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璇

買東西之前去各個網站上瀏覽“種草筆記”,已經成了當下很多年輕人的購物習慣,“種草筆記”是指用戶通過其自身體驗,利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來介紹某一款產品的筆記,由于是發布者親自使用后的體驗感受,“種草筆記”成為不少年輕人的購物指南。但近日,“種草筆記”卻被眾多網友們輪番吐槽。“種草筆記”最開始流行的時候,確實是用戶分享產品的親身體驗,可以說真實度是值得信賴的。但隨著“種草筆記”這種網絡分享模式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越來越多的商家也瞄準了這塊風水寶地。一篇看似真人實感的“種草筆記”可能不是發布者的真實體驗,表面打著親測的名義,實則卻出自商家雇傭的寫手。寫手們壓根沒用過某款產品,卻能根據商家的需求,編寫出有親身體驗感覺的“種草筆記”,再加之渲染性的描述、精心修飾過的圖片或視頻,一篇華麗麗的虛假“種草筆記”就此誕生。
琳瑯滿目的商品、雕文織采的內容、熱火朝天的評論,背后卻是商家們挖空心思的營銷策略,是寫手們熟練于胸的寫作套路,從商家到寫手,從代寫到代發,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種草”產業鏈。筆者在百度、淘寶、京東等網站搜索“種草筆記 代寫”,對應出現了許多搜索結果,可見代寫業務目前仍是十分興盛。筆者隨便選擇了一家淘寶店鋪進行咨詢,賣家表示代寫與代發業務都可以辦理,代寫費用與字數及產品類型有關,代發費用與發布賬號的粉絲數量有關,一篇由普通賬號發布的500字左右有關護膚品的推廣文收費為30元,字數越多、賬號粉絲數量越多,收費則越貴,根據買家的需求不同,代寫代發費用不等,低至幾十元高至上萬元。這種通過發布虛假“種草筆記”來誘導消費者的行為,不但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恐怕還涉及到相關法律問題。
虛假“種草筆記”其實就是商家打著“親測有效”的幌子為其商品做的廣告,可以適用我國《廣告法》進行規制,我國《廣告法》第4條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廣告主應當對廣告內容的真實性負責。第28條規定:廣告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構成虛假廣告。商品的性能、功能、產地、用途、質量、規格、成分等信息與實際不符從而對購買行為有實質性影響的,均屬于虛假廣告。第55條規定了相關法律后果,若違反了相關規定,廣告主以及知情的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應承擔罰款、停業、吊銷證照等不利后果,構成犯罪的還應當被追究刑事責任。《廣告法》不但對廣告活動作出了一般性規定,還對特殊類型的商品廣告作出了特別規定,該法第18條對保健食品廣告不得含有的內容作出了明確限制,其中前三項為:不得包含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不得聲稱或者暗示廣告商品為保障健康所必需。在發布“種草筆記”的電商平臺上搜索“保健品”關鍵詞,會發現各種筆記經常出現以下類似表述:“常年服用xx美白丸,不但沒有一點副作用而且變白幾個色號”“給xx牌膠囊瘋狂打call,治療好了我媽的骨質疏松”“女人過了30歲還不服用x x膠囊,膠原蛋白會迅速流失”。不難發現,許多關于保健品的“種草筆記”中都含有《廣告法》中禁止的內容,應當按照《廣告法》的相關規定進行規制。

此外,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同樣作出規定:經營者不得對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質量、銷售狀況、用戶評價、曾獲榮譽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經營者不得通過組織虛假交易等方式,幫助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經營者對其商品作虛假或者其他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相關人員應當承擔罰款、吊銷營業執照等不利后果。如果“種草筆記”推廣的產品因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相關主體還可能因構成《侵權責任法》而應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一篇真實的“種草筆記”來自發布者的切真感受,是體驗人對產品的如實反饋,可以指引其他消費者有效“避雷”,選擇合適自己的產品。但是由商家雇人編造的虛假“種草筆記”則是電商平臺的“毒瘤”,不但會對消費者權益造成損害,更是對互聯網環境的破壞。“種草筆記”與傳統廣告相比,具有形式新穎、甄別難度大、更新速度快、準入門檻低等特點,為規范“種草筆記”,需要各方聯動、多重并舉、互相配合,協力拔掉“種草”市場的亂草雜草,鏟除“種草”市場的蟲蟻蚍蜉。
“種草筆記”被曝出隱含的法律問題后,多個電商軟件作為“種草筆記”的發布平臺紛紛發布聲明,聲稱將積極配合公安調查處理,并表示一直都在嚴厲打擊網絡黑產,并將繼續采取多種措施嚴厲打擊虛假“種草筆記”現象,部分電商平臺甚至向公眾公布了黑產賬號、作弊賬號、作弊筆記等信息,以確保消費者不會上當受騙。作為發布“種草筆記”的電商平臺,應當遵守《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對出于營銷目的而故意夸大或者編造產品使用感受的行為應當明確態度、嚴厲打擊,采取多種手段抵制上述行為,建立健全用戶評級機制和防作弊機制。
對于采取不正當手段發布虛假信息的用戶,平臺應采取警告、公示、強制銷戶等措施。另外,我國《互聯網廣告管理暫行辦法》第7條規定,互聯網廣告應當具有可識別性,顯著標明“廣告”,使消費者能夠辨明其為廣告。對符合規定的商業軟文,平臺應當對其明確標記“廣告”標簽,幫助其他用戶快速識別,從而作出合理判斷。
僅僅依靠平臺的甄別能力和打擊手段是遠遠不夠的,相關監管部門應當創新監控手段,加大審查強度和懲戒力度。對于虛假宣傳的商家、承辦代寫代發的人員應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相應的罰款、吊銷營業執照等處罰,并定期向公眾公示不良商家及其產品名單,一方面對消費者敲響警鐘,一方面對其他商家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筆者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查詢到,截止到目前,部分相關電商平臺的運營主體已收到多起行政處罰,其中包括對平臺上發布的商品和服務信息未盡到審查義務、發布虛假廣告、發布廣告使用“國家級”“最高級”用語等原因。相關部門應當繼續加大對電商平臺的監管力度,落實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主體責任,建立有效的檢查監管機制,要求平臺進一步加強對入駐商家資質的審核以及對商品信息的管控。
在“種草筆記”魚目混珠、真假難辨的情況下,消費者更應當擦亮雙眼,理智種草,謹慎消費。為了吹捧產品,“種草筆記”經常會包含夸大甚至失實的描述,其實只要稍微有點常識,便能一眼識別“完美”面紗下的謊言。例如某網紅在“種草筆記”中聲稱,自己的好皮膚是敷面膜敷出來的,每天至少敷十片某牌面膜,皮膚科專家卻早已辟謠,稱敷面膜太頻繁會破壞角質層,一周敷兩三次足以。更有甚者,不少用戶反映“種草”買來的商品卻發現是山寨貨或者是“三無”產品。
由于軟文信息具有極強的隱蔽性,所以無論是平臺自身監管,還是外部機構監管,還是會有許多漏網之魚,消費者這時更應當具有較強的辨識能力,切忌盲目追風,對于“種草”的商品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再多做了解,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