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忠強 李新中
小麥紋枯病是一種以土壤傳播為主的真菌病害,隨著種植年限的增長、種植密度的增加,紋枯病的危害隨之加重,對產量影響較大,一般減產10%~20%。小麥紋枯病不像銹病、白粉病等葉部病害那么容易識別,很多農民朋友不能做到適期防治,往往錯過了防治時機。只有根據病害發生時期,正確識別癥狀特點,才能及時采取防治措施。
紋枯病主要危害小麥的葉鞘和莖稈。小麥起身拔節后,癥狀逐漸明顯,病株率明顯上升。發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葉鞘上產生黃褐色橢圓形或梭形病斑,以后病部逐漸擴大,顏色變深,隨著病情的發展,向內發展危害莖部,重病株基部一、二節變黑甚至腐爛,嚴重者全株枯死。小麥孕穗至抽穗期病情迅速發展,揚花灌漿期病株率達到高峰,病斑擴大,葉鞘上的病斑呈云紋狀花紋。病斑無規則,嚴重時包圍全葉鞘,使葉鞘及葉片早枯。在田間濕度大,通氣性不好的條件下,葉鞘與莖稈之間或病斑表面,常產生白色霉狀物。
小麥紋枯病是典型的土傳病害,小麥連年種植的地塊,土壤中菌源數量逐年增加,為病害的侵染循環創造了有利條件。病害發生發展的最適溫度20℃左右,播種早,密度大,冬前麥苗過旺或使用氮肥過多徒長的麥田,以及春季遭受低溫寒害、脫肥或灌水太多的麥田,發病均較重。秋冬溫暖,翌年春季多雨潮濕的天氣,施用帶病殘體漚制的糞肥,均有利于發病。有機肥、磷鉀不足的地塊發病重,沙土地重于黏土地。一般4月上旬氣溫升高,病菌在麥株間傳播擴展快,病株率迅速增加,拔節至抽穗期為發病高峰期。小麥拔節后病斑向上擴展,造成實質性危害,嚴重田塊出現枯白穗,隨植株基部節間伸長與病原菌擴展,侵染莖稈,這時莖稈和節腔里病斑迅速擴大。5月上中旬以后,發病高度、病葉鞘位及受害莖數都趨于穩定,但發病重的因輸導組織受害迅速失水枯死,田間出現枯白穗。

1.農業措施。一是增施有機肥,實行配方施肥,提高對病害的抵抗能力;二是合理澆水,降低田間濕度,減少病害的發生;三是及時防治麥田雜草,改善田間透風透光條件,延緩病害發生。
2.化學防治。從小麥分蘗中后期開始特別是拔節后,是防治的重點時期,應及時到田間查看病害發生情況,尤其是播種早、密度大、肥水充足以及往年發生重的地塊。當小麥病株率達15%時,應抓緊噴藥防治,以阻止病害侵入莖稈。防治時每667平方米用20%三唑酮乳油50~80毫升,或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50~60克,或5%井岡霉素水溶性粉劑100~150克,兌水30千克葉面噴霧,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