早已褪色,補丁連補丁。范鎮深感司馬光太清苦,返回許州后,讓夫人做了一床被子,托人捎給司馬光,司馬光非常感動,在被頭上用隸書端端正正地寫著:此物為好友范鎮所贈,一直蓋到去世時。病逝前,他給兒子司馬康遺囑:死后仍穿平時衣服,蓋上這床被子,啟奏皇帝國家財力困乏,不要實行國葬,將他的靈柩運回老家,予以薄葬。范祖禹懷著對司馬光的敬重之情,才寫下這篇文章。
司馬光不僅個人節儉,還要求兒子司馬康也節儉,《訓儉示康》就是他教導兒子崇尚節儉的一篇家訓。文中司馬光自述道:我出身寒門,世代清白相守,生性不喜歡奢華浪費。幼兒時代一旦佩戴金銀飾品,穿上華麗衣物,就深感不自在。20 歲那年,進士聞喜宴上只有我不戴花。有人提醒說,這是君恩不得違抗,我才在頭上插了一枝。我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不會穿又臟又破的衣服博取名聲(這是在諷刺王安石),只是順從本性罷了。有人以奢華為榮,我唯獨以儉為美。被人譏笑固執寒酸,我就用孔子的訓導來回應。
司馬光擔任宰相時,惟恐在老家的侄子們仗勢作惡,又專門給他們寫了一封信。其中,要求他們安分守己,謙恭退讓,奉公守法,絕不許依仗他的權勢而干擾官府,欺壓百姓,使鄉人討厭。誰若打著他的旗號招搖撞騙、為非作歹,他將命地方官依法嚴處!司馬光的子侄們,牢記他的諄諄教育,經常照此而自警、自查、自省,確保了“清白的家風代代相傳”,也由此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評。
今年是司馬光誕辰1000 周年,司馬光是歷經千年亦不過時的最大典范。在他的家鄉夏縣,縣委高度重視司馬光廉政文化的挖掘和傳播,從他的思想中挖掘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的精華,把司馬光廉政文化融入干部群眾的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讓優秀傳統文化在人們心中綻放出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