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垣鈺
【摘要】創造是藝術乃至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所具有的教育功能的重要體現和價值所在。在當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音樂具有多姿多彩的視覺形象、多層次立體的聽覺形象及強烈的情感感染力,音樂創造又因其本身豐富的內涵和表現形式極具多樣性和主觀個性,從而富有強大的魅力和吸引力。在音樂課程的進行中,通過引導學生發現和認識音樂元素,培養其感知力,鼓勵學生進行實踐創新,發揮想象,培養其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最終形成自己所特有的創新實踐能力。
【關鍵詞】音樂創造力;培養;素質教育;初中生
【中圖分類號】G633.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新課標”下的中學音樂教育理念以審美為核心,通過直觀的聆聽音樂音響、用不同方式表現音樂藝術內容以及進行個性化的音樂創造活動,使學生深入感受音樂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美、豐富飽滿的文化內涵和強烈的感染力,享受音樂文化中所獨具的魅力,與之產生情感共鳴;通過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功能,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全面發展,形成高雅的審美情趣,培養其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為其更好地進行文化課的學習、發展自己的個性、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礎。
音樂課是學校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實施美德教育的主要課程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接受素質教育教學所必需的一門必修課。在新課改大力推行的形勢下,初中音樂課程教育也急需改革。而在音樂課程的進行中,音樂教師通過引導教學,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創新,培養其發散性思維,從而激發其音樂創造能力,是極為重要的。
一、有關初中生音樂創造力的研究分析
(一)創造力的定義
“創造力的核心是創造思維,包含了聚合思維與發散思維兩個基本組成部分,即無定向發展、無約束的由已知事物探索未知事物的思維方式和利用已有定論的原理、定律、方法解決問題時有方向、有范圍、有程序的思維方式。”
學生的創造能力是指學生通過發散性思維對音樂領域產生的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
(二)國內對如何培養學生音樂創造力的研究現狀
筆者在論文撰稿前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發現國內已有無數學者對如何培養學生音樂創造力進行了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究,極具參考價值,部分譬如:
“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以突出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培養學生參與合作,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學習音樂、體驗音樂、表現創造音樂。”
“欣賞與創造能力的培養是新時期中學音樂教育的重要任務,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的教學法和教學理念,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培養出能夠理解美、欣賞美,以美來規范自我,并且富有靈活的思維、敢于表現自己、爆發創造力的學生。”
“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關鍵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無拘無束,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尊重學生的創造精神,使他們在音樂的天地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
現今,國內對如何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結論和研究成果,暫且先不一一羅列。
(三)培養學生音樂創造力的重要性
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希望,是未來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主力軍和源泉所在。創造是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更是藝術教育功能和藝術價值的重要體現。音樂屬于藝術的一部分,其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學校課堂教學活動中。音樂課因其其多彩豐富別具魅力的課堂形式和內容,吸引了大批學生的喜愛乃至熱愛;又因其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為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條件。因此,在音樂課堂的進行中,教師對學生音樂創造力的培養,極為重要。
二、如何培養初中生的音樂創造力
(一)營造相對輕松的課堂環境
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形式以課堂為主,一個輕松的課堂環境,是學生是否能更好地接受教育、進行學習活動不可或缺的條件。過于嚴肅或過于松散的課堂環境都不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嚴而有方、松而有度是最有效的方式。
教師面部表情、講課說話的語氣、氣場的轉變,直接影響學生的上課態度和課堂氛圍。松張有弛的課堂,既不會因為紀律過于散漫導致正常的教學活動無法進行,又不會因為氛圍過于緊張嚴肅導致學生產生抵觸和厭煩情緒,同時還可以有效率地完成教學內容,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圓滿的結束課堂。
(二)引導學生形成自主思考習慣
1.認識音樂元素
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等構成了音樂的各種元素,也是音樂的基本要素。音樂課程是否能順利進行,離不開學生對音樂元素的了解和認識,同時,這也是學習音樂課程內容的基礎。教師可以用多種方式講解,引導學生認識音樂元素,使學生能夠永久的記憶這些知識,為以后的音樂課堂進行奠定基礎。
2.感受音樂形象并進行反饋
不同音樂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不同,大體分為視覺形象、聽覺形象和綜合形象三種。視覺形象的作品大多以舞蹈為主;聽覺形象的作品大多以聲樂、器樂作品為主;而綜合形象的作品大多以歌劇、戲劇、音樂劇等為主。
教師在教學活動進行中,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感受音樂形象。比如:欣賞一首聲樂作品,可以讓學生根據歌詞內容、旋律起伏、節奏快慢以及音色的變化,感受其中所蘊含和表達的音樂內容,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去感受音樂形象,再將自身的體驗表達反饋出來。
3.把握音樂元素
通過認識音樂元素、感受音樂形象并反饋出來,將二者慢慢結合起來,最終把握音樂元素,用音樂元素解釋音樂,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日積月累,最終形成自主獨立的思考習慣,為其創造力的培養打下基礎。
(三)培養學生自主創造能力
1.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音樂作品形象和內容的復雜性,導致人和人之間的認識、簡介都有所不同。在教授新內容時,教師不必著急揭曉答案,不必用專業的理論和表述來解釋,不必對學生灌輸自己的思想和見解,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其中所蘊含的內容,并且對學生思考的結果進行贊賞和鼓勵,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想象力,以及發散性思維。
2.養成創新實踐習慣
學生自主思考的結果需要實踐去論證是否正確。在音樂課程進行中,每節課的內容都會有相應的提問,在未揭曉最終正確答案之前,教師會得到多種不同的反饋,而這時,需要學生自己來論證自己的答案是否準確。
教師也可以以身作則,自己先設想結果,再去實踐論證,貼近實際,引導學生敢于將自己所想的內容用多種方式方法進行實踐,從而養成創新實踐的好習慣。
三、結語
本篇論文著重探討如何培養初中生的音樂創造力,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主動引導,營造相對輕松的課堂環境和氛圍,使學生更有興趣、更有效率地進行學習活動。在音樂課程進行中,掌握基本的音樂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通過感受音樂形象,對音樂進行反饋,讓學生形成自主思考、探索的習慣,并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引導和鼓勵,激發學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養成實踐習慣,最終形成自己所特有的創新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蘇振武.試論聚合思維與發散思維的協調發展[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91-93.
[2]李和珍.淺談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2010: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