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
有人說,上帝在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如果生活真的關死了全部的門和窗,我們該怎么辦?
近日,一則“美國女博士臥底貧民窟”的新聞被廣泛報道,臥底貧民窟的女博士在體驗底層的生活之前,覺得生活在底層,是因為努力不夠。因為沒有類似的生活經驗,女博士對未來有著過于理想化的憧憬,而最終所有幻想都被所謂殘酷的現實摔得粉碎。最后,女博士否定了“沒出息是因為不努力”的說法,她相信人的成功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才能形成,而個人的努力在殘酷的生存環境面前是很渺小的。在強大的現實條件面前,個體努力的意義被否定了。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顯然,這個邏輯是有漏洞的。
體驗也只能是“體驗”,“臥底”的女博士所經歷的,并非真正的底層生活,她始終是“生活在別處”的人,所以并不具備“為底層人代言”的資格。在短短的時間內,女博士只看到了底層生活的暗影,卻感受不到在底層生活的重壓下,人們那種如雜草般頑強不屈的意志和與生活做斗爭的勇氣。實際上,生活在底層的人們,往往更加頑強和樂觀。
《佐賀的超級阿嬤》一書中,那個聞名世界又身份卑微的阿嬤,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那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戰后的日本一片瓦礫,人們的生活極度貧困。阿嬤用充滿陽光的內心,驅散了物質的困擾:沒有食物吃,她就從河流里攔下從上游飄來的蔬菜;沒有取暖的設備,一個熱水袋也能給祖孫倆帶來溫暖……在別人看來,這樣饑寒交迫的生活實在沒有什么值得憧憬和向往的,但是阿嬤用自己的教育,給自己的孫子上了生動的一課。她說:“窮有兩種,一種是窮得消沉,一種是窮得開朗。”沒有人會對在艱苦境遇中還能笑著努力的人惡語相向。最終,書中的“我”——島田洋七的成功,就充分證明了阿嬤的高明。
窮得開心,這種生活智慧,不是女博士短短幾天的“臥底”生活能體會的。
斗志的積累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不是朝夕之功。窮得開心,就能驅散貧困籠罩在生活上的陰影。
我曾經在一個清潔工的車上,看到一簇不知道從哪里拾來的燦爛絹花,以及同樣在他臉上綻放的燦爛笑容。對許多人來說,那種日復一日的薪酬低微、起早貪黑的生活,實在已經低到了“塵埃”,他們卻能夠用哪怕一束絹花、一個笑容,照亮自己生活的陰影。
沒有人能夠嘲笑認真生活的人。沒有人可以同生活討價還價,但是我們能夠用自己的努力爭取多一點的選擇。
我的朋友年輕時,也曾經歷過所謂的“底層生活”,甚至囊中羞澀到一日一餐。她正是那種無論怎樣都能開心起來的人。有一次,在擁擠的公交車上,她弄丟了自己那個月最后的一點生活費。在電話里,她對我說:“掛了電話,也許這個月就沒有錢交話費了。好吧,至少我不用再擔心丟錢了。”
帶著這種“窮開心”的勁兒,她闖過了一道又一道關口,最終成立了自己的跨國圖書公司。那時誰能想到,曾經奔波在三個打工地點的一個普通北漂打工妹,最終會成為跨國圖書公司的老總呢?
歸根結底,所謂的幸福生活,不是以“承受”的態度來面對眼前的生活,得過且過;而是以“窮開心”的姿態,打破生活的桎梏,踢開上帝為我們鎖著的那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