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語文專題教學,即以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為基礎,選擇并重組相關的課程資源,開展專題學習,并以任務驅動形成專題學習成果。高中語文專題教學策略之一,就是整合課內必修重點篇目開展專題教學。如在《燭之武退秦師》(必修三)、《陳情表》(必修五)、《諫太宗十思疏》(必修三)等課內必修的重點篇目中,燭之武力挽狂瀾,說退秦師;晉武帝覽《陳情表》,感動贊嘆之余,賜奴婢、供膳食;唐太宗更是積極納諫,稱贊魏徵“誠極忠款,言窮切至”,這些均體現了語言的藝術,是歷史上成功說服的典型范例。同時,使用語言說服他人是語文學科的實踐應用能力與創(chuàng)新遷移能力的體現,也是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表現。因此,教師通過專題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互文比讀,將有助于學生體悟并歸納說服的技巧,從而達到遷移運用的目的。
一、巧妙示弱更能接近對方
在《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了解自己單槍匹馬、孤軍奮戰(zhàn)、毫無支援的處境,但更明白鄭國危在旦夕、無路可退的絕境,深刻意識到自己的身份、角色和使命,于是身處弱勢的他,用一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誠懇而謙卑地開始了與懷有虎狼之心的秦伯的對話。《陳情表》中,李密知道“少仕偽朝”的自己不僅卑賤低微,而且讓“詔書切峻、郡縣逼迫、州司臨門”的晉武帝起疑心、生憤怒,知道“天子一怒,伏尸百萬”,同時了解晉武帝“以孝治天下”,并以此籠絡士子、獲取民心的謀略,于是“至微至陋”的他選擇首先傾訴苦情,消除晉武帝的疑慮。《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徵知道唐太宗雖為開明君主,有志建得盛世,卻也感到他逐漸驕奢忘本,于是心懷憂慮的他便從流水、樹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敘說連自己這樣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
生活中也是這樣,沒有人愿意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所以要想說服他人,首先要在心理上與之接近,拉近與被說服者的關系,而示弱就是接近對方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示弱不是哀求,不是巴結,而是在保持自我尊嚴的前提下,通過揚人之長、揭己所短讓對方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通過真誠的述說博得對方的同情和理解,從而消除戒備、緩和矛盾,達到最終的目的。
二、曉以利害更能打動對方
《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向秦伯分析了各種策略的利害關系:亡鄭利晉——無利,有小害;舍鄭利秦——無害,有小利;晉貪無信——將有大害,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盟的基礎。在這場勸諫中,燭之武回避了鄭國的利益,只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條分縷析,曉之以害,誘之以利。《陳情表》中,李密向晉武帝分析了拒絕其辭官的利害:“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如果像“我”這樣“辛苦”之人,陛下都不能“聽臣微志”,圣朝之“清化”又何從談及呢?李密雖處境狼狽而倍感憂懼,卻緊扣治國綱領大做文章,理由充分,使晉武帝感到“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系縻”。《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徵向唐太宗分析了驕奢淫逸的利害:歷史上的君王,開始創(chuàng)業(yè)時大多都能兢兢業(yè)業(yè),而善始善終的就不多了;他們往往在危難憂患時誠心待人,但成功后就極度放縱奢華,待人態(tài)度也大不如前,對百姓也進行高壓鉗制,用威勢來統(tǒng)治他們,這使百姓表面順服而心生怨恨。然而,百姓是水,帝王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從而使唐太宗保持清醒的頭腦,戒奢以儉。
趨利避害是人的自然本能,然而面對復雜多變的世事,很多人難以辨清其中的利害關系。因此,不管是游說、陳情還是勸諫,如果能曉以利害、分析得失,就會更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授以策略更能解惑
燭之武為秦伯提出了“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的方法,用發(fā)展的眼光引導秦伯認識到晉國的貪婪給秦國帶來的危險,使其認識到晉國才是秦國真正的敵人,從而放棄與晉國的聯盟,和鄭國結盟,最終“攻守之勢易矣”。李密向晉武帝提出“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不僅化解了“忠”與“孝”的矛盾,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還使晉武帝獲得了李密的“隕首”相報,向天下彰顯了晉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恩德。魏徵列出了“十思”以供唐太宗反省自躬,從而達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說服的過程是解惑的過程,也是說服者與傾聽者共同尋找解決問題辦法的過程。當說服者能夠為傾聽者提供可行的方案時,說服也就變得輕而易舉。
四、恰當的語辭更有力量
在游說過程中,最重要的當然還是懇切、恰當的言辭。燭之武游說秦伯,說理透徹,面面俱到,從亡鄭無益于秦,到秦晉歷史關系,再到晉國亡鄭之后的野心,步步深入,邏輯嚴密,層層緊逼,具有很強的震撼力。李密陳情晉武帝,“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是他的孤單凄苦,“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是對朝廷的稱頌,“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是對君王的請求,這些語言貼切得體,發(fā)自肺腑,飽含深情,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魏徵勸諫唐太宗,比喻恰當、利害清晰,使深奧的道理通俗化,同時委婉懇切,句句深入太宗內心,具有極強的警示力。所以,恰當的言語和表達方式能夠準確地表達說服者的情感、態(tài)度、觀念,加強說服效果,使說服更有力量。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得體地表達自己的見解,使他人心悅誠服。據史書記載,燭之武退秦師兩年后,秦穆公發(fā)兵攻打鄭國,征求蹇叔的意見,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卻換來秦穆公的唾罵:“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王希杰先生認為:“在交際活動中,得體的話語建立在對交際對象的充分認識之上。”而要對交際對象有充分認識,就必須充分了解其心理。蹇叔的語言和情緒表達,忽視了秦穆公急切求勝的心理,自然也就毫無說服力。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聚焦某一專題與學生能力培養(yǎng)之間的關系,重構和整合課程資源,幫助學生建構語文學科的知識系統(tǒng),培養(yǎng)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說服”這一專題中,教師通過整合三篇經典勸諫篇目,并對文章進行剖析,使學生積累了語言素材,提高了對語言的認識,體驗了“說服”的趣味與魅力,鍛煉了閱讀、思考、歸納、模仿能力,最終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與語文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