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開明
當前臺灣情勢和兩岸關系表面上雖顯得復雜紛擾,其背景卻是非常清晰的,即:大陸經過數十年開放發展卓有所成,更加自信從容意氣風發,而臺灣則遭遇發展困局、陷入政治經濟糾結中;在兩岸關系上大陸積極主動地出牌、引導發展走向,臺灣則是一味設防壓制、屏蔽大陸的影響力,以民意為敵,草木皆兵。一榮一衰、一進一退,一目了然。
去年底,臺灣選舉已經展現出訴求不滿和改變的強大民意力量。今年以來,民進黨當局迅速調整選舉路數,操作所謂芒果干(‘亡國 感)”,竭力污名化一國兩制”,企圖以所謂虛幻的中國威脅”,制造恐中抗中情緒,麻痹轉移臺灣社會對臺灣治理失敗和社會不滿的視線。制造對抗的手段是一帖麻醉劑,確實收到一定的功效,但只因成績單太過難堪和令人失望,發展困境的疼痛無法消減。民進黨當局企圖一意孤行借對抗掩飾施政的無能,正逐步被民眾看破手腳,將不得不卸下煞費苦心的粉飾和偽裝。
民進黨一路走來,就是靠包裝隱藏臺獨主張,靠悲情動員塑造與大陸的敵意對立,從而扭曲臺灣民眾的社會認同,不斷謀取在臺灣社會的執政地位與空間。民進黨出于自身意識形態和政治利益的需要,操弄族群對立、恐中情緒屢有得手,但卻讓臺灣社會付出了分化分裂不斷加劇的代價。而這個代價的主要承擔者則是臺灣中下層民眾。臺灣發展困局在經濟社會領域突出表現在:
一是臺灣經濟由中高速增長滑落至低速區間,發展速度遲滯,區域經濟份額逐步萎縮。原本居于亞洲四小龍之首的臺灣經濟已由龍頭淪為掉隊尾”,從亞洲優等生跌至末段班。以2017年人均GDP為例,新加坡為56737美元,香港為46373美元,韓國為29995美元,臺灣僅為24337美元。與大陸對比,臺灣經濟發展低緩狀態則更為突出。1991年大陸GDP總量為臺灣的2.2倍,到2018年已是22.6倍。特別是對比大陸經濟蓬勃發展勢頭、及對世界經濟增長高達30%的貢獻率,臺灣社會失落感被進一步放大。
二是臺灣經濟低迷導致貧富差距擴大、分配矛盾突出。1998年,臺灣最富有的5%與最貧窮的5%的平均收入相差32倍,到2018年已變為104倍。在此背景下,多數民眾薪資出現滯漲”。2000年至2014年,就業者平均月薪僅從34133元新臺幣(下同)漲至35986元,漲幅極微,處于實質倒退狀態。低增長加劇了階層貧困,尤以青年和弱勢群體為烈。青年群體普遍收入低,有相當比例的青年月收入低于2.3萬元,青年失業率也持續維持高位。而以農林牧漁業者、底層勞工為主體的弱勢群體低薪階層,總人數近400多萬,占勞動人口近35%,收入低于2.3萬元更為普遍。
三是發展不足導致中產階層總體下沉、階層結構固化,上升通道受阻。隨著島內產業結構的調整,服務業者人數持續升高,貌似中產階層數量有所增長,但多為銷售和服務人員等,處于就業人口平均收入的中低區間,事實上掉入工農階級和弱勢群體的隊伍里,故中產階層總體處于下沉趨勢中。而由于臺灣社會經濟從產業格局到就業者收入都出現停滯,階層結構向上流動受阻,呈現一定程度的固化狀態。
以上困局及如此難看失望的成績單,完全是因為臺灣政治發展偏離了應有的正常軌道,與基層庶民嚴重脫節,違背了多數人要生存、要發展的樸素愿望。本身受制于對立分化的政治結構,同時由于認知分野與共識缺乏,更加劇了其集體行動能力的弱化,帶來深遠影響:
一是重挫了臺灣社會的發展信心。精英階層普遍存在失敗感、失落感,從主動引領社會價值和意見,到現實中自信自豪感大幅衰退,抱殘守缺,“失去了談論和平統一的勇氣”。民眾則不可避免地貧困化、邊緣化,出現了迷惘、失落、憤懣不平的跨黨派中產及中下階級群眾。臺灣經濟社會不斷向下沉淪,多數民眾期冀的美好生活遙不可及,最終匯聚成聲勢浩大、持久不滅的沖擊臺灣既有政治支持格局的新流寇運動”,成就了去年底以來韓流的社會基礎。
二是加劇了臺灣社會的安全焦慮。沒有發展能力與成果支撐的安全。一方面臺灣社會安全焦慮空前增加,安全感的虛幻性、脆弱性越加突出,越來越多的人們識破民進黨當局所謂的安全論述,是侵蝕發展、逆發展和不可持續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正因為臺灣自身發展失敗侵蝕了安全家底,臺灣社會更有強烈的自我保護欲。對美依附和對大陸發展的疑慮成為臺當局操弄親美抗中芒果干(亡國 感)”的社會心理基礎。
三是民進黨當局借勢操弄對抗螺旋敵意螺旋”。民進黨要走與和平發展背道而馳的路線,必然要削弱和放棄臺灣與大陸經濟的聯系,戕害臺灣經濟發展。沒有持續發展成果的挹注,臺灣當局協調分配資源和化解分配矛盾的辦法與空間就大大受限。如果民進黨繼續沿著現在的歧路走下去,只會面臨進一步加劇執政危機、最終被民眾和歷史唾棄的結局。
民進黨因其立場本質,只能走下面三條路:
一是繼續把有限的執政資源獨厚民進黨支持者和統治集團本身,同時打壓和限制對手國民黨及支持者,操作對其施政構成內部挑戰勢力的對抗路線;
二是繼續污名化大陸對臺政策,強化對抗思維,這樣才可以打壓島內相對剝奪者對發展利益的要求,運用中共代言人法鉗制內部反對力量,鞏固其對抗政治結構;
三是需要進一步貼靠美國,用美臺安全結合的想象彌補和壓制反對群體對利益的訴求,合理化其聯合美國對抗大陸的正當性。但由于對美依附付出的高成本,這又從根本上侵蝕其執政資源,削弱其執政能力。
因此,對抗路線不斷透支和侵蝕民進黨當局的對抗本錢,而對抗路線要延續就必然要求不斷強化這條路線,從而令其自動進入自我消耗、削弱與毀滅的下行通道。這就是對抗路線已經顯示的軌跡,也是未來進一步發展的規律特征。
當前,中國大陸穩步推行全面深化改革,成功實現連續40年經濟發展,成為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頂梁柱,還有所作為地提出了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倡議和理念。這一發展現象在西方道路之外形成了另一道亮麗的風景,引起了一場關于現代化,關于社會制度和國家治理的大討論,也讓不少國家、包括西方領導人開始思考借鑒中國做法、學習中國改革。
大陸的崛起顛覆了兩岸間力量的對比態勢,增進了大陸對兩岸關系的主導權,塑造了兩岸關系發展大勢,成為推動兩岸關系發展演進的主導性力量。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臺重要講話及工作部署的要求,大陸堅持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全心全意為臺灣同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臺灣同胞。始終堅持以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引領兩岸關系發展走向,抓住努力增進臺灣民眾福祉這個統領兩岸關系發展的牛鼻子”,這符合島內的現實需要和政治邏輯,也凸顯了民進黨當局對抗政策的不合時宜與倒行逆施。
可以說,當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大陸的發展壯大,也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撓祖國大陸實現和平統一的步伐。大陸方面在當前兩岸關系發展演進中始終保持定力、把握大勢,體現了運用歷史規律的高度歷史自覺。民進黨當局操弄對抗路線悖離臺灣發展邏輯,也違背世界潮流。臺灣人民終將做出正確選擇,使臺灣回歸正常發展軌道,從根本上維護臺灣民眾的福祉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