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啟生 趙蓮彩

【摘要】早在我國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就開啟了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經濟文化交流;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世界歷史上的大航海時代標志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端,近代以來,隨著國家間貿易量越來越大。各個國家的國內生產要素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的調節,國際間的供求關系、經濟結構以及財政收入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四十年間,我國企業對進出口貿易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發展,我國進出口貿易呈現穩步增長趨勢(見下表1)。
現如今,世界正在朝著經濟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各國政府都在積極地制定各種各樣的政策來支持本國企業實行“走出去”戰略。不少企業趁機進行對外擴張進入國際市場。在這一時期,我國政府也正在努力構建完善合理的政策支持體系。
【關鍵詞】國際貿易;走出去;帶回來;世界經濟發展
一、發達國家企業與發展中國家之間
(一)發達國家企業向發展中國家的走出去
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優先與發展中國家,于是其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國際競爭力比較強。在進行對外貿易的過程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對企業發展非常重要。在進行對外貿易和海外投資的過程中離不開國際競爭力提高。對于國際競爭力的提高需要進行詳細的調整,企業可以通過不斷地擴大實力與規模、保護自有知識產權、注重引進和培養人才、不斷進行技術創新以及處理好專業化與多元化的關系的手段把國際競爭力提起來。
有理論家認為,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向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轉移的是先進技術,但事實證明,他們投資轉移的是已經標準化或者淘汰的技術。他們的主要目的走出去實行壟斷以及維護壟斷優勢。在對技術含量較高的對外投資的過程中,技術保密措施一向很嚴格。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在外設立的研究并不與規模小、層次低的開發型外資企業進行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主要進行的是試驗開發研究。
具體案例:七十年代,萬華化學從某國聚氨酯公司引進一套年產10000噸的合成革生產線,1983年底投料試車,由于MDI技術復雜和設計有問題,投產后設備可靠性極不穩定,設備運轉率不足70%,而且消耗高、質量差,數十年都沒有達產達標。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的企業技術水平有明顯的提高,在國際貿易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我國企業不斷地適應了新形式,并不斷地做出了具體的調整。在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今天,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技術含量明顯提高了很多。在技術含量提高的同時,技術外溢的效果并不是很明顯。
(二)發達國家的企業由發展中國家的帶回去
因為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較高,科技和經濟發展的時間較長,正是這種優先一步的發展,使得發達國家的企業有很大的優越感,利用淘汰技術或標準化技術在國外投資建廠,利用他國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和廉價勞動力優勢,給自身創造巨額外匯收入的同時生產自身的剛需產品運送回國,這就是赤裸裸的資源掠奪,若干年后,留給發展中國家的是資源消耗殆盡,環境污染嚴重,后續發展乏力等嚴重的社會問題。
具體案例:1992年,某國在我國山東省煙臺市投資建設一條年產130萬噸水泥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早在七十年代,這樣的水泥生產技術在某國就研發成熟,到九十年代末期,已經屬于標準化狀態,某國建廠后,使用當地優質的石灰石資源,生產高品質的產品,全部運回某國消費。
當然,近些年來的中國,各行各業都獲得了十分迅速的發展,我國科學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國際貿易中,我國企業在發達國家的企業中學習到了許多優秀的管理經驗和生產技術。
二、中國企業與發達國家及第三世界國家的情況
中國企業對國外的走出去是國內外環境的推動,也是我國不斷發展的產物,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之后,國際標準和國際發展對我國產生了更為重要的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也給國際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我國企業在對國外實行走出去的戰略時,也要考慮到我國應當擔負的國際責任和義務,考慮到對方的經濟發展水平。但同時,我國企業在“走出去”這一方面上還存在著一些阻礙,首先是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實力的差異是限制我國企業走出去的關鍵因素,另外,還有產業結構差異,這些都深刻影響了我國企業的“走出去”,對此,我國需要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制定科學合理的制度,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我國企業也要完善內部建設,加強內部的監督管理,向國外“走出去”時能夠向國際上提供更多我國的優質產品。
(一)中國企業對發達國家的走出去
獲得國外先進技術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發展“追趕型”對外直接投資和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追趕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指在發達國家進行研究的企業充分的吸收和借鑒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企業再充分的將借鑒的先進科學技術引入到我國的企業中來的過程。充分的利用反向技術外溢來獲得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采用“追趕型”對外投資的方式,設立境外企業,以及最大限度的獲得發達國家的技術。企業能夠將大量的信息進行整合,幫助中國企業更好的適應國際形勢,增強國內企業研究與開發的能力。
2011年,煙臺萬華收購了匈牙利寶思德公司,經過多年的努力,2017年寶思德公司成為匈牙利十強企業,并解決了當地3300多名員工的就業,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隨后,中國—匈牙利寶思德經貿合作區成立。由萬華集團主導開發,正發展成為一個集化工、輕工、機械制造、物流等核心產業的加工制造基地。目前,入駐15家企業,其中中資企業為11家,這意味著該園區為“走出去”企業搭建了良好的海外發展平臺,以集約化方式進駐匈牙利和歐洲市場。
我國企業在和國際企業合作的過程中互相交流管理經驗和生產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夠將兩國企業之間的管理制度進行比對,從而借鑒他國的管理經驗來調整我國企業的管理方案。推動我國企業的發展更加規范化、科學化。
(二)中國企業對第三世界國家的走出去
在上世紀的國際貿易中,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貿易主要是在國家與國家之間進行貿易。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和第三世界國家的貿易呈現的特點是國營、民營以及在“走出去”戰略推動下,三資企業的發展。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推進,中國彰顯大國風范,積極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2018年中國在沿線50多個國家,投資130多億美元改善當地民生,帶領沿線國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造地球村。同時也為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一些幫助,實現互聯互通,多元平衡。
除此以外,我國還將國內企業優秀的管理經驗毫不保留的傳授給沿線國家的人民,并在國內開辦專項技術培訓,確保項目落地后能夠正常運營,為以后其他國家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推動我國企業的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
(三)中國企業由國外的帶回去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落實和完善,我國企業的帶回來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是中國這樣無私的幫助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落到了實處,彰顯了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大國形象,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了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國際地位,擴大了中國的朋友圈,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和支持,同時,只有互聯互通,緊密合作才是助推各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良性發展的唯一出路。
三、結束語
通過相關上述分析,真正體現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輸入旨在創收外匯,利用他國資源生產自身的剛需產品,他們帶來的是淘汰的或標準化的技術,帶走的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我國在國外的投資建設及援助+帶回來的,體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初衷—為世界謀大同,這也是國家貿易最終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