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仰斌
任務驅動型作文是在2015年高考語文作文中新出現的題型,它要求學生讀懂材料,在讀懂的基礎上按照任務指令作文,旨在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因為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更能貼近社會生活,更注重材料的啟發和引導作用,因而更能體現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這就要求考生會選取一點深化、細化,并通過概念辨析、多維度比較等方式呈現思維的深化,而不能面面俱到地議論。
取象思維是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之一,取象是指在思維過程中以想象為媒介,直接推論出一個抽象事理,比類是將事物歸屬到原來取出的自身性質,兩種方法聯合起來,能夠從事物的表象得到事物的本質特性,進而探究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任務驅動類作文所給素材是新聞事件,是一個個的“象”,任務驅動表面上是解決個別問題,實則是讓考生探究這一個個表象后面的“類”,尋求出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方法,給人們以啟發教育。如果考生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會挖掘出任務驅動類作文的深層意蘊。事實上,有很多考生弄不明白命題人的這個意圖,只是對新聞事件就事論事,表面上看是完成任務了,實則在事件的表層推進,不但立意膚淺,而且在寫作過程中難以為繼,只能硬著頭皮往下“挖掘”,反復陳述正確的廢話,就像一個自說自話的祥林嫂,自然難以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眼。筆者認為,通過取象比類,是挖掘任務驅動類作文的深層意蘊、使文章躍入發展等級的好辦法:
1.橫向聯系,通過拓寬“象”面探討本質屬性。社會生活中的事物是紛繁復雜的,要想得到事物的本質,就必須由一個具體的物象,進行拓寬聯想,進而把握這一類事物的本質。如2016年全國卷Ⅱ的作文題目:
語文學習關系到一個人的終身發展,社會整體的語文素養關系到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說,語文素養的提升主要與三條途徑: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教學、社會生活實踐。
命題人要求考生根據材料,從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出發,比較上述三條途徑,闡述你的看法和理由,如果就事論事,就會從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三個方面寫作,會流于表層的論述,論述三個方面的好處是什么,如何進行等。如果進行橫向聯系,我們可以聯想到課堂有效教學的內容有哪些,它的本質是什么,課外大量閱讀有什么好處,它跟課堂有效教學有什么區別,社會生活實踐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它有什么好處等。通過層層追問,我們發現,課堂有效教學的本質就是系統地語文學習過程,它包括各門學科、不同階段的學習,因而能提高語文素養;課外大量閱讀能夠讓我們跟書中的人物產生思想的碰撞,進而開闊眼界,增加知識的儲備;而社會生活實踐則是讓中學生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生冷暖,通過感受生活來提高語文素養。這樣我們就會發現,三個途徑實則代表著三種本質的學習,如何抓住本質進行學習才是提高語文素養的根本途徑,而非就事論事,淺層次地論述。
2.縱向思考,通過加深“象”意挖掘本質屬性。有些事物僅從橫向方面還難以發現其本質,這時就需要考生進一步思考,對“象”意進行縱深挖掘,進而把握其本質屬性。否則,就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所在,論述仍然會流于表層。如這樣一則材料:
高考成績下來后,小章同學的成績剛夠本省二本段,小章猶豫不決:上二本,就得到偏遠地方,將來就業就可留在那里;要上高職專科,一輩子可能就是藍領,難以出人頭地;重新復讀,又擔心明年上不了一本,又耽誤一年。
假如你是小章的同學,根據小章的情況,請你幫小章做出選擇,明確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這則材料敘述的是小章面臨的選擇問題,如果就事論事,單純勸說小章選擇哪一種情況,似乎不能把文章寫深刻,我們通過進一步思考發現,小章猶豫不決的是自己的前途,材料中列舉的三種擔憂,其實就是小章對自己生命前途的猶豫不決。第一種是到偏遠地方,將來就業就可留在那里,實際上是關于自己的個人價值能否實現的擔憂,第二種是擔憂一輩子可能就是藍領,難以出人頭地,實際上是關于自己的社會地位的問題,第三種是擔心明年上不了一本,又耽誤一年,實際上是關于時間跟生命價值之間關系的擔憂。綜合起來,是命題人讓考生寫關于自己的前途的思考,是更看重個人價值的實現,還是看重個人的社會地位,抑或看重時間跟生命價值的關系等,如果考生能夠從小章的選擇上升到這樣三個方面來談,無疑會發現事物的本質,使文章的立意更加深刻。
3.多角度思考、提問、回答問題,在提問中深化意蘊。當我們面對一個新聞材料時,要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多角度進行提問,在提問中思考,在回答提問中深化意蘊。一般而言,我們可以從事件或人物的條件、性質、措施和結果等方面提問,進而挖掘出事件后面的本質屬性。條件方面可以從需要什么、哪方面需要的角度提問,性質方面可以從是什么、為什么、誰、有哪些重要性等方面提問,措施方面可以從遇到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方面提問,結果方面可以從事件會怎么樣、有什么意義價值和前景等方面提問。如這樣一則材料:
2015年5月1曰,《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條例》正式實施。自此,視力殘障者可攜帶導盲犬進站乘車。大部分人對導盲犬乘車表示理解,但也有人表示擔憂,比如車廂內有小孩,見狗就哭怎么辦?車廂環境密閉,導致過敏人群感染怎么辦?對此,你有何看法?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體現你的思考、權衡與判斷。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這個任務驅動作文,如果就事論事就會落入淺層次的具體回答,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性質,所以,我們應該對材料進行多角度的提問,發現其深層內蘊。我們可以從材料的性質提問,視力殘障者屬于哪一類人?對他們的方便意味著什么?為什么有一部分人在擔憂?在思考之后,我們發現,視力殘障者屬于弱勢群體,對他們的方便是一個社會文明的表現,一部分的擔憂是因為不能對弱勢群體的體諒和幫助,對弱勢群體的幫助也應該考慮多數人的利益等。
綜上所述,任務驅動型作文應善于緣象溯源,分析事件背后根源、挖掘潛藏于事中的因果得失,深入分析,這樣才能深入論述,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深刻,躍入發展等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