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玲
(梅河口市福民農業技術推廣站,吉林梅河口 135000)
水稻生產向優質、綠色、有機方向發展是必然趨勢,生產AA級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過程中,不使用農藥防治稻田病蟲草害是一個很難解決的課題。經過試驗、示范認為稻田養鴨是不使用農藥防治水稻草害和蟲害,培肥土壤,提高經濟效益的最有利措施。
稻田養鴨利用鴨吃稻田雜草不吃稻苗的特性,不需用化學除草,使鴨把稻田雜草吃光,完全可以防止雜草危害。
鴨在稻田地里捕食蟲子能力強,能吃掉稻水象甲、負泥蟲、二化螟等的成蟲、幼蟲及卵,減少害蟲為害,不使用殺蟲劑可使水稻正常生長。
鴨在稻田里排泄的糞便是最好的有機肥,多年養鴨可提高土壤肥力。鴨在水田里活動,經常拱地,使水田經常保持混水狀態,起到了中耕作用,增加土壤空氣,可促進水稻根系發育、水稻活稈成熟。
養鴨稻田不使用除草劑和殺蟲劑,農藥成本可節省28元/667 m2,人工施藥成本可節省30元/667 m2。收鴨出售可獲利80元/667 m2。如收鴨后喂養產蛋,每只鴨年產蛋200~210個,每只鴨可獲純利60~70元。生產的有機水稻比普通水稻價格高,收入可達3 000元/667 m2以上,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稻鴨共作應選擇空氣清新、有良好植被的優良生態環境,外界隔離條件好,水源充足,水質純凈,溝系配套,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無污染,集中連片便于規范化生產的水田。
2.2.1 鴨品種選擇稻田養鴨選擇品種時,重點考慮的是生命力旺盛、適應性廣、耐粗飼料、抗逆性強、食草食蟲性好的優良品種。推薦選擇山麻鴨。山麻鴨是蛋肉兩用型品種,食草、食蟲性適中。
2.2.2 投放時間、投放數量及投放比率插秧后7~10 d投放。需投放10~12只/667 m2。公鴨和母鴨的投放比率一般是1∶4。
2.2.3 鴨出殼時間及鴨雛管理在梅河口市鴨出殼時間為5月5~10日。鴨出殼后在室內喂養10 d左右,之后逐漸在室外訓練,采用固定的訓練方式使鴨有規律地從旱地到水中訓練,使鴨逐漸適應在水田中的生活環境,給放鴨創造條件。
2.2.4 放鴨前的準備及田間設施放鴨前用花龍網把稻田圍起來,在渠道上或池埂上修鴨棚。鴨棚大小每10只鴨1 m2。
2.2.5 放鴨后喂養放鴨后每天晚上喂1次,白天不喂,隨著鴨的長大每天每次25 g開始逐漸增加食料。
2.2.6 收鴨時間收鴨時間為水稻出齊穗后10 d之內。
2.3.1 水稻品種選擇因地制宜地選擇抗病蟲、抗逆能力強、優質高產穩產品種。
2.3.2 本田整地施肥①整地:要求秋翻地,春耙地,插秧前3 d水耙耢平,達到地平土細,寸水不露泥。②施足底肥:要求在翻地前施優質農家肥1 500 kg/667 m2,均勻撒施于本田之中。③水層管理:水整地后插秧前本田及時保持一定的水層,減少草籽萌發;插秧時撤到合理水位上,以便及時插秧。
2.3.3 插秧①插秧時間:秧齡控制在30~35 d,5月20日左右開始插秧,5月末結束。②插秧密度:根據本田土質狀況和品種的特性,因地制宜控制在30.0 cm×(13.3~20.0)cm,2~3苗/穴,淺插。
2.3.4 追肥在返青分蘗期追施1次速效有機肥,根據水稻長相、有機肥的養分含量和土地狀況確定追施數量。孕穗期追施1次速效有機肥,數量因地因長勢來確定。抽穗后如稻田表現脫肥,可再追施1次有機肥(結合灌水施入)。
2.3.5 灌水插秧時保持“花達水”狀態,插后及時補水,淺水返青。返青到分蘗結束,以淺水管理為主,水層以3 cm為宜。分蘗結束后到抽穗前以深水管理為宜,一般水深5~10 cm。在抽穗前孕穗期如遇低溫天氣(17℃以下)及時灌水護胎,水深保持15 cm左右,天氣正常及時撤水到10 cm左右。抽穗后采取淺水管理為宜,水層不宜深,不超過3 cm,采取間歇灌溉的方式。收割前10 d及時撤水,根據地塊的土質情況,粘重的澇洼地可提前半個月撤水。
2.4.1 病害防治稻瘟病、紋枯病,主要采用生物制劑,如枯草芽孢桿菌、春雷霉素、井岡霉素等防治。
2.4.2 蟲害防治①稻田養鴨防治害蟲:稻水象甲、負泥蟲、二化螟等害蟲是梅河口市水稻生產的主要害蟲,通過稻田養鴨可防治成蟲、幼蟲及卵,減少害蟲為害,不使用殺蟲劑可使水稻正常生長。②混合蜂防治水稻二化螟:在放蜂區水稻田設置水稻二化螟性誘劑進行蟲情監測,在越冬代二化螟蛾羽化高峰期開始首次放蜂。每次放蜂1.2萬頭/667 m2,間隔5 d放1次,共釋放3次,共放蜂3.6萬頭/667 m2。
2.4.3 雜草防治稻田養鴨利用鴨不吃稻苗吃稻田雜草的特性,不需用化學除草,鴨子取食稻田雜草完全可以防止雜草危害。如果草害嚴重,可在插秧后30 d左右進行人工除草1次,之后根據稻田的雜草危害程度,及時人工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