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琳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 蘭州 730070

增加500萬畝高效灌區完全是有可能的。
現在的沿黃灌區在體制和管理上是分散的,不利于形成總體格局。建議根據“沿黃高效農業產業帶建設工程”的建設需要:一是按照總體工程的要求設計建設規劃,范圍應該包括980km范圍內的所有地區都在內,進行“全流域統一規劃”;二是對于沿黃不同區段、不同地段的產業進行差異性定位,使之形成區間產業互補關系。基本配置是:甘南、臨夏定位地方特色農業,臨洮、蘭州、白銀定位高科技農業,天水、慶陽等定位果品和蔬菜;三是按照國家大型水利工程的樣本,設計灌區“林水田路湖渠”六大要素,在沿黃河流域建設生態要素綜合試驗區;四是產業要集中發展面向全國市場和出口農業,重點發展果品農業、出口蔬菜、高檔蔬菜、反季節甜瓜、高檔食用菌。
甘肅的梯田是我國梯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20世紀50年代到現在,在國家梯田建設政策和投入的支持下,已經建成各種梯田3300萬畝,坡度在25°以下且需要修建梯田的地方,目前基本開發完了,甚至許多不應該修建梯田的地方也修建了大量梯田,比如隴南、臨夏、天水和定西的某些生態敏感區。可以說,甘肅省是全國的梯田大省,但又不是梯田產業大省,原因比較多。根據調查,目前農村梯田的利用率很低,主要原因是農業“增產不增收”、梯田勞動強度大、投入也大。根據多年的農村調查發現,現在甘肅省的梯田大概是“三三制”。即:1/3梯田在使用;1/3梯田基本荒蕪;1/3的梯田大面積跨塌。
因此,梯田建設已經60多年,梯田不能像這樣繼續修建下去,國家的梯田政策急需調整。建議停止梯田修建和補貼政策,改為傳統梯田改造升級工程和政策。一是將過去60多年修建的梯田進行全面調查、摸底調查,登記造冊,分類建賬,劃分檔次;二是按照“先易后難、相對集中、方便布局”的原則,將已經建成的梯田進行分類,具體分類標準可以考慮山形和溝形以及整體面積大小來制定;三是按照高標準(主要指面積)重新規劃“林水田路渠”,把小面積梯田改造成一畝以上的大面積梯田,甚至更大的梯田;四是小面積梯田和改造難度確實比較大的梯田,不再作為改造對象,全部綠化,搞草產業和林業,不再作為耕種土地,發展草產業和果品林;五是策劃發展新型“梯田產業”,包括梯田種植、梯田養殖、梯田旅游、梯田企業、梯田農莊等多種多樣。
天然氣進農村和農戶不是新鮮事情,在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和西部某些地方已經發展了好多年。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廣東、內蒙古、山東、四川、青海、新疆等省市區,已經探索出天然氣管道直供模式、液化天然氣模式、壓縮天然氣模式和過渡性模式等農村天然氣利用模式。甘肅農村居民通用天然氣的可行性是存在的:一是經濟實惠,同等熱值天然氣比液化石油氣要便宜1/3,比電要便宜1/2。二是清潔干凈,灶具和管道使用壽命長。三是到2018年底,甘肅省已經建成1000多個移民安置區,小城鎮發展也很快,農村1/3的人口(約有300多萬)實現集中居住。四是甘肅是國家“西氣東輸”的主要通道區,自己也有部分天然氣資源和開發能力。
根據以上原因和條件,甘肅省實施天然氣“三進工程”完全有可能。策劃此工程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一是要把天然氣“三進工程”作為推進農村精準扶貧政策的一部分,可以叫做“能源扶貧”工程;二是爭取實施“國家投資,地方配套,社會資助,集體統籌”的投資與建設模式;三是分兩步實施,近期集中縣城、鄉鎮所在地、1000人以上的移民安置區,后續再根據條件做延伸工程;四是可以借鑒兄弟省市經驗,探索“政府主導、國企主體、民營資本參與、城鄉協調推進”的天然氣駐城進鄉入村模式;五是建

因此,甘肅特色農業未來發展的關鍵是瞄準出口,打造新型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一是在戰略上明確出口農業戰略的重要地位,瞄準出口決策農業和農村問題;二是取消“隴貨精品”政策,全面實施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政策,到2025年農產品80%以上達到國家標準、50%以上達到國際標準,出省商品率達到50%以上,出口商品率達到20%以上;三是從西向東規劃建設五個特色農產品出口工業加工專區:即河西走廊專區、蘭州專區、臨夏專區、定西專區、隴東專區,分別重點發展番茄和辣椒、高原夏菜、清真食品、中藥產業、蘋果蔬菜等出口產業,農產品綜合加工率爭取達到50%以上;四是出口農業加工專區可以由原有的省級和市州級園區轉型解決,不再增加新的園區數量。
甘肅省的地方特色農產品、地道農產品、獨有農產品比較多,如果政策和措施得力,完全有可能打造系列農產品工程。目前,已經比較成型的主要有馬鈴薯、中藥材、蘋果、啤酒大麥、啤酒花、釀酒葡萄、油橄欖、花椒、核桃、皮特果、百合、早酥梨等。另外,還有相當部分農產品具有這方面的潛質。如果這些農產品做好了、做大了,就可以打造具有甘肅特點的電商產業。近年來,從國內外消費品銷售體系發展的趨勢看,電商已經成為主導形式。因此,一定要將打造電商產業作為甘肅省今后農產品銷售的主渠道。
實施電商產業平臺建設工程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有:一是對現有的經營農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民企業等進行公司制改造,建立“企業支撐型”農村新型經濟發展體系,為電商產業發展奠定微觀經濟基礎;二是將農村科技創新與孵化園區和電商產業園合并,主打電商品牌,既做電商又做科技孵化工作;三是分層次規劃建設電商產業,一般由縣城主平臺、鄉鎮中平臺、村級次平臺三個組成;四是將電商和農村科技創新整體納入精準扶貧范疇,按照扶貧政策對待,電商產業、電商企業、電商人才三者同時享受國家的科技創新政策和人才扶持政策。在具體投資和初期發展策劃方面,可以總結和推廣隴南和廣河縣的經驗。
解決未來甘肅農村的能源問題,一方面可以通過天然氣通村工程解決,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大力發展農村新型能源產業來解決。目前,甘肅農村能源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鄉鎮和部分人口比較集中的村落已經用上了液化氣或者天然氣。同時,國家在政策上也支持農村發展新能源,甘肅省農村的新能源發展資源和條件也比較好。比如,近年來規模養殖業大發展,牛和羊的存欄數分別達到200萬頭和1 400萬只,還有豬雞兔等其他養殖業,形成大量的牲畜糞便,還有大量農作物秸稈、果核、農產品加工后的廢料等,這些都是發展生物質能的好材料,比如,臨夏州的康樂縣就利用大型養殖場,發展沼氣發電,非常成功。如果在發展規模養殖業得到同時,大規模發展生物質能,可以起到補充能源不足的作用,又填補新能源的發展空間。
在甘肅省農村策劃新能源必須選擇“政府統籌、結構開發、整體提升”的戰略,具體來說:一是堅持政府主導和結構發展的思路,改變過去一家一戶的發展模式,跨縣區和鄉鎮規劃新能源基地;二是把規模養殖企業作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點,以企業為基礎發展大規模的沼氣工作站和發電站,支持城鄉投資者到農村以農作物秸稈和果核為原料,發展生物質能電站和活性碳新材料;三是在人口比較集中的鄉鎮、村落、移民安置區建設綠色能源供給體系,綜合運用各種電力和熱能;四是對在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農村新能源的項目,不僅要增加政府投入,而且要進行獎勵,對于能夠達到上網輸電的項目,給予上網方便;五是在解決農村用能和發展新能源方面,鼓勵使用節能技術,凡使用節能技術的,給予一定的獎勵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