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燕,張 萍
(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湖北 武漢 430070)
腦干聽覺誘發電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是腦干神經元在短聲刺激下出現的一系列生物電反應波。因其波形重復性好、靈敏度高、檢查操作簡單且無創,被廣泛應于兒科臨床。研究發現,BAEP在患有發育障礙疾病的兒童中存在異常,比如中樞協調障礙、語言發育障礙、兒童孤獨癥,甚至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患兒中均發現BAEP異常。并且在對發育性疾病的預測中,BAEP持續異常兒童(1、3、6月齡)出現孤獨癥及語言發育遲緩的比例明顯高于正常兒童。這就使得BAEP在兒童不同年齡的正常值標準尤為重要。目前我們多借助于國外BAEP數值,國內還沒有大量樣本的BAEP正常值數據。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近幾年研究,擬通過觀察1~12月齡嬰兒BAEP各波潛伏期(peak latencies,PLs)和波間期(interpeak latencies,IPLs),觀察1~12月齡嬰兒BAEP的變化,為臨床工作提供依據。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兒保科就診的嬰幼兒501例作為測試對象,分別測定左、右耳BAEP結果,共1 002耳。其中男256例,女245例。根據月齡將測試嬰幼兒細分為1月齡組57例(男28例,女29例)、2月齡組54例(男27例,女27例)、3月齡組55例(男28例,女27例)、4月齡組53例(男27例,女26例)、5月齡組54例(男28例,女26例)、6月齡組55例(男28例,女27例)、7~8月齡組61例(男33例,女28例)、9~10月齡組50例(男25例,女25例)、11~12月齡組62例(男32例,女30例)。選取測試對象在每一次測試時間均健康,無疾病,出生后無病理性黃疸,并且發育在正常水平。另外選取聽力正常健康青年人40例,共80耳作為對照組,年齡在20~40歲之間,男19人,女21人。湖北省婦幼保健院為省會醫院,每年出生嬰幼兒3~4萬,占整個武漢市分娩量的70%,并且輻射至周邊,可以代表整個湖北省的基本狀況。
入選標準:①所有入選嬰幼兒胎齡38~42周,出生體重2 500~4 000g,身長48~52cm;②胎兒期及出生時無缺氧窒息史、無新生兒科住院史;③出生聽力篩查通過,且排除其他耳科疾病(如耳廓、耳道畸形等);④嬰幼兒神經發育水平評估正常;⑤母親孕期產檢無異常,無耳毒性藥物使用史;⑥無聽力障礙家族史。入組嬰幼兒滿1月齡、3月齡、6月齡、8月齡、12月齡時測量身長體重,正常值參照2009年由衛生部正式公布的《中國7歲以下兒童生長發育參照標準》。神經系統發育水平采用湖南醫科大學編制的中國城市修訂版Bayley嬰幼兒發展量表(簡稱BSID)進行神經發育評估,包括智力發展指數(mental developmental index,MDI)及運動發展指數(psychomotor developmental index,PDI)等級判定:≥130為非常優秀,120~129為優秀,110~119為中上,90~109為中等,80~89為中下,70~79為臨界狀態,≤69為發育遲滯。確定無生長發育異常的嬰幼兒入組。
采用美國Biologic公司生產的Navigator PRO腦干聽覺誘發電位儀的聽性腦干反應模塊,記錄電極置于前額正中發際處,參考電極置于雙側乳突,電極阻抗<5kΩ,TIP-50插入式耳機給聲,刺激聲為click聲,帶通濾波為0.1~3.0kHz,疊加1 024~2 048次,刺激頻率為30.1次/秒,分析時間10ms,測試的嬰幼兒在自然睡眠或者按體重口服/灌腸10%水合氯醛安靜睡眠后,在本底噪聲低于30dBA的隔聲屏蔽室內進行BAEP測試,對照組在安靜閉眼狀態下測試。在80dBnHL短聲刺激下,記錄Ⅰ、Ⅲ、Ⅴ波潛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間期。

各月齡組嬰幼兒體重、身長均屬正常范圍,MDI及PDI也都是Bayley嬰幼兒發展量表評價中等以上水平,見表1。
不同月齡組嬰兒左、右耳各波潛伏期差值在0~0.07ms之間,波間期差值在0.01~0.07ms之間。兩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左、右耳Ⅰ、Ⅲ、Ⅴ波潛伏期及波間期差異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表3。

表1 入選嬰幼兒1、3、6、8、12月齡生長發育水平比較

表2 各組正常聽力嬰幼兒左、右耳BAEP測試潛伏期對比

表3 各組正常聽力嬰幼兒左、右耳BAEP測試波間期結果對比
不同月齡男嬰的Ⅰ、Ⅲ、Ⅴ波潛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間期平均值均長于女嬰,各潛伏期及波間期差值在0~0.08ms之間。兩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各月齡組嬰兒BAEP的不同性別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表5。

表4 80dBnHL時不同性別正常聽力嬰幼兒BAEP測試潛伏期對比

表5 80dBnHL不同性別正常聽力嬰幼兒BAEP測試波間期對比
不同月齡嬰兒左、右耳各潛伏期差值在0~0.07ms之間,波間期差值在0.01~0.07ms之間。兩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左、右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6。隨著月齡增長,各潛伏期及波間期均呈縮短趨勢。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不同月齡組潛伏期及波間期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波形分析兩兩比較顯示,嬰兒Ⅰ、Ⅲ、Ⅴ波潛伏期在1月齡最長,2~5月齡逐漸縮短,6月齡后逐漸與成人接近。Ⅰ~Ⅲ、Ⅲ~Ⅴ、Ⅰ~Ⅴ波間期與潛伏期相似,前兩個月發育較快,6月齡仍未達到成人水平,7月后Ⅲ、Ⅴ波潛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間期與對照組接近。

表6 各組正常聽力嬰幼兒與對照組BAEP測試結果對比
BAEP是記錄聲刺激后潛伏期10ms之內的一系列電生理反應。其檢測不受意識的控制和藥物及生理變化的影響,是一種客觀的、無創的臨床輔助診斷手段。通常認為BAEP的Ⅰ、Ⅲ、Ⅴ波潛伏期分別來源于聽神經、上橄欖核及下丘,各波潛伏期則與神經傳導速度和突觸發育水平相關。各波引出及潛伏期情況不僅反映腦干聽覺功能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代表的神經傳導通路相關部位的功能狀態,進而反映整個腦干功能的發育水平。
文獻報道,BAEP的波Ⅰ潛伏期是否延長可用于判斷中耳功能[1]。而新生兒由于胎液尚未吸收,往往影響中耳功能。加之嬰兒聽神經髓鞘的發育尚未成熟,尚未形成有髓鞘纖維的郎飛氏結,使得聽神經傳導速度較成人慢。
本研究顯示,1~6月齡和成人Ⅰ波潛伏期正常值分別為(1.65±0.07)ms、(1.59±0.07)ms、(1.59±0.05)ms、(1.57±0.07)ms、(1.56±0.05)ms、(1.54±0.06)ms、(1.53±0.02)ms。1~3月齡嬰兒Ⅰ波潛伏期比成人要延遲,生后4個月內潛伏期迅速縮短,至5月齡時已與成人接近。這一結論與以往報道一致[1]。而正常嬰兒的BAEP的Ⅲ、Ⅴ波潛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間期隨月齡增加而逐漸縮短,至6月齡時仍未達到成人水平。此結果也與以往研究一致[2]。本研究擴展到7~8月齡兒童仍未達到成人水平。但也有研究者認為反映外周聽覺系統的Ⅰ波潛伏期在出生后2個月時已接近成人[3]。還有報道認為耳蝸在出生時即發育成熟,足月新生兒的波Ⅰ潛伏期與成人相同[4]。
另外,有學者認為BAEP的各波潛伏期和波間期參數有性別差異,女性的潛伏期和波間期都明顯短于男性,隨著年齡增大,差異更明顯。Stuart等[5]也曾提出,短聲刺激下,女嬰比男嬰BAEP波Ⅴ潛伏期明顯縮短(0.12~0.13ms)。而本研究中并未發現1~12月齡嬰兒BAEP各波潛伏期及波間期存在性別差異。雖然與其他研究相同,發現女嬰BAEP各波潛伏期與波間期比男嬰短,但差異并無統計意義(P>0.05)。此外,也未發現BAEP結果存在左、右耳差異,這一點與以往文獻相同[6]。
目前BAEP已作為輔助檢測手段,被廣泛應用于聽力或發育障礙疾病(包括中樞協調障礙、孤獨癥譜系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等)的早期篩查和診療中。
3.2.1 BAEP在中樞協調障礙兒童中的異常變化
有文獻報道中樞協調障礙兒童38例與健康兒童20例BAEP檢測差異,發現46% BAEP異常[7]。Ⅰ、Ⅲ、Ⅴ波潛伏期,Ⅰ~Ⅲ及Ⅰ~Ⅴ波間期較對照組延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腦性癱瘓患兒聽功能改變以雙側性、重度性、神經性聽損傷為特點,主要為耳蝸后聽路損害。BAEP對于腦癱患兒的聽力損害提供了客觀定位和頻率特性。
3.2.2 BAEP在幼兒言語發育遲緩及孤獨癥兒童中的異常變化
有文獻表明114例BAEP測試顯示語遲患兒Ⅴ波反應閾在正常范圍者78例(68.4%),異常升高者36例(31.6%),異常率遠高于正常組兒童[8]。孤獨癥(autistic disorder,ASD)兒童BAEP結果也是異常的。關于孤獨癥患兒聽覺誘發反應的改變,相關文獻報道的結果并不一致。Roth等[9]及Manouilenko等[10]研究顯示孤獨癥患兒的BAEPⅤ波潛伏期及Ⅰ~Ⅲ、Ⅲ~Ⅴ波間期及Ⅰ~Ⅴ間期延長。而Herrmann等[11]和Thabet等[12]則認為ASD患兒的Ⅰ~Ⅴ波間期有縮短的趨勢。孤獨癥是發生于兒童早期的一種神經精神發育障礙,其感知覺功能障礙存在于90%(15%~100%)的患兒個體。BAEP作為靈敏度較高的電生理檢查,在ASD中的早期診斷價值是目前關注的熱點。
3.3.1 BAEP在運動發育遲緩中的預測
Sobhy等[13]研究在新生兒期及糾正胎齡2~6月嬰兒,持續的Ⅰ~Ⅲ、Ⅰ~Ⅴ波間期延長可以預測1歲時的大運動發育,其陽性預測率為83%,特異度為94.7%。波Ⅲ~Ⅴ的分散度及Ⅴ/Ⅰ比值預示80%~100%的運動發育缺陷。
3.3.2 BAEP在智力、語言發育遲緩及ASD中的預測
有一項前瞻性文獻研究顯示,90例24~33周出生的嬰兒,出生后滿35周后做BAEP測定,并且在3歲時做智力評估及語言評估,發現在新生兒BAEPⅠ~Ⅴ間期長短與3歲時語言與智力發育相關。Ⅰ~Ⅴ間期越長,智力與語言發育越落后[14]。一項關于孤獨癥患兒在其嬰幼兒期腦電生理特征的回顧性研究顯示,在孤獨癥患兒BAEP動態監測中,0~3月齡嬰兒聽力范圍正常,但是出現Ⅴ波顯著延長;與對照組比較,0~3月齡嬰兒Ⅴ波延長的與不延長的測出診斷ASD的靈敏度是70%,特異度是80%。Lauffer等[15]研究發現在1.5~3.5歲智力發育遲緩幼兒期出現Ⅰ~Ⅴ峰間距顯著延長。
本研究中在80dBnHL短聲刺激下探尋1~12月齡嬰兒Ⅰ、Ⅲ、Ⅴ波潛伏期及Ⅰ~Ⅲ、Ⅲ~V、Ⅰ~V波間期的變化特點,可以作為地區參考數據,應用于兒童保健工作中,以期望更早地發現發育障礙嬰兒,并及時進行干預及隨訪檢測。但是因為例數較少,希望今后擴大數據量,制定正常兒童參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