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11月21日,中國央行前行長周小川在“創新經濟論壇”上表示,對中國來說,利率并沒有像西方國家那么低,還是有空間去應對經濟問題。但貨幣政策是否做得好,還需要跟財政政策很好地配合。
此前,央行剛剛下調了短期貸款利率。這是四年來第一次,標志著金融監管當局開始一輪新的寬松周期。業界普遍的感受是,今年以來,中國的信貸獲取渠道一直比較緊張,國內經濟環境持續惡化。而未來一年國際經濟形勢陷入“衰退”的聲音越發強烈。對此,周小川警告,低利率及低通脹環境可能使全球容易爆發下一場金融危機,全球需要了解如何應對。
對此,我們應把握好如何用好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防范金融風險。對于未來還要打哪些牌,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不可出現戰略性失誤。
金融是一國經濟的命脈,能否讓資金高效使用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同時,金融資源在不同社會部門有效分配、在國家和國民之間合理分配,也是一個社會公平問題。下一步的金融政策調整遠不是降息這么簡單,而是涉及深刻的結構性改革。我們在以下方面須有清醒認識。
第一,要避免“大水漫灌”的貨幣政策。貨幣“放水”的危害很多,一是造成通貨膨脹;二是推高資產價格;三是不利于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因為這會提高改革成本,使本應被淘汰的落后產能得以延續。
第二,要化解債務危機。債務問題主要是國企和地方財政負債率高。隨著各部門各地方債務進入償債的高峰期,尤其是一些地方財政出現困難,要化解債務危機,就要嚴控地方政府發債,防止“舊債未還又添新債”“以新債掩蓋舊債”。
第三,謹防回到房地產救市的老路。中國當前抑制資產泡沫主要就是針對房地產領域,“房住不炒”,要讓房子回歸居住屬性。回到房地產救市只會加重地方發展對土地財政的路徑依賴。地方政府應通過改善營商環境,鼓勵企業創富創新,增加稅源,擴大稅基。
第四,要解決金融資源壟斷問題。最新的股市財報表明,35家銀行股占據7.3萬億元市值,拿走了A股一半的利潤,三千多家上市實體企業給壟斷金融行業打工的現象并未改變。金融資源如何向實體經濟尤其是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傾斜,成為下一步改革的關鍵所在,也是突破各種既得利益的難點所在。
第五,是資金的高效使用問題。據權威計算,生產單位GDP所使用的資金從2012年的1.3元人民幣擴大到現在的7元人民幣。可見資金的使用效率有很大的潛力可挖。之所以出現巨額資金浪費,主要是經濟領域大量低效甚至無效投資,包括對壟斷國企的巨額補貼。這些頑癥不解決,資金使用高效化就是一句空話。
總之,盲目的金融寬松必然會導致金融風險加大。隨著未來經濟下行預判以及國際經濟衰退的臨近,金融政策的調整既要防止衰退又要推進改革,尤其是要推行金融供給側改革。十九大報告已經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決打好的攻堅戰。防范金融風險,既要有金融手段,又要有財政手段;既要有利率調整這樣“看不見的手”,也要有轉移支付和央地稅改這樣“看得見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