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娟
摘要:以江漢大學非英語專業的大學英語后續課“英美報刊選讀”為實例,闡述英美報刊閱讀課教學改革的思路,分析多模態教學對提高英美報刊閱讀課堂實效性的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解決長期以來困擾大學教師的諸如“學生上課時參與度不高,對于課文的解讀興趣不大,上完課后沒有什么收獲”等問題,能有效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與多元讀寫能力。
關鍵詞:多模態教學 ?閱讀課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9—0069—02
江漢大學的大學英語后續課程英美報刊閱讀課程已經開了好幾年,但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沿用“新聞知識+文章解讀”為主的授課結構,課堂講解以文字語篇為主,聽覺與視覺輸入都是英語語言,比較單一,長時間聽課容易疲勞。二是PPT課件的強大功用沒有發揮出來。教師設計時只是將課文文本內容復制到PPT中,增加一些文字解釋和語法知識,而且上課時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以播放PPT課件加口語語言開展教學,語速快,解釋不透徹,也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與教學效果的顯現。三是教學忽視學生主體的認知能力發展,設計的活動缺乏深層次的思考,師生之間也缺乏更深層次的互動。課堂上學生沒有學習成就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減弱。四是課堂上只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讀寫能力,卻忽視培養學生適應現代多媒體社會的實用技能,如新聞語篇生成、網絡信息搜索與整合、多模態交際等很重要能力的培養。
一、英美報刊閱讀課的多模態教學改革思路
多模態語篇分析理論是由OToole及Kress和van Leeuwen首先提出來的,他們研究視覺符號學,注重多模態話語的交際特征。Kress和van Leeuwen(1996/2006)[1]創立發展了多模態語篇的視覺符號語法,主張圖像也是社會符號,和語言一樣能體現意義,是一個有機的連貫整體。多模態語篇分析關注模態間的意義共建和多模態教學,不同模態在構成語篇時相互補充、強化,文字語篇能擴展或詳述圖像的意義。多種模態能同時參與交際,刺激感官,提高交際效果。新倫敦小組最早提出多元讀寫能力,認為除了傳統的讀寫技能,學生還要發展更廣泛的讀寫能力以應對多種模態的意義建構,即視覺、手勢、空間安排等,這些是數碼時代的語篇特點。[2]多元讀寫理論提出的教學法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社會生活實際問題,有情景操練、明確指導、批評框定和轉化實踐四個教學步驟。現代語言教學不僅要重視語言讀寫能力,還要考慮培養學生適應多媒體社會的具有多文化、多媒體和多模態識讀能力[3][4],或多元讀寫能力[5]。因此,英美報刊課程需要從教學目的、方法及內容進行改革。改革思路如下:
(一)教學理念上的改革
在傳統“新聞知識+文章解讀”為主的授課結構上,增加多模態知識的講授,充分利用學校的課程中心平臺上傳資料、文本及其相關視頻;教學立足于課本,增加網絡電子版New York Times,The Economist,21st Century English Newspaper和China Daily中相應多模態文章作為輔助教學資源,以培養學生語言讀寫、視覺讀寫、媒體數碼讀寫和批判性讀寫等多元讀寫能力為主。在課堂教學中,多模態資源既是教學的手段,也是教學的內容,更是學生與現實世界的聯系。
(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對英美報刊閱讀課實施多模態的教學改革
1.精心設計PPT課件,注重多種模態的協調使用
在設計PPT時將圖像和語言文字進行空間上的規劃安排,再通過字體、粗體、顏色等排版來突出內容的層級性,增加圖片、圖表、音樂、視頻等視覺、聽覺符號參與促進認知,以增強學生對非語言模態的敏感性和識讀能力。音頻與視頻突出多模態資源的動態性和立體感,也體現出趣味性和美感。
2.全心打造多模態課堂,深化“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教師在課堂中注意自己的多模態話語,從聲音、語言、動作等方面協調提升親和力。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首先讓學生通過感官來感知,然后解釋進行明確指導,最后學生通過轉換實踐呈現出成果來,整個過程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在實景實踐部分,將常見的如紐約時報等英文報紙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看,以提問的形式讓學生來討論報紙的排版、結構等。在明確指導部分,教師根據視覺語法框架的再現、互動和構圖意義來分析多模態新聞語篇中的圖片意義,并以此結合文字語篇語境信息進行推理。對作者提出的觀點進行批評性分析,讓學生了解新聞英語中的意識形態問題。轉換實踐部分可以將一組新聞圖片打亂順序,讓學生根據文本信息來排序,然后用口語語言來闡述圖片內容,下課后要求學生根據這一組圖片寫出一篇新聞報道。學生轉換圖片與文字的能力將大大提高,也相應提高了視覺讀寫能力。
(三)靈活運用多模態資源,體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
要求學生在網絡上搜索整合相關主題的新聞報道,使用多模態資源制作PPT,對于如何整合內容,選擇適宜的顏色和輪廓,如何融合各種視覺符號、書面語言及其他符號資源來呈現,老師進行相應指點。然后學生在課堂上來播放PPT進行口頭英文陳述,介紹新聞,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師結合學生的表現,給予個性化點評和指導,幫助學生實現從知識到有效意義的轉化。
二、多模態教學所取得的成效
筆者在自己所帶的三個班實施了一個學期的多模態教學法,實踐表明該課程教學改革有一定成效。
(一)學生對于報刊文章的學習興趣漸濃
教師在講課時運用多模態內容豐富的PPT,使用主題教學法、任務教學法、交際法等多種教學手段及充實的教學內容,學生學習熱情和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較高。
(二)學生的思辯能力有所提高
通過采用啟發、探討、研究等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見解,學生的思辨能力有所提高。
(三)學生對于各模態的供用特征有了一定了解,學會了模態轉換,也會協調組合多種模態
在課堂使用PPT演講中會有意識地運用手勢和面部表情傳達意義。對于學生制作的PPT課件分析發現,所有的PPT都是圖文并茂,包含三種以上的符號組合,基本比較協調。有少部分還配上視頻或者音樂。但有少數的PPT圖文搭配不當,字體大小比例不太合適,有的字體偏小,有的空白留得較少,視覺效果不太美觀,說明學生應用多模態資源進行PPT制作的能力還有提升空間。
三、結語
教學實踐證明,基于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的多模態教學改革能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需求,滿足學生的能力、需求和興趣的多元目標要求,整個教學過程有清晰的教學理念,明確講解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情景實踐,促進學生新知識的內化,能有效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與多元讀寫能力。
參考文獻:
[1]Kress G&T.LeeuwenV.Reading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2006.
[2]New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6(1):60-93.
[3]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1-8.
[4]李戰子.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外語研究,2003(5):2-7.
[5]朱永生.多元讀寫能力研究及其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啟示[J].外語研究,2008(4):10-14.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