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晉斌 馬玉
作為一名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選派的扶貧干部,2011年7月15日,謝留強從北京來到山西省陽高縣開展對口扶貧工作,掛職擔任陽高縣副縣長。謝留強這一待就是8年,像當地的河兒柳一樣在這塊黃土地上扎下了根。2000多個日日夜夜,謝留強在陽高縣用雙腳丈量土地,用溫情體恤群眾,用才智謀劃脫貧,用實際行動與當地干部群眾一道拔“窮根”、挪“窮窩”。8年來,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扶貧工作隊戰友,放棄了一次又一次回京升職、家人團聚的機會,三次主動申請延期,立下“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誓言。8年來,他全心全意為陽高縣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想辦法、謀思路、辦實事,生動詮釋了共產黨員“舍小家、為大家”的責任。
大力挖掘優勢資源,助力脫貧
位于山西省東北部的陽高縣,境內丘陵溝壑縱橫,氣候高寒冷涼。當年,這里大泉山人民探索總結的水土保持“八連環工程”經驗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大泉山精神得到毛澤東主席的批示和肯定。位列國家級貧困縣的陽高縣,盡管有勤勞的群眾,但縣域內無工業產業,大多數農民主要依靠種植玉米為生,年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薄弱的經濟基礎,一直限制著縣域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對于當地的貧困戶來說,一直以來,他們更看重的是扶貧干部能帶來什么。2011年,初來乍到的謝留強也琢磨著結合自己單位的優勢給陽高縣做些什么項目。
謝留強原計劃從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現為應急管理部)申請應急設備的生產制造項目,在陽高縣建廠讓農民務工。但調研后他發現,設備需要的小配件在當地買不到,將來生產設備的維修、運轉又是大問題。這個計劃就此落空,但也讓謝留強意識到項目嫁接也要結合當地的立地條件和優勢,才能構建起可持續的扶貧產業。
為了開發全國水土保持治理先進典型大泉山,謝留強及時向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匯報,落實公路建設資金,為當地建成了“旅游扶貧路”,打通了制約發展的“腸梗阻”,有效促進了周邊16個村紅色、綠色、古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區域整體脫貧。
謝留強在調研時發現,鰲石鄉的土壤多為淡栗鈣土且土質肥沃、地勢平坦,具有中藥材種植優勢,而中藥材也是山西省扶持的產業。這給了謝留強動員貧困戶發展中藥材產業的動力。
謝留強3次跑到北京中醫藥大學商談項目合作,在解決了技術和銷路問題后,他又整合扶貧資金700多萬元,建起了2100畝林藥套種扶貧產業園,為247戶560名貧困人員量身定做了中短期脫貧“菜單”。如今,項目基地已集中連片栽植寒富蘋果2114畝,林下套種黃芪、板藍根、丹參、知母、射干、黨參等7種中藥材2000畝。貧困戶入股合作社后可以獲得入股分紅、土地流轉費和勞務收入。
精準把脈,陽高紅叫響京滬杭
2017年,謝留強一如既往地在為陽高縣尋找脫貧產業時,偶遇了一個叫葛從元的企業家。葛從元是做小西紅柿單品的采購商,從全國各地購買西紅柿銷售至上海、杭州等國內的一線城市,每年7、8、9三個月是南北方高溫時期,西紅柿不坐果使得周年供應超市成為一個難題。找著找著,這一年葛從元找到了陽高縣,他發現陽高縣高寒冷涼的氣候不僅能產出小西紅柿,而且小西紅柿糖度高,口感很好。
夏季,陽高縣能產出高品質的西紅柿,這一新發現為陽高縣的產業扶貧注入了新活力。謝留強開始動員各類資源來陽高縣投資發展西紅柿產業。從一開始和葛從元的上海農圣農業公司合作,在當地注冊成立分公司,為農民統一提供種苗、技術和肥料,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到后來促成線上與京東集團合作、引進北京新發地、北京凡谷歸真、海南佳偉等龍頭企業,與貧困戶及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結成利益聯結共同體,陽高縣的西紅柿產業出現了全產業鏈發展的生動局面。
2018年,水果西紅柿的項目在陽高縣落地,先在獅子屯鄉、大白登鎮進行試驗,謝留強給它起了個響亮的品牌——陽高紅。目前,西紅柿園區已在5個鄉鎮落地,從500畝發展到1156畝,輻射帶動全縣西紅柿種植面積達1萬畝,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1500戶,解決了600余人的就業難題。隨著西紅柿產業的方興未艾,各個園區都在探索適合自己的經營模式。
陽高縣種植出來的西紅柿糖度高達12度,比普通西紅柿高出5個點。截至目前,2019年已實現銷售收入3000萬元,促進農民增收950萬元。公司嘗試著把陽高縣的西紅柿銷往上海、合肥、鄭州等地,市場認可度比預期高很多。與葛從元“公司+農戶”的訂單模式不同,古城鎮西紅柿產業園區選擇了“北京凡谷歸真公司+本地合創公司+基地+貧困戶入股”的模式經營。
發展西紅柿產業,打造陽高紅品牌,成為謝留強8年來扶貧工作中最得意的一筆。2019年4月,山西省政府批準的貧困縣退出名單中,陽高縣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