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道宗

關鍵詞:民位;民智;民德;民德;民魂
首先肯定,社會歷史的進化,最根本的是人之進化。人為萬物之靈。天地之性人為貴。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人也者,進化之極也”。本文講的人,不是指單獨的個人,而是指人群,“蓋人類進化云者,一群之進也,非一人之進也”。縱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人的進化,有的方面基本結束,大功告成;有的方面正在進行,任重道遠;有的方面剛剛開始,方興未艾。筆者將其概括為十一個轉變和十個結合。先談十一個轉變。
1.變傀儡為丈夫。100年前,梁啟超寫道:“優孟之場,有所謂傀儡者焉……人而傀儡,時曰不人;國而傀儡,時曰不國。”“今之以我為傀儡者,豈獨一國而已?全國關稅,握于人手,關道關督,一傀儡也;全國鐵路,握于人手,鐵路大臣、鐵路公司,一傀儡也” 不僅如此,全國礦物,沿江厘金,洋操訓練,乃至大臣任免等,“皆握于人手”。洋人對我國,“傀儡其君,傀儡其吏,傀儡其民,傀儡其國……中國者,傀儡之頎而碩者也”。(《傀儡說》)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民族獨立實現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揚眉吐氣了,中國的事情完全由中國政府管理,不再受洋人操縱,傀儡從此變為丈夫。這里講的“丈夫”,不是指男人,也不是指大丈夫,而是指有尊嚴和實力,能自主和自治的人。
2.變四分五裂為團結統一。舊中國如同一盤散沙,喪失了凝聚力,內耗嚴重,諸家族之間、官民之間、軍政之間、黨派之間、民族之間矛盾沖突不斷,民族分裂勢力猖獗,軍閥割據,占山為王,內戰頻仍,加之被列強蠶食鯨吞,可謂“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遷,人民五億不團圓。”新中國成立后,不僅實現了獨立自主,而且實現了團結統一——官民團結,軍政團結,黨派團結,政令暢通,各族人民親如兄弟,互助合作,一盤散沙變為鋼鐵長城。隨著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國家統一更上一層樓。黨和政府提出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解決臺灣問題,前景令人樂觀。
3.變貧困人家為小康人家。1922年,愛因斯坦來到上海,他說:“這是整個地球上最貧窮的族群,備受欺凌,牛馬不如。我們一直在為世界爭取幸福和公平,而在這里看到的,卻是一幅悲慘的圖景。”在舊中國,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群眾長期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無錢治病的悲慘生活。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但沒有富起來,貧困狀況未得到根本改變。實行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走向繁榮富強,使幾億人口脫貧,不但解決了溫飽,而且實現了小康,人民群眾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隨著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加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人均預期壽命,新中國成立前夕40歲左右,今天將近80歲。貧困人家變為小康人家,這是前無古人、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值得大書特書。
4.變人口為人才。舊中國一窮二白,教育科學事業萎靡不振,大多數社會成員是文盲、科盲、法盲。他們是人口而非人才。新中國成立后,這種狀況得到改變。尤其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其他各項文化事業,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基本上掃除了文盲,科盲和法盲也大大減少,各類學校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各級領導干部,大都具有愛才的感情、識才的慧眼、聚才的本事、用才的氣魄,“伯樂”與“千里馬”相得益彰。各行各業人才濟濟,涌現了一大批俊才、英才(大師、大匠、領軍人物),而且英雄大有用武之地。大批留學生學生回國,盛況空前。當今的中國,不僅是經濟大國,而且是人才大國。九州生氣恃風雷,如今人口變人才。
5.變阿Q精神為雷鋒精神。漢代王符說過:“夫人之所以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潛夫論箋·卜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舊社會,三座大山壓彎了許多國人的脊梁,民族精神受到嚴重摧殘,出現了魯迅筆下具有典型意義的阿Q式人物和阿Q精神。新中國成立后,產生阿Q精神(核心是精神勝利法)的土壤不復存在,人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代之而起的是雷鋒精神。雷鋒精神體現新時期的民族精神,特點是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學習,愛崗,敬業,樂群;見義勇為,見賢思齊;自尊自信自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以團結為重,以助人為樂,以奉獻為榮。半個多世紀以來,群眾性學雷鋒活動在城鄉蓬勃開展,涌現了一大批學雷鋒典型,雷鋒精神代代相傳,在中華大地開花結果。
6.便無主義為有主義。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是關于社會和人生的系統學問和理論。它是行動的指南,奮斗的旗幟,應變的定海神針。舊中國,大多數社會成員不知道什么是主義,也沒有主義。他們所奉行的和津津樂道的,是眼前腳下的利益,好處,有用,管用,實用,實惠;為人處事心氣薄弱,好行小惠,喜歡隨大流,隨風轉,隨聲附和,“一犬吠形,百犬吠聲”。100年前,傅斯年(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寫道:“人總要有主義的。沒主義,使東風來了西倒,西風來了東倒,南風來了北倒,北風來了南倒”。“沒有主義,人沒有獨立的心思,自然沒有獨立的見解。既沒有獨立的身(人)格,也沒有獨立的事業。”他指出:“任憑他什么主義,只要有主義就比沒主義好”。“中國人所以這樣沒主義,是心氣薄弱的緣故。可嘆這心氣薄弱的中國人!”(《心氣薄弱的中國人》)應該承認,舊社會大多數人沒有主義,但有兩種人例外:一種是革命的國民黨員,他們所真誠的相信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并為之奮斗(蔣介石自稱“總理忠實信徒”,那是自欺欺人)。另一種是共產黨人,他們堅貞不渝的信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夏明翰烈士獄中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我一個,還有后來人。”由此可見主義之重要。這兩種人是民族的脊梁。新中國成立后,國人開始從整體上變無主義為有主義——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群眾接受和相信馬克思主義(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社會主義。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許多人不僅進一步搞清楚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糾正了這方面的誤解,而且堅定了對主義的信仰,此主義具體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此信仰成為社會牢固的和巨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全國人民有主義,關鍵在共產黨人有主義。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偉大飛躍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全國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偉大飛躍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總書記這一重要講話充分證明,新時期的中國基本實現從無主義到有主義的根本性轉變。
7.變無靈魂為有靈魂。國家要有國魂,軍隊要有軍魂,公民要有靈魂。國家民族如果沒有靈魂,就難以自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嚴格意義的“靈魂”,指具有先進高尚的和堅定明確的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它們構成核心價值。簡言之,靈魂即核心價值。在黑暗腐朽、瀕臨滅亡的舊中國,中華民族的靈魂幾乎喪失殆盡。梁啟超曾發出“中國魂安在乎”的疑問和“兵魂銷盡國魂空”的悲嘆。他痛心疾首地說:“天下豈有無魂之國哉?吾為此懼”。(《中國魂安在乎》)新中國成立后,國人的靈魂在復蘇覺醒,但這一發展進步過程被嚴重的左傾錯誤尤其是“文革”所中斷。當時有一種權威說教:“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等于沒有靈魂”。而“政治就是階級斗爭,全面專政”。此說教導致相當一部分人的靈魂被扭曲;扭曲了的靈魂產生瘋狂,比無靈魂更可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審時度勢,撥亂反正,響亮提出:全國人民特別是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一定要有理想,有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只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一定要解決好“三觀”問題,防止和克服“信仰危機”,做到“四個堅定”,即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顯然,這是樹立、凈化和堅定靈魂。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央文件講:“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經濟建設是富國之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作為興國之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四項內容,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大力培育弘揚以“三個倡導”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增強和堅定四個自信,即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出堅持以習近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并決定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習近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四個自信”,以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這就是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體系即國魂、軍魂、民魂。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絕對需要這種先進高尚的靈魂作為動力和支撐,從而使中華民族更加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這方面的宣傳教育培植鑄造工作已取得明顯成效。可以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國人最重要的發展變化,就是變無靈魂為有靈魂。
8.變無恥為有恥。違反做人底線,傷風敗俗,為非作歹,喪失人格,這叫無恥。社會成員中的無恥現象任何時候都存在,關鍵在于是否成為風氣潮流,在于由文武百官所組成的朝廷(政府)是有恥還是無恥。200年前,龔自珍指出:“歷覽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進之年,而恥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則氣愈俞;望愈崇,則諂愈固;地益近,則媚亦益工……由庶人貴而為士,由士貴而為小官,為大官,則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明良論》)100年前梁啟超寫道:朝廷無恥,“故安于城下之辱,陵寢之蹂躪,宗社之震恐,邊民之涂炭,而不思一雪,乃反托虎穴以自庇,求為小朝廷以乞旦夕之命……夕聞和議,則歌舞太平。官惟無恥,故不學軍旅而敢于掌兵,不諳會計而敢于理財,不習法律而敢于司李。瞽聾跛疾,老而不死,年逾耋頤,猶戀棧豆。接見西官,栗栗變色,聽言若聞雷,睹顏若談虎”。此外還講了“士惟無恥”“商惟無恥”“兵又無恥”,他悲嘆:“嗟乎!之數無恥者,身有一于此罔不廢,家有一于此罔不破,國有一于此罔不亡。孟子曰:‘無恥之恥,無恥矣。吾中國四萬萬人者,惟不知無恥之為可恥,以有今日”。 他呼吁:“自諱其恥,時曰無恥;自誦其恥,時曰知恥,啟超請誦恥以倡于天下”。(《知恥學會敘》)這種無恥現象,后來逐漸被掃除。辛亥革命一舉推翻了喪權辱國、恬不知恥的清王朝。十四年抗戰,打敗日本侵略者,大雪國恥。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推翻了寡言鮮恥的蔣家王朝。新中國成立后,廢除外國強加的不平等條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一次次地大雪國恥,為國爭光。粉碎禍國殃民的“四人幫”,平反冤假錯案,轉移工作重點,糾正左傾錯誤,實行改革開放,懲治貪污腐敗,打擊假冒偽劣,表明黨和政府有錯即改,知恥明恥,胸懷坦蕩,一心為公,一心為民。
9.變思想禁錮為思想解放。長期以來,舊社會的掌權者實行思想統治,壓制取締思想自由,反對獨立思考,泯滅個性,造成國民頭腦僵化,思想禁錮,依賴馴服,迷信盲從,奴性十足——不僅是身奴,而且是心奴,淪為專制獨裁政府的奴隸。梁啟超指出:“奴隸云者,既無自治之力,亦無獨立之心……衣主人之衣,食主人之食,言主人之言,事主人之事。倚賴之外無思想,服從之外無性質,謅媚之外無笑語,奔走之外無事業,伺候之外無精神。”(《中國積弱溯源論》)梁氏認為,為了挽救危亡,民族振興,當務之急是樹立新民,“新民為中國第一要務。”有新民才有新國家。而“國民樹立的根本義,在發展個性”,提倡盡性主義。“這個盡性主義,是要把各人的天賦良能發揮到十分圓滿”。而“要發揮個性,必須從思想解放入手。”(《歐游心影錄·下篇》)這個見解相當深刻。眾所周知:思想支配行動,思路決定出路。思想禁錮,手腳束縛。思想解放,社會變樣。思想僵化路子窄,思想解放天地寬。只有變思想禁錮為思想解放,才會有新社會、新政府、新舉措、新事業、新氣象、新成果。縱觀近百年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比較重要的有三次: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第二次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進行的反對崇洋媚外和批判洋奴哲學的宣傳教育。第三次最為重要,成效最大,這就是四十年來在全國廣泛深入持久開展的新一輪思想解放運動。此次思想解放的內容、要求和特點,筆者簡要歸納為:一準——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兩無——思想解放無禁區,無止境。三劃——劃清思想解放與主觀唯心的界限,與肆無忌憚的界限,與胡作非為的界限。四合——思想解放與實事求是相結合,與堅定理想信念相結合,與民主法制建設相結合,與全民道德建設相結合,公民道德建設相結合。五以——思想解放以科學理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以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目的;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以重新認識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為突破口;以獨立思考,破除迷信盲從禁錮僵化,振奮精神,敢想敢干,開拓創新為著力點。六勿——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但勿為古人之奴隸,借鑒吸取世界文明成果但勿為洋人之奴隸,充分考慮現實環境但勿為境遇之奴隸,個人服從組織、維護領導威信但勿為權勢之奴隸,發展市場經濟但勿為金錢之奴隸,改善生活享受生活但勿為情欲之奴隸。這一輪思想解放促使全國人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燦爛的思想之苑結出了豐碩的物質之果。
10.變自然之敵為自然之友。在中華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人們視自然(大自然、自然界、天地萬物)為敵,大講特講與天奮斗,與地奮斗,戰天斗地,改天換地;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一個勁兒地向自然索取,發掘,掠奪,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和貪婪,不惜制造環境污染,破壞生態平衡,大肆浪費各種資源,盜竊捕殺珍稀動植物,毀滅物種,結果遭到自然的報復懲罰。近二十年來,國人總結吸取經驗教訓,變得明智仁義了,不再把自然視為敵人,而是把自然當朋友,與之友善相處,互利互惠,講求天人和諧、天人合一。黨和政府狠抓生態文明建設,在維護生態環境、生態平衡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尤其是中共十九大,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從“四位一體”(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變為“五位一體”(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為了建設美麗中國(包括美麗農林、美麗牧區、美麗城鎮、美麗港灣等)采取了一系列正確有效的和嚴厲的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從前流行一個口號:“為了金山銀山,管它綠水青山”。后來變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最后變為:“有了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句話,越來越多的國人,已經和正在變自然之敵為自然之友。

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幫”后,首都群眾走上街頭熱烈慶祝
11.變臣民為公民。從歷史上看,我國長期實行皇權專制,君王(皇帝)大權獨攬,至高無上,“君者天也”“朕即國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人民群眾對君王、朝廷即官員卑躬屈膝,沒有獨立人格。他們是臣民,而非公民。魯迅講過,中國文化說到底是“侍奉主子的文化”。侍奉主子,一層一層地侍奉下去,就是臣服的文化。這樣的社會,就叫臣民社會。魯迅是提出以“人國”即個人人格得到尊重的國家,取代“沙聚之邦”(即由沒有個人人格的一群臣民組成的國家)。舊中國的確是沙聚之邦。現代社會與此相反,取消了臣服,整個國家機器按民主法制原則運轉,政府機構為老百姓服務,老百姓具有獨立人格,享有充分的自由民主,而且能政治參與。不是君權第一,而是民權第一;不是君本位,而是民本位。實現現代化對文明古國而言,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坎,那就是變臣民社會為公民社會,變傳統的臣民為現代公民。傳統是一個頑固的力量。“百毒之蟲,死而不僵”。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文革”那十年,皇權專制主義或者說封建主義殘余嚴重存在,人民群眾并未真正成為具有獨立人格和意志的公民。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我們努力劃清皇權專制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的界限,認真批判、肅清封建主義殘余影響,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由臣民社會向公民社會過渡大步邁開步伐。黨中央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確保人民當家作主;提出政府機關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這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巨大進步。而法制社會不是別的,正是公民社會。請注意:這里講的“公民”,不是法律意義的“公民”(取得某國國籍,并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而是政治學中的“公民”。人民群眾在事實上成為社會主人,真正當家作主,享有充分民主自由,可以對計劃、政策、決定提出異議,敢于說“不”,可以對社會公仆(政府機關)進行挑選和監督,敢于同公仆的侵權行為(政府權力侵犯公民權利)作斗爭,在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同時自覺履行公民義務,負起社會責任。目前在這方面我們已取得很大成績,但還做得很不夠,任務還比較艱巨復雜,任重而道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人的進步發展,除上述十一個轉變外,還有如下十個結合。
1.愛國與愛家相結合。中國人家庭觀念根深蒂固,是天生的愛家主義者。家離不開國,“覆巢之下,寧為完卵?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也愛國。但在漫長的舊社會,代表國的是歷代王朝,包括清王朝和蔣家王朝。他們剝削愚弄欺壓老百姓,嚴重傷害了民眾的愛國情懷,以致出現愛家不愛國的現象。新中國成立后,代表國的是共產黨領導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關照維護老百姓的權益。從此,國是大家,家是小家,家與國緊密結合,成為真正的“國家”和“家國”。從總體上講,當今的社會成員既是愛家主義者又是愛國主義者。站在小家的立場上,應更多地關愛中國這個大家;站在政府的位置上,應更多地關愛老百姓的小家。家與國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可以兼顧共榮的。當在特殊情況下不能兩全其美時,有覺悟的民眾會舍小家顧大家,發揚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崇高精神。
2.群體與個體相結合。民族傳統文化歷來重群體、輕個體,以群體為本位,個體長期被束縛壓抑。“五四”新文化運動,把思考的重心從“群”移向“己”(“獨”),喚起個體意識的覺醒,但此思想解放潮流后來被中斷。新中國成立后的一個時期,實行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強調的是集體主義、群眾觀點、階級意識,個人是組織的手段、器物、工具。社會出現了一批兩面人,他們口頭上高喊集體主義,內心深處和實際作為則是極端個人主義;他們要求別人以群體為重,自己則唯我獨尊凌駕于集體之上。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時期,黨和政府總結了經驗教訓,正確處理群(集體)和獨(個人)的關系:既維護集體利益公有財產,又保護每個公民的合法權益;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既形成合力,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又充分調動發揮個體的智慧、積極性和創造性;既在全社會樹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核心價值觀,又承認個人的不同興趣愛好選擇追求和生活方式。在宣傳教育方面:既講群體價值,又講個體價值;既弘揚主旋律,又提倡多樣化;既講公民義務,又講公民權利;既講個人的社會責任,又講自己對人生負責;既講同心同德、共同奮斗,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又講自尊自信自強自律、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等等。當今社會的主流,是群體意識與個體意識相結合,大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