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晶
摘 要:書法是我們了解五千年燦爛中華文化和歷史的載體,深入了解書法藝術能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學習動力。書法是書寫者的意志和心情以及書寫技巧的有機體現,因此,要想提高書法方面的造詣,讓書寫的作品有內涵、有意境,就不僅要在提升書寫技巧上下功夫,還要有一定的情感經歷和文化底蘊的沉淀。
關鍵詞:書法;藝術性;美育
書法是用來交流的一種工具,是用來傳遞、識讀信息的,最后才升華到書法的藝術文化價值。從古至今,書法對人們的生活影響十分重大,在印刷術被發明之前,主要依靠書寫來進行文化交流。一些比較正式的國家大型活動則是以石刻等形式展現,因此,書法在文化交流中承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書法往往和書寫者的心情、心境等有關,因此能夠發揮更為廣闊的藝術價值。以書法臨摹為例,衍生出了出貼、臨帖、背貼、入貼、意臨、形臨等,書法的練習,一般沒有幾年的刻苦努力是無法入門的,而能夠成為一名書法家,則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及精力,這也是書法的價值所在。
一、中國書法的藝術文化特征
(一)書法的文化藝術性
在書法的各類表現形式中,最為直接的表現形式便是線條,這是最為簡潔、直觀的表現形式。隨著中國漢字的逐漸發展,由甲骨文、小篆、大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發展至今,書法的發展已拋棄了傳統線條的約束,一筆一勢都體現了書寫者的氣勢和情感,是我國最獨特、最具靈魂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其表現為線條的輕重剛柔,整體看起來富有美感,更像是一個整體,以草書為例,可能一篇書法的單個字拉出來看不出妙在哪里,可是整篇書法放在面前便會發現妙不可言,缺一不可。
中國的書法在部分外國人看來有點抽象乃至不可理喻,這就是我國獨特象形文字的妙之所在,隨著中國文化的發展,中國的書法已不再局限于文字而是朝著文化藝術的方向發展。雖然很多外國人不懂書法,但仍不可阻擋地被中國書法所吸引,喜歡中國的漢字,喜歡中國的文化,主要原因是中國漢字具有濃厚的歷史積淀和優美的線條體現,即使不能深刻理解其內涵和意境,光是線條的勾勒就極具意境和美感。看中華五千年歷史傳承會發現,不管何種流派、何種體式的書法作品,有美感的文字一般結構復雜,結構簡單的文字就缺乏一定的美感。在書寫書法作品時會發現,筆畫比較多結構復雜的文字相對來講寫作難度沒有那么大,而結構簡單的文字則剛好相反。草書,是一種極簡約的寫法,將書法的簡潔運用到了極致。
(二)書法的時代性
前邊提到過,書法的本質作用是傳遞信息,可當代,書法又衍生出了一個輔助作用,成為一種歷史文化的體現,我們往往能夠從書法作品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人文氣息,例如石刻圖像與文字,便是文字最初的雛形,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逐步演化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現存小篆的書法作品中,以李斯的《泰山刻石》最具代表性,以此為轉折點,書法作品逐漸走向了繁榮,逐漸形成了隸書,人們將隸書的出現稱為中國書法的里程碑,將原本的曲線轉換為橫平豎直的方塊字。隨著社會的發展,時間的推移,為了書寫簡單,將一些文字簡化書寫,章草逐漸出現,這是草書的前身,到了魏晉時期,草書開始盛行,逐步被人們所重視,上升到藝術的行列。由于南北方文化觀念的差異,北方的書法向楷書的方向發展,而南方逐步向行草的方向發展,隨著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盛行,楷書作為考試的標準字體,逐步流傳全國。
(三)書法的文化性
書法的文化性體現出書法者的文化素養,并將具有文化知識的唐詩宋詞逐步以書法的形式所展現,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書法的文化性最主要的體現形式便是書寫與臨摹,好的書法作品展現,不僅能給人帶來美的愉悅,還有鮮明的藝術感受和心靈的觸動,因此,書法發展到現在,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書法文化。書法文化最為常見的便是詩詞和書法結合的體現,書法的線條不僅與藝術相關,還與文化相關,在書法界普遍認為書法的最高境界便是“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
二、中國書法的美育價值與途徑
(一)書法是中國文化的審美表征
中國書法的美觀性和實用性最為直接地體現了中國書法的文化性,在潔白的宣紙上,通過點線水墨的運用,逐步渲染出了書法家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寄托。書法是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中國的書法自古以來都有字如其人的說法,寫一手漂亮的字能夠給人以舒適的情感體驗,從字里行間、一筆一勢都可以感受到書寫者的情感與操守。書法作品的美觀性不僅來自于其流派和形式,更來自于書寫者的情緒和對事物的理解深度,將這種情緒完美結合,展現出了中國書法最深層次的美——情感美。閱讀者的閱讀過程其實就是欣賞、品味、學習的過程,讓賞析者獲得心靈的觸動,因此在欣賞書法作品時,學到的不僅是書寫的技巧,還能對參觀者的心靈和靈魂進行凈化和升華,這也是美育教育中書法作為中華文化教育的首要地位決定的。書法的美學研究是一種感性科學,不像其他理化學科研究那么理性。實際上,書法美學研究的獨特魅力是能夠給人全方位的直觀感受,這不僅是藝術情感的體現,更是文學與歷史的交匯融合,帶給人舒適的心靈體驗,更是對中華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對歷史文化的思考。從某種程度上說,書法是中華民族性格的體現,在中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書法家宗自華曾說過,書法是華夏美學的外化體現,更是中國美學教育的主要支撐,要想將書法文化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就要書寫的作品有血肉筋骨的情感體現。
(二)閱讀文學作品,提升內在修養
書法的美離不開書寫者豐富的表達技巧,但這不是最為主要的,倘若僅僅依靠書寫技巧提升書法作品的檔次,那么,作品只有美感而無神采,其書法作品的層次也不會太高。因此,書法作品應避免只追求技巧而忽略神采現象的發生。但如何才能讓作品更具神采呢?藝術素養的提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首要途徑。
在進行書法練習時,我們要時刻謹記,書法作品的筆勢是由心態決定的,盡最大可能做到神由情起,情由心生,下筆的筆勢由心所定,跟心的直觀感受走,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你會發現書寫時往往很難進入狀態,筆勢會跟習慣走。這只能一次次調整心境,一次次練習,達到氣息合一的境界。書寫者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多觀摩、多游歷、多感悟、多體驗,要閱讀大量的作品來學習,拓寬我們的視野,以提升自己的書寫技巧和增強自己的情感體驗,沉下心來,多加思考,去感受書法大家的思想境界以及文化素養,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我們的書法素養。
多閱讀王羲之、歐陽修等大家的書法作品會發現受益頗多,因為他們既是書法家又是文學家,學習他們的作品不僅能夠學習到書法技巧,還有文學作品的情感升華,以及當時社會發展的直觀感受。書法、文學都是藝術的表現形式,從某種程度上說,藝術有相通之處,因此,多多學習大家作品有助于學生將二者融會貫通,提升閱讀賞析者的文化素養。書法造詣與內在修養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需要我們有充足的恒心和毅力,多觀賞、多學習,提升鑒賞能力的同時,找準自己的不足,多參加一些書法作品展,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加強自己的感悟能力。
(三)了解時代背景,提升審美水平
“夫書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這句話說明了書法學習的關鍵點,道出了書法家對生命、人生的感受,書法家用筆勾勒線條,讓書法更具血肉和情感布局,更用書法表達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與情感境界,引發閱讀者的情感共鳴,讓閱讀者有置身其中、身臨其境的感覺。但是要想更深層次的理解書寫者的意志與情感,就要對書寫者所處的時代大背景有所了解。
以王羲之為例,王羲之身處魏晉南北朝時期,那個時期玄學盛行,王羲之的審美和性格也深受玄學的影響,他主張不被功名利祿所羈絆,以個人的情感發展為本,提倡人格自由的實現,王羲之的文學作品與玄學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相映照,體現了其灑脫的精神風貌。王羲之是以文字為媒介展現自己的性格,并結合時代的特征傳遞下來,逐步發展成了后世的獨特藝術風格。如果我們在閱讀賞析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時,對王羲之所處的時代背景不了解,那么我們就不能夠深刻體會到王羲之的思想情感,也就無法有更深層次的心靈觸動,更無法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書法作品意境表達往往還與書寫者書寫時的情緒有關,有太多的在獨特的情感下創作的作品,堪稱是歷史絕唱。因此,在學習書法作品時,切記不可過分強調書法技巧,當然,這也必不可少,技巧是基礎,情感經歷和文化素養是提升,我們要注重把握技巧與情感經歷和文化素養的度。只有練就熟悉的書法技巧,學會將自己的情感經歷表達在書法作品中,才能算是書法技藝的提升。不同時代背景的人物,有不同的情感經歷與時代大背景,因此書寫風格也會千變萬化、各不相同,要想了解各個時期書法作品的奧妙,就要立足于時代的大背景之下,只有將書寫者的時代大背景了解清楚,才能了解書寫者書寫作品的意趣所在,以此為鑒,鉆研學習,以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以及自己在書法上的情感閱歷,讓書法作品更富有靈魂,給人以美的感受。
書法說到底是一種綜合藝術的體現,練好書法不僅只是書寫技巧的提升,更是情感經歷與人生閱歷的提高。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跳出固有思維模式,適量淡化對書寫技藝的追求,更深層次地了解書法作品的內涵與情感,在提高書寫技巧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內在修養,長此以往,循序漸進,逐步感悟書法藝術的內涵,從內到外、由表及里地感受文化藝術的內在真諦。
參考文獻:
[1]荊明.書法教學對傳統文化資源傳承的策略探析[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5(10).
[2]王毅霖.當代書法美學的反思與建構[D].福建師范大學,2013.
[3]唐雪恩.從傳統文化的流失看書法教學的實施[J].大眾文藝,2014(10).
[4]張克剛,高菊.從藝術書法到文化書法:當代書法的時代性和價值取向[J].濰坊學院學報,2018(3).
作者單位:
三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