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點。目前,區塊鏈技術應用比較廣泛,涵蓋了教育、就業、養老、精準脫貧、醫療健康、商品防偽、食品安全、公益、社會救助等領域。在區塊鏈技術眾多應用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比特幣。
區塊鏈技術如何應用?
一是能解決互聯網時代信息無法驗真、資產無法確權的“痛點”,可用于司法、版權等領域。二是其所具有的去中介化屬性能極大降低交易成本,可用于電商、房屋租賃等領域。三是其所具有的數據數字化天然表達方式,可用于數字資產、國家主權數字貨幣等領域。四是區塊鏈與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度融合,可用于食品藥品溯源、商品防偽等領域。此外,區塊鏈還能解決發票、匯票真偽問題,有助于解決中小企業貸款融資難、銀行風控難、部門監管難等問題。

保齡球投擲對象是10 個瓶子,你如果每次砸倒9 個瓶子,最終得分90 分;而你如果每次能砸倒10 個瓶子,最終得分240 分。
社會記分規則就是這樣:只要你比別人稍微優秀一點,能再多堅持一會,就贏得更多機會。這種機會疊加就是人生效應的逐級放大,最終造成人與人之間巨大的落差。
你是不是更喜歡頭條,他會推送你喜歡的東西?你是不是發現你的抖音快手和別人的不一樣?
個性化、智能化給大家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要小心“信息繭房”。
信息繭房是指人們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信息繭房”的產生,是隨著現代媒介環境的復雜化和多樣化而產生的,隨著大數據時代、5G 技術、精準的算法推薦下的不斷發展,推送用戶自己感興趣或者常瀏覽類型的消息,盡管這體現著現代技術的“智能化”,但也暴露出諸多弊端:第一,可以有效地增加用戶閱讀的同時,用戶的極化趨勢不斷增強;第二,當我們逐漸被精準推送的信息所麻痹,知識被禁錮于小小的繭房之中,個人的判斷能力逐漸喪失;第三,盡管每天都要接受信息的狂轟亂炸,但認知的極度極端,會導致受眾的視野范圍不斷縮小。
“難”也是如此,面對懸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條縫來,但用斧鑿,能進一寸進一寸,得進一尺進一尺,不斷積累,飛躍必來,突破隨之。
——華羅庚
每個人在他生活中都經歷過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難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觀、消極,發出絕望的哀號;有些人在苦難中還想到別人,想到集體,想到祖先和子孫,想到祖國和全人類,他就得到樂觀和自信。
——冼星海

據報告稱,77%的18 歲到24 歲的年輕人會在做任何事之前先伸手去找自己的手機。46%的人表示,已無法忍受沒有智能手機的生活。顯然,我們被眼前的這個屏幕迷住了,逐漸上癮。
根據研究報告,在2000 年,普通人的注意力能保持12 秒,而到了2013 年,人們只能聚焦8 秒,人類的注意力正在萎縮。
而絕大多數科技產品就是在一個又一個8秒內不斷地釋放新的刺激點,鎖住用戶的注意力。這一切細微設計,從醫學角度看,簡直就是一出悲劇。在正常狀態下,人類的眼睛每分鐘要眨15~20 下,也就是說,每隔3 秒鐘左右,眼睛有一次不自主的眨眼,這個過程被稱為“瞬目過程”。每一次完全的瞬目過程,上下眼瞼完全覆蓋眼球表面,讓淚液均勻分布在角膜和結膜上,保持它們的濕潤,并且讓眼球得到至少0.2 秒的休息。
但是,電子屏幕設計本身就是對眼睛的一種刺激,導致它無法實現完全地眨眼,每分鐘眨眼次數減少一半,甚至減少至三分之一。
更要命的是,屏幕還在源源不斷跳出新的刺激點,眼球就會不自主地被吸引過去,從一個刺激點接連不斷地轉移到另一個刺激點,在移動過程中,眼睛持續保持緊張狀態,完全瞬目次數明顯減少。這樣,導致眼睛內膜淚液分布不均勻,增加了淚液的蒸發。
最新的研究發現,過度使用屏幕最終會影響淚腺分泌,因為淚腺受到的刺激少了,總體分泌量就會受損。我們的眼睛會更容易疲勞,也更容易患上干眼癥,進而誘發更多眼部疾病。
這種看似并不嚴重的狀態積年累月會影響人類視力,特別是代際視力變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預估,到2050 年,全球會有超過一半的人近視,而東亞地區這個比例會更高。
不久前,國家醫保局、財政部、衛健委、藥監局聯合印發《關于完善城鄉居民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保障對象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并采取藥物治療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以二級及以下定點基層醫療機構為依托,對“兩病”參保患者門診發生的降血壓、降血糖藥品費用由統籌基金支付,政策范圍內支付比例要達到50%以上。《意見》要求,本文件印發后一個月內出臺本省實施方案,指導督促統籌地區于2019 年11 月起開始實施,確保群眾年內享受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