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亮,郭明慧,張 程,南曉潔,周 偉,吳保軍,郭 尚,王 瑞
(1.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山西太原 030031;2.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山西晉中 030600;3.昔陽縣食用菌協會,山西晉中 045300)
雙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Lange)Sing]又稱白蘑菇、蘑菇、洋蘑菇,隸屬于傘菌目,蘑菇科,蘑菇屬,是世界上栽培量和消費量最大的菇類。山西省是雙孢蘑菇產業的后發省份,在我國南菇北移的趨勢下山西省雙孢蘑菇栽培迅速發展,到目前為止,雙孢蘑菇生產規模達到1 000×104m2以上,主要栽培區有昔陽、和順、平遙、運城、山陰等地。
近些年,昔陽縣立足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以市場為導向,尊重農民發展意愿,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經過幾年的摸索發展,規模化栽培、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以雙孢蘑菇為主產品的全產業循環經濟圈初步形成。昔陽縣利用豐富的玉米芯及畜糞資源生產雙孢蘑菇,可謂是“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實現著“富民強縣”的經濟發展目標[1]。
昔陽縣雙孢蘑菇栽培起步于2009年,當年僅有一戶栽培1 600 m2;2010年成立合作社,發展到7 000 m2;2011年政府因勢利導提出了“西菜東果中養豬,千家萬戶種蘑菇”的產業發展思路,助推雙孢蘑菇栽培面積發展到8.8×104m2;2012年企業帶動、園區引領,雙孢蘑菇栽培發展到23.8×104m2;2013年政府、企業抓兩頭(菌種、銷售),菇農中間抓增收,發展到51.7×104m2;2014年初政府召開食用菌產業推進會強力推進,栽培面積一躍發展到102×104m2;2015年縣委、政府適時提出“穩定規模、提質增效”的發展思路,食用菌栽培面積穩中有升,11個鄉鎮101個村880戶發展到1 380個棚150×104m2,年產鮮菇1.8×104t,產值13 200萬元。僅栽培環節,為全縣農民提供人均純收入660元。其中,雙孢蘑菇產量1.68×104t,產值12 100萬元;香菇產量753 t,產值602萬元;木耳、平菇等其他品種498萬元。
食用菌產業的興起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5000人,增加勞務收入1 800萬元,帶動運輸餐飲住宿業為當地農民增收100萬元。此外,全縣每年種雙孢蘑菇需要玉米芯32 000多t,平均價格300元/t,農民增收近1 000萬元;每年需要牛糞28 000 t,平均價格200元/t,養牛戶增收近600萬元,雙孢蘑菇產業已成為昔陽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昔陽縣西高東低,東西70 km范圍內自然形成平均溫差10℃左右的3個氣候帶,成為高、中、低溫不同食用菌生長的“天堂”,各鄉鎮立足自身氣候資源優勢,適地適種,多元開發,品種選擇更加科學合理,產業發展更趨理性。目前,全縣食用菌種類包括10類12個品種,以雙孢蘑菇為主,香菇、平菇(黑、白平)、秀珍菇、草菇、黃金針、黑(白)木耳、羊肚菌、栗蘑、巴西菇為輔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昔陽縣政府投入數千萬資金扶持食用菌產業,促進食用菌產業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完善產業鏈條。目前,昔陽縣從菇房建材、基料發酵、菌種生產、鹽漬加工、切片烘干、罐頭制品、保鮮冰塊、籃子包裝到基料轉化再利用,一個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產業鏈條基本形成。例如,四通潤農菌業有限公司建成的全自動無菌化菌種生產線,可年生產菌種150萬袋,成為產業穩步推進的種業支持。金谷陽光罐頭廠及5個烘干切片廠年加工鮮菇的能力達2×104t,提升了雙孢蘑菇產品的附加值。四通制冰廠、晉泰菌業籃子廠的建成投產,保障了蘑菇上市銷售。此外,全縣還建設了80個冷貯點,總容量6 000 m3冷庫,36個產地銷售網點,解決了千家萬戶大規模生產的貯運難、賣菇難的卡脖子問題。富邦公司有機肥加工項目的建設,用10×104t食用菌殘料生產有機肥,形成“農業廢棄物種菇,有機肥增產糧果菜”的良性生態循環圈。
昔陽縣農委、縣食用菌協會是全縣產業的總指揮、總協調,經過數年體系建設,昔陽縣食用菌產業擁有一支高校、科研院所專家教授為引領,76名縣鄉技術人員為主體,40名福建、山東外聘專家(職業菇農)組成的生產技術服務隊伍。此外,還有約76支約800人的菇棚上、下料專業隊伍;有約115支650人以婦女為主力的采菇專業隊伍;近100輛大噸位貨車在煤炭市場低迷之際,轉入食用菌基質運輸行業,與800輛小型鮮菇運輸車組成了產業運輸專業車隊。為保障食用菌產業快速、安全的發展,以縣農委為牽頭單位,組建了一支90名成員的農產品質量監管隊伍,在明確生產者主體責任的基礎上,嚴把舌尖上安全第一關。2015年,昔陽縣被國家質檢總局命名為“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級雙孢菇標準化生產示范區”。
在眾多食用菌品種中,雙孢蘑菇是典型的草腐真菌。國內外生產雙孢蘑菇多用麥草或稻草[2]。昔陽菇農勇于創新發展,大規模利用玉米芯為主料,適當添加牛糞及輔料經發酵處理,在常規菇棚內栽培雙孢菇,平均單產13~15 kg/m2,蘑菇品質上乘,產地價8~9元/kg,一座1 000 m2菇床的菇棚,產菇13~15 t產值10多萬元,扣除原材料、用工等直接生產成本2.5萬~3.0萬元,純收益7萬元以上,1戶1棚種菇3年可以脫貧或達小康。例如,某菇農一座菇棚800 m2菇床,一潮菇采摘800籃4 000 kg菇賣了近4萬元,收回原材料及用工成本2.5萬元,盈利1.5萬元,以后采的二、三潮菇都是利潤。建一座菇棚投資9萬~10萬元,種菇一年可收回成本,這種磚混結構的菇棚可以使用多年。由于“賺錢效應”,昔陽縣雙孢蘑菇生產呈現爆發式增長,農戶自建菇棚近1 400座,社會投資近1.4億元。昔陽氣候冷涼,菇上市早,質量優,暢銷全國。
目前,昔陽縣的雙孢蘑菇生產尚處在“菇農各自為戰,基本靠天吃飯”的小農水平,尤其上千農戶的堆肥制料過程難以標準化。床面出現大量鬼傘、綠霉等雜菌的堆肥基料,主要原因是一次發酵料堆中有缺氧區、二次發酵巴氏消毒不徹底、抗病放線菌數量不足,這種劣質堆肥播種后的發菌期遇上高溫(28℃左右),極易發生鬼傘和綠霉。
現代雙孢蘑菇堆肥的“隧道發酵技術”,其先進性在于利用微生物發酵熱完成“巴斯德滅菌和腐熟”過程,與耗費大量熱蒸汽的架床發酵工藝相比,隧道式發酵供風(氧)量大,堆肥中抗病性放線菌量大而呈現灰白色(圖1),取針尖大小的放線菌放到長滿綠霉的培養基上,可看到綠霉被抑制而形成透明圈(圖2)。因此,發酵良好的堆肥抗綠霉,發菌成功率高。
放線菌量見圖1,綠霉透明圈見圖2。

圖1 放線菌量

圖2 綠霉透明圈
國內外數十年的生產實踐證明,雙孢蘑菇生產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堆肥質量的優劣。在雙孢菇生產最先進的荷蘭,全國有家庭菇廠200多家,年產雙孢菇近30×104t(約相當于15個昔陽縣的產菇量),每年需要3次發酵(發菌) 料100×104t,如此巨量的蘑菇基料,僅由3家制料場專業化生產,這種集中制料分散種菇的產業模式,保障荷蘭蘑菇產業持續50年領先于世界。
荷蘭的家庭菇場高度專業化,不用制種也不用堆肥,由專業堆肥公司提供經3次發酵即發好菌的培養料和覆土,種菇者節省了發酵隧道投資,可以專注進行出菇管理,這樣就把大公司的資本技術優勢與家庭菇場的勞動效率優勢結合起來。這種分工合作模式使得先進技術得以應用推廣,提升了荷蘭整個雙孢蘑菇產業的效益。此外,種菇者購買堆肥可以免去最繁重、最臟的勞動,能將精力集中于菇場的出菇管理,提高了蘑菇生產的效益。
國情不同,我國不能照搬荷蘭模式,但是可以吸取其技術精華,解決“制料短板”的問題。昔陽縣也有成功實例,厚基偉業公司采用“隧道一次發酵,菇房二次發酵并出菇”的生產模式,解決了堆肥發酵不良導致雜菌感染的難題,雙孢菇單產18~20 kg/m2。實踐表明,隧道發酵是行之有效的先進技術,應強力推廣,以解決堆肥不良而染綠霉的難題。
昔陽縣雙孢蘑菇培養料配方分析及建議見表1。

表1 昔陽縣雙孢蘑菇培養料配方分析及建議
建議改良玉米芯+牛糞為主料的原料配方,增加其營養成分及單位用料量(100 kg/m2),雙孢蘑菇單產可以提高到20 kg/m2,全縣140×104m2菇床可以增產鮮菇3 000 t,值得嘗試[3]。
未來幾年,山西省雙孢蘑菇產業要保持平穩增長,重點是實現由注重數量向提高單產、質量的轉變;由分散小生產向專業化、集約化轉變;同時要進一步優化品種結構;加大食用菌精深加工產業扶持力度,不斷延長、完善產業鏈,才能增加抵御市場各種風險的能力,增強產業競爭力,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