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
身邊有很多教師也愛說“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問,世界這么大,怎么去看看?該去哪里看看?至少,要先做個愛讀書會讀書的人。因為“書中乾坤大”,讀書會讓我們擁有一個智慧的頭腦和一雙銳利的眼睛學會去看懂這個世界,看到精彩的世界。
為什么要讀書?
一是讀書可以增長見識,啟迪智慧。英國哲學家培根在《論讀書》中講到: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讀書越多,知識的儲備就越豐富,頭腦也會越來越聰明。通過閱讀,我們了解大自然的變化規律,知道宇宙還深藏著無窮的奧秘,知道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也促使我們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努力前行。
二是讀書可以提升素質,修養品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事要勤勉有恒心,發憤圖強,做人要先立德。愛讀書會讀書的人,總能從書中吸收很多有用的東西,會從書中受到啟發和教育,學會分辨是與非、善與惡。讀書是一種靈魂與靈魂的對話,讀一本好書,就是跟作者、跟作品、跟作品里的人物進行對話。同時,會受到書中優秀思想的教育和啟迪,會受到書中人物高尚品德和可貴精神潛移默化的教育、感染與熏陶,在生活中就會以書中的優秀人物為榜樣,以他們的言行和品質要求自己。
三是讀書可以增添情趣,樹立自信。讀書人不僅知書達理,而且言談文明,舉止文雅。讀書人的生活也會充滿情趣和樂趣。同樣是安慰一個受挫折的人,不讀書的人會說,失敗了不能灰心喪氣,你應該繼續努力。而讀書人會說,失敗是暫時的,記住“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不愛讀書的人,遇上煩心事,不是傷心落淚,就是陷入“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困境;而讀書人不開心的時候,會一個人靜靜地坐下來讀書,讓自己暫時忘記煩惱,面對不愉快和挫折也能笑容滿面去應對。
四是讀書可以助力成長,實現夢想。愛讀書的人,都是心中有夢想的人。或者說,讀書可以幫助自己實現夢想。如果一個人不努力讀書,或者說放棄了讀書的機會,那么人生可以選擇的道路就少一些,生活中也可能就會吃很多苦,遇到許多波折。而刻苦讀書的人,尤其是能大量閱讀的人,不僅知識豐富,志存高遠,在書籍的陪伴下,也會越走越遠,越走越高。
如何讀書?
一要講究方法,有目的地讀書。讀書是有方法和技巧的。同一班級內的學生,為什么會有能力上的差距?不是讀書少,就是方法不對。還有一點是讀書無計劃,盲目從眾,不知道自己該讀什么書,或者看別人讀什么書,就跟著讀。教師平時的課業負擔不輕,用來讀書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但當下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是個知識更新迅猛的時代,教師不讀書,既跟不上時代和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滿足不了學生的求知需要。因此,教師必須讀書,且要讀一些對自己學習和教學有好處的書,要利用周末或假期擠時間讀書,多讀一些古今中外的經典書籍,這樣不僅可以增長見識,而且有利于引導、指導自己的學生去讀書。
二要養成思考和積累的好習慣。讀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在讀書的過程中,學會積累,善于積累。那么,怎么積累呢?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動筆墨不讀書”,也就是讀書要邊閱讀,邊思考。先從書里讀進去,讀懂主要內容,這是把書讀薄;再從書里讀出來,讀出自己的思考,寫一點自己的感悟和收獲,這是把書讀厚。宋代理學家朱熹說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教育家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讀書之法。
三要閱讀與實踐運用相結合。讀書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文化人、文明人,在社會上做一個有修養、有作為的人。同時,讀書也是獲取生活經驗的有效途徑,也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會生活、有品位的人。所以,一定要把書中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來,也只有這樣,把閱讀、思考、寫作和實踐有效結合起來,才能讓我們讀書越多越聰明,讀書越多越有才干;而只讀不思、不用,讀書越多,人反而越來越困惑。因此,要養成“帶著思考去讀書”的習慣,養成有讀必寫的習慣,養成運用閱讀積累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習慣。
讀什么書?
一是讀紙質的書。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互聯網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也沖擊著人們的讀書方式。我認為健康、科學、有益的讀書方式,就是捧著紙質書閱讀。有關研究發現,長期閱讀電子書,容易造成視力下降,頸椎脊椎變形,甚至會造成腦神經衰弱,記憶力下降。另外,使用電腦和手機閱讀時,會有一些不健康的內容跳進視野,對于自控能力不強的人來說,久而久之,就會受到不健康閱讀內容的負面影響。因此,應該大力提倡閱讀紙質書。古人說,讀書有“三味”:菜根香,布衣暖,詩書滋味長。手捧一本紙質書細細品讀,才能讀出書香,品出書味,才能讀出收獲和感悟。
二是讀有用的書。作為一名教師,要求學生讀的書,自己必須讀;對自己專業成長有益的書,也要讀;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更要讀。像“四書五經”必須去讀,讀《論語》懂得仁愛治天下,讀《孟子》知曉立德為做人之首,讀《大學》明白人生要立志進取,讀《中庸》學會處事待人。自然科學、哲學、經濟、文學歷史、軍事政治等方面的書籍也要涉獵。只有閱讀對我們的生活與做人有幫助的書,書籍才會真正成為我們的朋友。唯有博覽群書,才會學識淵博。
三是讀健康的書。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所以與學習、工作和生活無關緊要的書籍,可以暫時不讀。更不要因為好奇,把大量時間和心思花費在閱讀那些不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書籍上面,如果這樣,輕則耽誤學業進步、身心健康;重則影響人生發展、家庭幸福。
現代出版家張元濟老先生有一副對聯很有名:世上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讀書不僅是“天下”好事,還是“第一”好事。所以,從今天起,每一個教師應遠離“手機控”,不做“低頭族”,真正做個愛讀書、會讀書、常讀書的讀書人,讓讀書成為教師的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一生的習慣,以此來引領和影響學生們也愛讀書、會讀書。
(作者單位:甘肅省華池縣柔遠初中 ?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