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燕玉海

走進甘肅省隴南市徽縣虞關鄉的大小村落,百花叢中早已成了蜜蜂的天下,一排排“小房子”整齊排列在山坡上,數不清的蜜蜂正圍著“小房子”飛舞,到處是一派辛勤勞動的忙碌場景。
徽縣虞關鄉位于南秦嶺北麓,毗鄰小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里山川秀美、林海茫茫,林草覆蓋率達80%以上,生物的多樣性孕育了540余種蜜源植物,區域小氣候條件優越,為發展養蜂業提供了天然優勢資源。
近年來,徽縣虞關鄉以農村“三變”改革為統領,以“123帶動百千萬”產業扶貧為抓手,依托虞關鄉自然環境優越、蜜源資源豐富的自然條件,將優勢資源轉化為經濟資產,把中蜂養殖產業作為該鄉發展的優勢產業,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各項產業扶貧工作機制,成立了虞關鄉產業扶貧領導小組,制定了全鄉產業扶貧發展規劃和中蜂養殖獎補計劃,為中蜂養殖產業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的機制保障。
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百姓。養蜂產業具有投資少、風險小、省勞力、見效快的特點,以前很多主要靠外出務工掙錢的群眾都選擇留在家門口發展中蜂養殖產業,走上“甜蜜”致富路。“去年村上不僅給我配股,還通過賒養認購的方式,免費提供蜂箱,幫助我發展養蜂,今年馬上就有100多箱蜜蜂了”。因家中老人孩子無人照看,放棄外出務工的八渡溝村貧困戶楊學軍高興地說。
談到“三變”改革助推中蜂養殖產業發展時,未子溝村黨支部書記趙國虎頗有心得:“現在農民也變成了“股民”,未子溝村、山關村、山坪村都把縣上撥付的“123帶動百千萬”產業扶貧資金給村上的67戶貧困戶配股14.8萬元,注入了我們村的多益生態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到1年就共計分紅1萬余元。”而這只是虞關鄉“三變”改革實踐中的一個縮影。
發展養蜂產業技術是關鍵。為切實提高養蜂產業水平和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的作用,2017年6月,隴南市在位于“德米特”有機蜜原產地的山岔村中蜂養殖基地建設了全市唯一一家養蜂技術培訓基地,虞關鄉也成為養蜂技術培訓、蜂農學習交流、市場動態發布的集散地。常年邀請省市縣中蜂養殖專家為養殖農戶講授中蜂養殖產業發展情況和中蜂養殖關鍵技術,對如何分蜂、割蜜、扇蜜、儲存、活框飼養等技術進行實地培訓,年受益人數達到2000多人。
在壯大中蜂養殖產業規模的同時,虞關鄉積極探索延伸中蜂產業發展鏈條,扶持創辦了徽縣綠原有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成了年產400噸蜂蜜的全自動化低溫精過濾包裝生產線,并建設專業質監室,保障蜂蜜質量,實現了中蜂養殖產業提檔升級。
通過實施“三變”改革,使青山綠水變身“聚寶盆”,使貧困戶變身“小股民”,使村集體有了“搖錢樹”。現如今,虞關鄉中蜂養殖產業發展已成燎原之勢,全鄉規模化、產業化養蜂專業合作社已達8家,共帶動農戶355戶,年飼養中蜂13400箱。通過“123帶動百千萬”產業扶貧資金,全鄉共計為貧困戶配股56.8萬元,累計分紅148.08萬元。
在談到全鄉中蜂產業遠景規劃時,虞關鄉鄉長告訴筆者:“虞關鄉蜂蜜‘綠色食品認證’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已通過初審,下一步,我們將圍繞‘品牌支撐營銷,龍頭引領發展,營銷帶動市場、市場激發農戶’的思路來綜合思考發展的數量和質量,對產品進行深加工、精包裝,打造知名優質品牌,提高虞關鄉蜂蜜附加值,做大群眾利益的‘蛋糕’,讓群眾的腰包更鼓、生活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