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林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指出,要在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強化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包括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在內的四種關鍵能力,對支撐學生終身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就是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學會與他人合作,適應集體生活,學會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遵守、履行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一些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心理嚴重,人際交往不和諧,集體榮譽感淡薄,缺乏團隊協作意識,合作能力沒有真正得到培養。因此,筆者充分依托學校心理健康教研中心,指導學生開展各類學習和活動,以期不斷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展心理場營建,
提供積極的心理環境
“積極心理場”是指在以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為代表的積極心理學指導下,結合庫特·勒溫的“心理場”理論,關注學生的發展潛能,為學生創設積極心理的外部環境,使學生能夠基于個人的生活、心理、情感體驗等,形成穩定的、積極的心理品質,更加友好地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與協作。基于這一理念,筆者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學校心理健康教研中心(以下簡稱心教中心)舉辦的演講競賽、黑板報匯展、心理健康小論文評選等活動,在班級組織“男女同學相處的‘度在哪里”“互聯網+背景下的手機‘控在何方”等大討論,開設“永恒的旋律——學會感恩”“我為班級作奉獻”等系列主題班會活動,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同時借力學校“心育社團”的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邀請他們以朋輩的身份講解良好心理環境的重要作用,推動積極心理場的建設。
此外,筆者還在班級增設“心教委員”一職。一方面,對有心理問題、心理困惑的學生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另一方面,及時、準確地向班主任反饋班上學生的心理狀況,從而使教師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指導和幫助,將學生的心理問題和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二、開展團體式輔導,
形成合作互助的人際關系
調查發現,約20%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人際關系、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等方面,如耐挫力差、考試焦慮、學習障礙、厭學癥、青春期心理困惑等。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合作能力的培養。
因此,筆者根據班級中學生存在的共性心理問題,確定了團體輔導的主題,先后舉行了“邁好高中第一步”“如何與新同學和睦相處”“合理歸因”等主題心理沙龍活動,通過游戲、辯論和減壓操等,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此外,還定期開展心理講座,邀請優秀學生家長與大家分享親子溝通和人際關系之道。
三、開展主題式閱讀,
促成人與世界的良好認知
一是引導學生開展閱讀。一方面,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心理學的專業書籍,如《青少年心理壓力管理手冊》《洛麗塔》《少女杜拉的故事》等,使其對自己和主客觀世界的關系形成一個更加正向的認識。另一方面,采用心教中心編制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等,使學生在閱讀中學習正確看待和處理與同學、教師和家長之間關系的方式方法。
二是鼓勵學生進行演講。在閱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把讀后的感想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講出來,從而為其他同學提供借鑒,幫助他人克服心理障礙,塑造健康人格。
三是引導學生積極應用。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筆者會引導他們結合自己的不適行為進行反思,指導他們利用學到的知識、方法和策略改變不良的心理認知,進行自我心理與行為矯正,使他們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積極融入集體,在學習中尋求“聚變效應”,團結協作、合作共贏。
四、開展點對點輔導,
矯正嚴重的心理與行為問題
學校為方便心教中心開展活動,專門建設了心理健康活動中心,其中包括沙盤游戲室、放松室、團體活動室、宣泄室、個別輔導室等多個功能室。除了團體活動室外,筆者還會帶領有共同心理特質或心理困惑的小組成員進入其他功能室,進行有針對性的面對面心理疏導。
對于極個別具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如網癮、敵視集體、嚴重自卑等,筆者會與學校“周建華心理咨詢室”的教師以及學生家長,一起商討解決方案,堅持“疏導、輔導與指導相結合”的原則,為學生提供最適切的心理援助。同時,筆者還將自己的電子郵箱告知學生,為希望匿名求助的學生提供更方便的心理援助,從而更好地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使他們能夠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五、開展案例式教研,
催生和而不同的合作質態
在依托心教中心建構班級“合作力”心理場域,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發展的過程中,筆者也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并將心理輔導的全過程詳細地整理出來;同時,通過將學生輔導前與輔導后的變化進行對比,總結了輔導的經驗和教訓,并匯總成“我的教育故事”。而這些“故事”也成為未來消滅心理隱患、增強班級凝聚力的重要財富。
在此基礎上,筆者還將心理場域建構與由筆者主持的江蘇省教育學會2017年度規劃課題“基于班級文化建設發展高中生關鍵能力的實踐研究”和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資助課題“高中生親社會價值取向發展的校本研究”結合起來,以自己的班級管理為試點,以心理健康教育為突破口,引導學生處理好與外界的關系,與他人和諧相處,以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綜上所述,在一個班級中,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與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關。因此,班主任在班級管理時既要關注所有學生的心理狀況,也要特別關注心理適應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集體,并為集體貢獻力量,與大家一起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編者略)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