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琴,高珍珍,張 榮
(1.浙江省長興中醫院婦產科,浙江 長興 313100;2.臺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恩澤醫院婦產科,浙江 臺州 318000)
近年來,采用剖宮產手術分娩的產婦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有研究表示,剖宮產手術輔助分娩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分娩結局,但部分產婦在分娩后可能出現多種嚴重并發癥,除了對新生兒及產婦自身有嚴重影響外,還可能直接威脅到產婦的生命安全[2]。最近有研究指出,在產婦行剖宮產手術后自身身體條件允許下,及早下床進行基本活動,并適當控制產婦每日活動量能更好地促進術后恢復,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對產婦生活質量的提高有顯著促進作用。同時,另有研究表明早期下床活動時間及活動量與陰道出血情況有較大程度關聯[3],為探究產婦下床活動時間與活動量對陰道出血情況的影響,明確產婦術后最佳下床活動時間與活動量,本研究選取近期于長興中醫院進行剖宮產輔助分娩的產婦,就剖宮產手術后48h內產婦下床活動時間與活動量對陰道出血量的影響程度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入選對象均為2017年1月至12月于長興中醫院婦產科進行剖宮產手術的105例產婦。其中術后24h內下床活動的產婦納入A組,共48例;術后24~48h下床活動的產婦納入B組,共57例。A組產婦中,最大年齡34歲,最小年齡22歲,平均年齡(28.61±3.52)歲;最長孕周41周,最短孕周37周,平均孕周(39.41±0.83)周;29例為初次分娩,19例為二次分娩(初次分娩有5例剖宮產)。B組產婦中,最大年齡33歲,最小年齡23歲,平均年齡(28.57±3.48)歲;最長孕周41周,最短孕周38周,平均孕周(39.50±0.72)周;36例為初次分娩,21例為二次分娩(初次分娩有5例剖宮產)。兩組患者均凝血功能正常,單胎足月妊娠,無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無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手術順利,胎盤自然娩出,無胎盤粘連、胎盤殘留,無產后出血或晚期產后出血,都使用了一次性術后鎮痛泵,自愿進行母乳喂養。所有產婦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兩組產婦在各項病案資料及基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基本資料對比
主要采用稱重法與目測法對產婦剖宮產術后陰道出血量進行測量,其中稱重法主要選用設備為電子秤。行剖宮產手術產婦均采用統一的腹帶、產婦護理衛生墊及衛生巾作為陰道流出血液的載體,在使用上述物品前需在電子秤上提前稱重,將使用后的腹帶、衛生墊及衛生巾均保存在塑料袋中,每天固定時間由相關護理人員將塑料袋收回并稱重,然后將所得質量數據除以1.05即為陰道出血最終質量。若在采用稱重法對產婦陰道出血量進行測量時,部分血液沾染在床單、衣物上則采用目測法進行估測。陰道出血記錄主要時間段為產婦術后24h內出血量及產后24~48h出血量。
所有入選對象及家屬均在術后8h接受健康宣教,并根據產婦自身情況制定相應的活動計劃,自制活動計劃表,詳細告知產婦與家屬表格相應項目的填寫時間與方法,后由院內相關護理人員進行計劃表收集匯總,并針對計劃表反饋項目進行相應分析。活動量表中相關活動能力消耗的計算均參考《醫學營養學》[4]中相關計算方法與標準,其中每天下床活動量計算公式為:活動量=能量消耗量(BMR)×(極輕度活動時間/16+5×輕度活動時間/48)。參考本次研究中所有產婦進行活動方式,主要將活動類型分為5類,包括休息、極輕度活動、輕度活動、中度活動、重度活動,上述各類型活動均決定了具體的活動方式,本研究中產婦活動方式主要分為2種:極輕度活動,以坐、站為主;輕度活動,以慢走、抱小孩為主。除此之外,為了排除其他因素對本研究的影響,還測量了產婦的宮高、腹圍,收集了手術情況等其他臨床資料進行匯總分析。

術后24h內下床活動的產婦與術后24~48h下床活動的產婦平均陰道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組別例數(n)陰道出血量(mL)A組48121.15±23.52B組57122.43±20.48t0.298P0.766
A組產婦術后總活動量為(113.45±43.58)min,B組產婦術后總活動量為(90.62±36.17)min,兩組產婦手術后總活動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下床活動量比較
兩組產婦在產后1周內宮高、腹圍、子宮切口長度、手術時間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其他因素比較
剖宮產手術在孕婦臨床分娩中的廣泛使用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妊娠狀況,但行剖宮產手術后產婦可能出現陰道出血,進而導致并發癥[5-6]。產后陰道出血過多不但會影響產婦術后恢復情況,還對其身心健康、家庭關系有嚴重影響。因此,臨床上針對采用剖宮產手術輔助分娩的產婦,制定相應的預防保護措施以減少產婦術后陰道出血量、提高產科質量、保證產婦及胎兒安全具有重要意義。van Duinen等[7]在研究中表明,剖宮產手術后產婦活動量與陰道出血具有一定的關系,并針對結果制定相應的治療、護理方案,可有效改善產婦預后,并能降低了子宮內血液累積,增強了產婦子宮收縮力,并能促進血竇閉合,從而進一步改善產婦出血癥狀。
在本次研究進行前,我們參考了相關研究報告,結果指出要想較為準確分析術后活動與陰道出血情況的相關性,需排除其他對產婦出血程度造成影響的因素。而在本次研究中,我們除對產婦年齡、孕周、孕次進行統計分析外,還對兩組產婦在產后1周內宮高、腹圍、子宮切口、手術時間等多項因素進行對比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術后24h內下床活動的產婦與術后24~48h下床活動的產婦平均陰道出血量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謝真等[8]在研究中表明,產婦在行剖宮產手術后出現的陰道出血情況,主要是由于胎盤剝離后未閉合的血竇與子宮橫切口血管損傷引起,因而術后產婦常常會出現宮縮遲緩及切口縫合困難等情況。
同時,因產婦經治療后需長時間臥床休息,子宮內累積的血液不容易流出體外,對子宮收縮功能有較大程度的影響,從而導致血竇不能順利愈合,最終引起產婦出血情況惡化。針對該情況,朱馨惠等人[9]研究表明,產婦術后及早下床活動可通過改變體位及明顯動作的方式,對累積在子宮中的血液施加重力與擠壓,促使子宮中的血液更快排除體外,從而加強子宮收縮能力,減少出血量與出血情況的發生。因此,針對剖宮產術后產婦,在其自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鼓勵其及早下床活動。除此之外,本研究結果還表明,A組產婦術后總活動量為(113.45±43.58)min,B組產婦術后總活動量為(90.62±36.17)min,兩組產婦手術后總活動量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后A組24h內下床活動產婦的陰道出血量為(121.15±23.52)mL,B組術后24~48h下床活動的產婦陰道出血量為(122.43±20.48)mL,兩組產婦手術后陰道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說明,雖然兩組產后總活動量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但是陰道出血量比較并不存在差異。雒雪燕[10]在研究中表明,下床活動量的增加通常不會引發產婦陰道出血加劇,且在可控制范圍內一定程度的活動量增加對產婦出血情況有較強調節作用。本次研究中,我們發現個別產婦因自身原因出現了不耐受輕度活動的情況,因而需長時間臥床休息,針對此類產婦,我們盡量對其胃腸功能進行調節,待其胃腸功能基本恢復后再促使其進行輕度活動。
綜上所述,術后下床活動較早的產婦其48h內的陰道出血量并不會增加,臨床可依此采取合理有效的臨床治療、護理措施,降低剖宮產手術后產婦陰道的出血量,提高產婦的術后生活質量。此外,活動量的多少對陰道出血量無直接影響,引導產婦采取合理的活動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后出血量,改善產婦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