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洲
2019年9月11日,火辣辣的秋陽炙烤著大地,《農村百事通》的記者來到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參加由江西省水禽產業技術體系舉辦的“稻鴨共生試驗示范現場觀摩會”。在試驗示范基地,參觀者被從蒸籠里滾出一樣的熱浪包圍著,一個個揮汗如雨,盡管天氣如此悶熱,但參觀者依然津津有味地觀察著水稻的長勢、評論著稻鴨的胖瘦。
現場觀摩會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會議代表在柴桑區岷山鄉鄉政府會議室聽取專家們對稻鴨共生技術體系試驗示范情況的介紹。第二階段是到示范戶九江鄉音種養殖合作社的稻鴨共生基地觀摩水稻和鴨子的生長情況。
會議由江西省畜牧技術推廣站副站長、江西省水禽產業技術體系環境控制崗專家管業坤主持。會上,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江西省水禽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謝金防,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南昌試驗站站長韋啟鵬,江西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尹建華,江西省水禽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崗專家翁貞林,江西省九江農業科學院院長謝國強分別就稻鴨共生技術體系的示范內容、推廣前景作了介紹。江西省水禽產業技術體系環境控制崗位團隊成員丁君輝就“稻鴨共生試驗示范”情況作了詳細介紹,示范戶九江鄉音種養殖合作社社長李升彬就示范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向會議代表作了介紹。
據專家介紹,目前推廣得比較成功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主要有八種,而稻鴨共生模式是其中的一種。這些模式的共同點就是有利于生產出安全健康的農產品、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化肥農藥的減量使用、有利于土壤地力的恢復。這些種養模式的推廣,對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百姓餐桌的安全實在是好處多多。而稻鴨共生模式的優點表現在:除草(鴨飼料);改良土質(施肥,鴨在田間排糞,每只4~5公斤,且是分次施,土壤肥力提高15%左右);除蟲(鴨蛋白飼料,可有效控制螟蟲、稻飛虱的危害);降成本(不需人工或化學除草、鴨在田間排糞施肥和除蟲、節約農藥成本);提高稻米品質(據資料介紹,與普通大米相比,其售價高5%~10%,每畝增收50~100元),提高鴨蛋(肉)品質(蛋、肉風味更好)。但是,目前解決這些模式具有長久推廣力的關鍵,是要建立良好的產品推廣渠道和培養具有豐富營銷知識和技巧的產品營銷人員。因為在這些模式里,農藥化肥的使用品種和數量受到嚴格限制,農產品的產量也就必然或多或少要受到一些影響。盡管其產品品質上乘,但如果僅是當作一般農產品銷售,不能實現優質高價賣出這些優質農產品本身具有的特有價值的話,無疑會影響農戶的種養積極性,不僅會發生光追求生態效益造成高成本投入,還會發生“黃金當鐵賣”經濟效益不佳的現象。為了我們吃上好產品,為了我們的環境美好,需要更多的人群來理解這種模式推廣的重要性,也需要更多的人來為這種模式的推廣貢獻更多的智慧。
在基地現場,負責技術操作的同志還向觀摩會代表詳細介紹了稻鴨共生基地的建設情況。觀摩結束后,江西省畜牧技術推廣站副站長管業坤還詳細布置了稻鴨共生試驗后續產品的測定和檢測,他們將通過具體測算分析出稻鴨共生技術模式中最佳的稻鴨共生搭配數量,為這個模式找到比較好的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投入產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