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芳
你的面前擺放著一杯咖啡,想喝的念頭剛冒出來,你的手就已經把咖啡準確無誤地送到了嘴邊。那么,是誰給手下達了指令,讓你端起了咖啡?人們普遍認為是大腦,但最近的研究顯示,事實并非如此。
對科學家來說,這種輕而易舉的行為是很有意思的。早在19世紀,就有眾多科研人員熱衷于該項研究,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兩個德國科學家。他們和大多數人一樣嘗試了非常多的辦法,都以失敗告終,最后不得不采取一個簡單粗暴的方法——電擊獼猴的腦袋。
通過電擊獼猴腦袋,科學家了解到運動和大腦之間的確存在聯系。比如,在電擊獼猴運動皮層背側的一小塊區域時,他們看到獼猴的手指輕微地動了;而電擊腹側方向時,獼猴的腿很快抽動了一下,當時就有人驚呼起來:“動了,腿動了,這個位置控制腿!”
那么,這是否可以證明是運動皮層給肌肉下達了命令?答案是,不可以。眾所周知,我們人體大約有639塊肌肉,為了控制這些肌肉,大腦需要儲存2639條控制指令,這可比宇宙原子的總數還多。假設大腦直接給肌肉下達命令,估計你等到天荒地老,也等不來一杯咖啡。這顯然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
既然無法解決硬核問題,科學家們決定另辟蹊徑。他們轉而關注運動皮層的最基本屬性,希望從中尋找到線索。
在顯微鏡下,科學家們觀察到人的大腦運動皮層上有許多神經元。可以判斷的是,這些神經元跟動作有關聯,可究竟有多少關聯,卻不得而知。
2012年,一個名叫克里希納的科學家觀察到一個奇妙的現象:神經元的活動總是像潮汐一樣發生著周期性變化。他做了大量的實驗,收集了無數個樣本,發現即便物種不同,產生的運動不同,但都能夠保持周期性的變化。因而,運動皮層的歷史狀態會對當前時刻的狀態產生影響。
這太令人振奮了,科學家們為此欣喜若狂,因為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推斷。
為了讓所有人都能夠明白這個結論,克里希納十分貼心地運用富有詩意的“蝴蝶效應”來舉例說明。他通過動態系統的演示,為人們展示了運動皮層的工作模式:當你感到口渴,想抓起咖啡杯的時候,大腦根據口渴的意念反饋判斷要伸手去抓,幾乎在瞬間,一個抓杯子喝水的指令就會產生。而這個指令,以雷霆之勢迅速激活了運動皮層,使運動皮層像機械一般不斷演化,輸出生成的指令來控制手部肌肉。于是,你如愿地喝到了美味的咖啡。
最后,克里希納總結說,大腦并不直接編碼這些指令,而是通過動態演化產生肢體運動。他還說,了解復雜的運動是如何產生的對于人類健康十分重要,可以用于找到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