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紅
世界上,每時每刻的努力都是有意義的,任何一點一滴的努力都不會白費,哪怕看上去這一點或一滴的努力沒有什么直接效果。
一根像筷子一樣粗的小樹苗,長成像人的腰圍那樣粗的大樹需要一百年。毫無疑問,在這一百年里的每一天,它都在成長,但一棵樹每天能長粗多少,我們用肉眼是無法看出來的,甚至就連世界上最精準的儀器也無法測量出來。它每一天的成長都是沒有跡象的,但是在經歷成百上千、成千上萬天的沒有跡象的成長過后,它們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百家講壇》上,以品三國而揚名天下的知名學者易中天曾經說過這樣一則故事:他從6歲開始聽《三國演義》,從8歲開始讀《三國演義》,到了15歲的時候,他對《三國演義》中的每個細節都已經了如指掌,和同學們在一起,他是最懂《三國演義》的那一個。但哪怕如此,易中天依舊每天捧著《三國演義》認真讀。直到后來,他在烏魯木齊鋼鐵公司子弟中學當老師了,還是一有時間就讀《三國演義》。當時,很多老師和學生這樣問他:“易老師,你已經那么熟悉《三國演義》了,為什么還要每天讀它呢?這樣每天讀又有什么意義呢?”
易中天是這樣回答的:“讀一遍叫‘淺知,讀兩遍叫‘稍懂,讀三遍叫‘熟讀,讀四遍叫‘略通,讀五遍叫‘精通,讀六遍叫‘專通,讀十遍以上就不再分‘人和‘書,我就是三國,三國就是我。”正因如此,易中天才擁有了站在《百家講壇》上品三國的實力和才華。登上《百家講壇》開講后,他還是每天都在讀《三國演義》。
事實上,易中天15歲就熟讀《三國演義》,這已經算是非常了不起了,但易中天并沒有因此而停止讀書,他每天都在讀,每天都在進步,盡管這種進步是微小的,是旁人用眼睛無法看出來的。我們想象一下,如果他在15歲之后就止步不前了,雖然他在普通百姓中算是一個比較懂三國的人,但他一定不具備登上《百家講壇》對全世界華人品三國的實力。正是在長期的一天天看上去沒有實際意義的堅持和努力下,讓他成了如今的易中天。
認為付出這一份努力沒有意義的人,也一定不會重視另一份努力;認為虛度這一寸光陰無所謂的人,也一定不會重視另一寸光陰?,F實世界中,沒有任何一份努力是白費的,也沒有任何一寸光陰的虛度是無所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