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君,倪田楷,金 甌
(1.溫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藥劑科;2.兒科,浙江 溫州 325000)
過敏性紫癜在臨床上又被稱為自限性急性出血癥,該病的發病原因可能是過敏。某些藥物、病原體感染等導致患者體內形成IgG或IgA類的循環免疫復合物沉積在其真皮上層毛細血管而引發血管炎[1]。作為兒童時期最為常見的一種血管炎,過敏性紫癜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腎損害和關節痛、腹痛、紫癜等,但是患兒體內的血小板并不會減少。溫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為了分析探討西咪替丁佐治小兒過敏性紫癜的療效及其對心電圖心率、QT間期和QTLc的影響,選取了85例過敏性紫癜患兒展開相關研究,現報告如下。
選取溫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于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間收治的85例過敏性紫癜患兒,其中男44例,女41例,患兒年齡在6~10歲之間,平均年齡(8.93±2.01)歲,平均病程為(2.19±0.66)個月。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其中對照組38例,試驗組4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所有入選患兒均符合臨床上與腹型過敏性紫癜相關的診斷標準[2],并且經我院確診為過敏性紫癜患兒;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并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近期使用過能夠引起QT間期延長藥物的患兒;排除合并有先天性長QT綜合征的患兒;排除合并有腦炎、敗血癥及嚴重感染的患兒;排除合并有嚴重電解質紊亂的患兒;排除臨床資料缺失的患兒。
兩組患兒均給予100~150mg·kg-1·d-1的維生素C進行靜脈滴注,同時給予0.3~0.5mg·kg-1·d-1的地塞米松及10mL/d的10%葡萄糖酸鈣進行綜合治療,持續治療3天,當患兒病情較為好轉后使用1~2mg·kg-1·d-1的潑尼松進行治療,每天清晨口服1次,隨著患兒身體的好轉逐漸減量至停藥。試驗組患兒在此基礎上聯合使用15~20mg/kg的西咪替丁,分兩次進行靜脈滴注治療,直到患兒臨床癥狀消失并且大便潛血轉陰后方可停藥。觀察兩種治療方案對患兒心電圖心率和QTLc、QT間期的影響,比較兩組患兒入院第2天的心肌酶水平和治療后心律失常發生情況。
兩組患兒入院第2天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天冬氨酸轉氨酶等心肌酶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的心電圖心率和QTLc、QT間期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兒的QTLc、QT間期均顯著高于治療前,心電圖心率低于治療前(t值分別為6.384、6.931、6.383,均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兒的QTLc、QT間期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心電圖心率低于對照組患兒(t值分別為7.394、7.321、6.283,均P<0.05),見表2。
治療后兩組患兒的心律失常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兒入院第2天的心肌酶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心電圖心率和QTLc、QT間期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表3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后的心律失常發生情況[n(%)]
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7.8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5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273,P<0.05),見表4。

表4 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n(%)]
小兒過敏性紫癜是指臨床上以毛細血管炎為主的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多見于7~14歲之間的學齡期兒童[3]。據有關資料顯示,人類的血管和皮膚上具有H1和H2受體,而西咪替丁則是臨床上最早運用的H2受體阻滯劑,又被稱為甲氰咪胍,在上消化道潰瘍和出血方面具有較為廣泛的運用,該藥物能夠有效抑制機體胃壁細胞對胃酸的分泌,從而降低其胃蛋白酶的活性并且阻止氫離子向胃黏膜的逆向擴散,由此促進患者黏膜屏障的重建及對出血的控制[4]。但是西咪替丁在臨床應用中存在不少不良反應,其中心血管方面包括房性期前收縮和室上性心動過速、竇房傳導阻滯、心房顫動、房室傳導阻滯、竇性心動過緩等心律失常[5]。據有關資料報道,西咪替丁導致患者出現心律失常的原因在于其阻斷了心臟H2受體,同時阻滯了組胺對患者心臟、胃、肝、腸系膜等血管的舒張作用,使得患者體內血流緩慢,并且還對于組胺對患者心臟的正性頻率和正性肌力起到了抵抗作用,嚴重影響了患者心臟傳導系統,最終出現各種心律失常[6]。臨床上患者心率的快慢對其QT間期的長短具有直接作用,而QT間期的異常則是臨床上反映患者心室復極化異常的心電學指標,一旦患者出現QT間期延長很可能會導致其出現尖端扭轉型的室性心動過速,預后不良[7]。由于臨床上獲得性QT間期延長的出現多繼發于藥物的不良反應,因此如何避免藥物治療引發患者出現QT間期延長這一問題得到了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重視[8]。
為了分析探討西咪替丁佐治小兒過敏性紫癜的療效及對心電圖心率、QT間期和QTLc的影響,我院對入選的85例過敏性紫癜患兒展開研究,在本次研究中,兩組患兒入院第2天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天冬氨酸轉氨酶等心肌酶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兒治療前的心電圖心率和QTLc、QT間期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經過治療后,試驗組患兒的心電圖心率和QTLc、QT間期等指標均顯著優于治療前;試驗組患兒治療后的心電圖心率和QTLc、QT間期等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兒。由此提示兩種治療方案對過敏性紫癜患兒均有不錯的治療效果,但是常規綜合治療聯合西咪替丁治療對過敏性紫癜患兒的心電圖心率等指標的改善幅度更大。經過治療后兩組患兒的心律失常發生情況比較并無明顯差異,由此提示采用適量的西咪替丁佐治過敏性紫癜患兒安全性高。試驗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97.87%,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的81.58%。由此提示相較于常規的綜合治療而言,西咪替丁佐治過敏性紫癜患兒的臨床療效更為顯著。由于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樣本量較少,因此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尚需要進一步增加樣本量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西咪替丁佐治小兒過敏性紫癜會使患兒心率減慢并且相對延長其QTLc、QT間期,因此在治療期間需要密切監測患兒的心電圖心率和QTLc、QT間期,避免造成患兒出現室性心律失常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