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金
黃女士駕車與趙先生等人發生交通事故,造成其受傷和相關車輛受損,法院判決黃女士賠償。后趙先生死亡。隨后,趙先生之子趙某在新浪微博發布了《發生車禍后的第776天》視頻。黃女士認為,自己在已經賠償49.6萬元的情況下,趙某通過該視頻誤導公眾稱黃女士“一分錢未賠”。后來,此視頻被岳某轉發后迅速成為輿論熱點,有關黃女士的個人隱私信息被大量傳播,她也因此被媒體冠以“教科書式的耍賴”稱號。這種情況使黃女士及女兒社會評價急劇降低,無法工作和正常生活。于是,黃女士將岳某以及新浪微博運營方訴至法院,認為其侵犯了自己的名譽權、隱私權。最近,法院判決駁回了黃女士的全部訴訟請求。那么,“老賴”有隱私權和名譽權嗎?
對于有能力償還債務而拒絕償還的債務人,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失信被執行人”為法律專業術語,長期以來,失信被執行人被媒體、群眾俗稱為“老賴”。“老賴”一詞,雖具有負面評價之意,但屬于對有能力償還債務而躲避償還債務失信行為的客觀評價,并非刻意貶損。
根據《最高法院關于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第6條,失信被執行人被曝光的內容,限于個人身份信息和其尚未履行生效判決的履行情況以及失信行為的具體情形。如上文中的黃女士已經被依法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其交通肇事及未還清債務的情況不屬于其個人隱私。此項內容公布于眾后,網友的集體聲討,社會信用評價降低,甚至其本人及其家屬的工作生活受到影響,都是其規避執行的失信行為所應承擔的后果。而這也正是失信被執行人制度的價值所在。
但失信被執行人超出未履行生效裁判事實之外的隱私和名譽,仍受法律保護。如網友編造失信被執行人生活作風有問題的情節并公布于眾,或侵擾被執行人及其家屬住處,甚至偷拍或所公布的失信行為不完全屬實等行為,均超出了失信被執行人不履行生效裁判的相關事實范圍,侵害了其名譽權。
互聯網賬號主體享有網絡言論自由的權利,即自行發布或轉發符合法律規定的圖文、視頻等。但網絡言論自由,也有法律限制。互聯網賬號主體明知消息不屬實而發布或轉發,侵害特定他人的合法權益,則為網絡侵權。根據《刑法》第291條有關規定,互聯網賬號主體明知消息不屬實而發布或轉發,擾亂社會公共秩序,則為造謠傳謠。如散布虛假地震傷亡或虛假區域疫情消息,造成了不特定多數人恐慌,擾亂了社會秩序,則為造謠傳謠,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如何判斷對其所發布內容不實性是否“明知”?明知,是指事實上的明知和盡到了注意義務后的推定明知。如自媒體賬戶主體明確陳述,自己知道消息不屬實而轉評,則為事實上的明知。如自媒體賬戶主體轉發了關于超市售出雞蛋均為塑料假雞蛋的消息,即使其陳述不知道消息不屬實,但按照具有一般生活常識、生活經驗的理性人經過思考后可以判斷,塑料制作食用雞蛋消息不實,法律推定其明知。
網絡監督是社會監督中范圍最廣、時效最長的方式,也有助于催促失信被執行人主動償還債務。但網友對其個人隱私的過度挖掘,不實消息的頻繁轉發以及侮辱性的網絡評論等行為,很容易讓網絡監督異化為網絡暴力。降低網絡暴力傷害,一方面需要自媒體運營平臺對不實消息舉報的及時處置,有效縮小不良影響范圍,另一方面,也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加大對造謠傳謠等網絡違法行為的打擊處罰力度,促進網絡空間風清氣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