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龔巨平
在下西洋的途中,鄭和有一位重要的搭檔——王景弘。他和鄭和一樣,是明代偉大的航海家。
王景弘是福建漳平人,原名王貴通,景弘是皇帝的賜名。在明代宦官中,王景弘是可與鄭和相提并論的大太監,兩人同是出使西洋的正使。但這樣一個重要人物,在《明史》中并無本傳,其生平主要事跡散見于明代《太宗實錄》《仁宗實錄》《宣宗實錄》《英宗實錄》中。
對王景弘生平事功的研究,以陳學霖先生的《明王景弘下西洋史事鉤沉》最為全面精詳。
一次偶然的考古發現,又為我們研究王景弘生卒年、職銜和葬地等問題提供了新的材料。
2012年底,南京考古工作者在雨花臺賽虹橋一處已被拆除的民房廢墟內,發現了一塊地券。地券為石質,方形,邊長41厘米、厚6厘米,保存完整,上面字跡清晰。券文共18行、350字,頭尾分別以楷、篆兩種字體題刻“高上后土皇地祇賣地券文”之名稱,中間正文采用一行正寫、一行倒寫的古怪“回文”形式,意在表現買賣雙方正襟對坐、討價還價,最后共同寫下地契的場景。
這種地券是我國古代用于陪葬的明器,模仿人間土地交易,由擬建墓者向鬼神購買陰宅用地,并以契約加以明確,以此獲得鬼神的認可與護佑。地券文字內容一般都是真實與虛擬相互交織,但從中仍可以得到以下基本史實: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官職為內官監太監的王景弘于南京安德門外崇因寺東側購買了一塊土地,用于建造塔院。
結合其他史料,這方地券至少可在幾個方面填補史料的不足,為解開其身世謎團提供線索。
一是可以明確王景弘的出生年月。由于史料的缺失與疏漏,領導下西洋活動的眾多關鍵人物包括鄭和、王景弘的生卒之年至今都還是謎。出土地券中提及的兩位神仙,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自兩漢地券興起以來,出現的各路神仙雖然名號繁多,其實各司其職。比如后土是土地出讓者;東王公、西王母、太歲、歲月主、張堅固、李定度等是保人和見證人。出土地券中出現的“兩來神田交佑”見載于道教典籍《靈寶天尊說祿庫受生經》之中,被認為是酉年生人的“本命元辰”,在很大程度上,由他掌管著該生辰之人來生的命運。王景弘在地券中特意通過他向后土皇地祇買地,正可說明王景弘為酉年生人,屬雞,應該是洪武二年己酉年(1369年)出生。
再者,可以據此明確王景弘的職銜。明代宦官有“二十四衙門”,包括十二監、四司、八局。明初下西洋船隊的最高領導層皆由宦官組成,分屬不同部門,如鄭和為內官監太監、洪保為都知監太監。此前有關王景弘的史料中,或者點出其宦官身份,或者強調他的職權級別等,都未能明確他屬于哪一個具體部門。出土地券表明王景弘和鄭和同樣為“內官監太監”,這也使人們對于《明史》記載的王景弘乃鄭和之“儕(同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我們還可以明確王景弘的卒葬地。大量資料表明,明代宦官多崇信佛教,熱衷于修建寺院,以參與佛事擺脫空虛壓抑的精神窘境,以佛寺所在的自然空間安排百年后事。所謂“中官最信因果,好佛者眾,其墳必僧寺也”,其目的無外乎“蓋以志其平昔所敬信,而身有所依歸” 。
依據文獻與實物資料揭示的事實,我們大致可以判斷,王景弘在地券中與后土神訂約——“聽從買主管業建立塔院”,表明他決定在此地建立一座寺院。
訂約買地時,王景弘已是垂暮之年,此時出資建寺,明顯是與其他宦官一樣在為身后事計,其所建塔院應為其墳寺。同時也表明,他為自己選定的葬地就是崇因寺東側的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