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興宇
[摘要]初中物理對于學生思維開發的意義重大,新的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已經進行得如火如荼,所以,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尤為重要。因此,教師應不斷探索教學方法,用正確的策略去指導學生,培養學生正確的物理學習思維。在探索學生學習物理這門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實驗方法引入,用理論說服學生;從情感上入手,用真情溫暖學生;設置疑問,吸引學生注意力;從實驗入手,練習學生的動手能力。本文旨在探索初中物理教學的策略和方法,為初中物理教師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切實可行的思路。
[關鍵字]物理;創新;情感;策略
初中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算術培養,對于理論理解能力和運算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礎,而物理這門學科恰恰需要這種能力,所以,面對初二的學生,初中物理的銜接對于物理教師來說并非難事。那么如何將學生已經積累和掌握的理解能力和運算能力運用在物理知識的學習中,教師的合理引導就顯得十分必要。這時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物理的領路人,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邏輯思維尤為重要。那么,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培養學生呢?下面就談一下我對初中物理教學的認知與經驗。
一、從實驗方法引入,用理論說服學生
初中物理的學習,往往就是學其理論。而有些知識理論會模糊不清,難以捉摸和下手,因此,用實驗的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控制變量法在物理實驗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但是教師如果和學生直接講它的概念——“只讓一個量改變,保持其它量不變,探究變量與結果的關系”就會顯得晦澀難懂。因此,教師在講解時要把該實驗方法講透、熟練應用,這樣在今后的實驗中學生就會得心應手。比如,模型法往往是通過建立一種虛擬的模型關系,來描述原型實際的形態、特征、性質等的一種實驗方式,如力、磁感線、電路圖等。因此,教師要善于把模型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把抽象的知識幻化為實體物質,便于理解和應用。如推理法的實質是在大量的實驗得出的基礎上,進行推理與概括,進而得出客觀規律的一種實驗手段,如牛頓第一定律、分子運動等。比如,類比法則是尋找與整合兩種物質在某些性質方面的相似之處,而推理演變出它們在其它方面也會相似的性質或特征,從而研究抽象物質的一種策略手段。例如,把電流類比為水流,把分子類比為花香粒子,溫度越高運動的越劇烈。以上這些實驗方法都是初中生經常用到的,教師一定要把理論講解清楚,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自然就會使用了。
二、從情感入手,在情感上感動學生
初中生的年齡還小,大多數在13歲到16歲之間,對很多事情沒有判斷力,全憑喜好,對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會很容易接受。但是,如果我們在傳授物理知識時,態度強橫,這就會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不但不會按照教師的初心讓學生接受知識,還會導致學生懼怕教師,久而久之,與教師疏遠,再想讓他們去好好學習物理這門學科就會變得困難重重。古人云“親其師重其道”,只有我們與學生之間巧妙地建立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關系,才能讓他們在這特殊的花季時光中快樂地學習。當任課教師了解到學生的內心想法時,不應該急于批評或嚴肅處理,而是要主動地創造機會走近他們,平等地與學生談心,幫助和引導學生從困境中走出來。
換位思考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之一,我們可以更清楚地明白學生的想法,方便交流他們的錯誤之處,這樣學生既不會因為教師指出錯誤而產生逆反心理,也可以正確地認識并改正錯誤點。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可以適時增加一些笑話,如兩位老人在起飛前找到機長懇切地表示:“請讓飛機的速度慢點,以便在飛行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聽到彼此的聲音”,在講解相對運動的時候便可以引用,同時還幫助學生復習了聲音速度的知識點。這些都是與學生的一種情感溝通,讓學生喜歡上教師,喜歡上這門學科。在課間教師多和學生聊一聊這節課哪里沒聽懂,什么知識點講的太快,讓學生們暢所欲言,對學生講述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他們足夠的鼓勵和表揚。讓學生學一個知識點懂一個知識點,只要讓學生勤勤懇懇地跟著教師的教學內容,掌握物理知識便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了。
三、從設疑開始,以奇妙吸引學生
初中物理知識主要學習聲、光、熱、電、力這五大部分,而每部分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就是每節課的物理知識點都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只是書本中的理論知識導致學生在生活中不知道應該如何運用,或是知道生活中的現象卻無法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清楚,而如何讓學生可以學有所用或是用有所想,這就需要教師將理論聯系實際,有時候拋磚引玉往往更能勾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發學生深思。例如,在光學這部分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設置問題,為什么下雨時我們可以先看見閃電,后聽見雷聲呢?它們是同時發生的嗎?原來是光的傳播速度遠遠大于聲音的速度,聲的傳播速度是340m/s,而光的速度是3×108m/s,所以,我們會先看見光后聽見聲音。又如,在火車站時,當自己乘坐的列車附近有輛行駛的列車情況下,為什么盯久對面的列車會感覺自己乘坐的列車在運動呢?這時,教師再引入相對運動這個知識點,會讓學生恍然大悟,從而更愿意學習這門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設疑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很多物理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很難理解,需要用實驗啟發學生的思維,比如,在講解奧斯特實驗時,小磁針在偏轉,那么,為什么通電后線圈附近的小磁針會偏轉呢?學生通過思考推理分析到通電后的線圈附近產生磁場,磁場導致的磁針偏轉,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問題往往更能加深學生學習的熱情。那么,我們怎么去創建一個探索的情景呢?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聯系書本知識為學生創立一個探索的場景。比如,在學習密度這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創立一個相同體積的鐵和銅哪個更重的場景,學生們集思廣益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時候教師再提出問題:相同質量的酒精和水體積相同嗎?讓同學們通過實驗去驗證,這時學生會得出M鐵≠M銅、M鐵1/V鐵1=M鐵2/V鐵2。這就得出了相同的物質的密度不會因為質量或者體積的改變而變化,密度是這種物質與生俱來的屬性,在今后做題過程中就可以熟練運用密度公式ρ=m/v。在設定的情景中提出疑問,用疑問吸引學生參與進來,讓學生自己探求真知,教師作為引導者,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通過思考來掌握知識要點。
四、實驗入手,練習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師利用在課堂上演示實驗來吸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可以彌補書本教學缺乏實踐支撐這一環節,學生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物理現象通過實驗表達出來,讓學生產生一種奇妙的感受。每學習一章或者一節物理知識教師盡可能開展一次實驗,讓學生在興趣濃厚的情況下熟練掌握知識。例如,在講解大氣壓強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杯子里注滿水用紙板蓋在上面,隨著知識的講解,教師可以把杯子倒過來,證實大氣壓強真實存在。物理學科中的很多知識點都需要實驗進行解釋,因此,實驗室對于學生來說就是掌握知識的新戰場,學生能否攻堅取勝,就看他們是否熟知實驗過程,因此,在開展實驗前組織大家通讀教材,讓學生在白紙上默寫一遍實驗過程,然后再在實驗室中選取器材。如在測量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中,由于學生已經通讀了教材,他們都會選取正確的器材開展實驗,但是真正操作中,教師就會發現每個同學斜面墊的方式都不一樣,有墊平的也有墊出一個角度的,還會出現小車放的位置不同的情況,最終測量的結果肯定千差萬別,在教師講解完正確的實驗過程后,學生就會對自己錯誤的地方記憶更加深刻,在今后解題過程中就會避免此類錯誤的發生。因此,培養學生的動手與動腦能力都非常重要,反之,只會空談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漏洞百出,這樣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師應該多帶領學生進實驗室,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法去設計一些實驗,去驗證書本上的知識點,這種能力的培養會讓孩子一生都受益的。
教師要不斷地進行自省,探索新的適合教學班級學生的教學策略,多聆聽學生交談,多學習學生的活躍思維,這樣在教師傳授知識時學生才不會出現排斥心理。我們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不能在有教師的夸獎時就牟足勁兒學習,缺少教師關注時,就缺失了學習興趣。學習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同時成功在久不在速,所以還要意志堅定。
參考文獻:
[1]姬良璽.新課改下初中物理教學創新思路探析[J].才智,2019,(07).
[2]譚衡.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應用研究[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9, (01).
[3]劉伯強.初中物理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探討[J].才智,2019,(08).
[4]姚穎.初中物理如何開展情境教學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08).
[5]孫紅文.例談初中物理“綜合實踐活動”之活動課型[J].物理教師,2019,(01).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