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允東
摘 要:在經濟社會加速轉型的背景下,美術館發展進入了黃金時期,但是美術館也面臨著新挑戰,美術館如何才能真正帶來藝術普及傳播之效,是當下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本文基于美術館發展現狀,分析新時期美術館的發展應當注重于多維融合,合作對象上可以選擇新技術、社會組織、美術館、城市,加強美術館的文化傳播功能,迎來美術館發展的真正成熟。
關鍵詞:美術館+;多維融合;合作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9-0215-02
當今時代是一個高度開放融合的時代,在經濟社會加速轉型的背景下,美術館的發展也面臨著新機遇、新挑戰。事實上,近十年來,各類公立和民營美術館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可以說我們正在進入美術館發展的黃金期,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潮流和趨勢,對豐富大眾的文化生活大益處。但是,越來越多的美術館是否能真正帶來藝術普及傳播之效?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美術館?
1 美術館的發展方向
基于此,山東美術館提出了“美術館+”的發展理念。所謂的“美術館+”,主要是對美術館資源和社會其他資源的重組整合,推動信息、技術、作品、人才在美術館的交融匯聚,與城市和區域文化形成和諧共生的藝術生態,打造社會性的城市公共空間,成為區域文化生態的建設者和文化生活的推動者。我對美術館未來的發展方向總結起來就是兩個關鍵詞:“開放”、“融合”。
2 “美術館+”的對象選擇
實現“美術館+”的重點在于如何選擇“+”的對象,只有選擇好“+”的對象,才能真正優化公狗文化服務效能,運用一切可以運用的手段和可利用的資源,最大限度地調動公眾對藝術的興趣,提高公眾對美術館的利用率,實現美術館的可持續發展。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
2.1 美術館+新技術
互聯網時代的精神是“共享”,這也完全符合美術館的社會公共性??萍贾ξ幕瘋鞑ナ悄壳拔幕瘋鞑サ闹髁髭厔?,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VR、AR等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和成熟,國內很多美術館都在利用各種技術及合作方式,打造智慧美術館。大家獲取信息的渠道,隨著4G、5G電信網絡和遍布各個角落的WIFI,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也由傳統媒體、互聯網門戶,越來越多地向移動端進行轉變。目前,山東美術館正在與中國孔子基金會合作,通過資金和技術的引入,計劃用三年的時間,初步打造適合新時代觀眾需求的智慧美術館。
一是在線下發力,采用虛擬現實、三維互動等技術,集成圖文、音視頻等展示手段,集虛擬展覽、藏品展示、微信和手機二維碼導覽、線上互動活動、實時直播等功能于一身,精準掌握公眾需求,實現人與物、人與人、物與物的緊密聯系,拓展自身受眾的范圍,向公眾提供更便捷、豐富、便利的服務。在剛剛結束的“為奧運喝彩——國際奧林匹克藝術博覽會”的展覽中,我們推出了全息投影、VR虛擬現實等新技術互動應用,并在展覽過程中穿插進行了多場網絡直播互動,得到了觀眾的熱烈反響。
二是線上推廣。以微信、微博、短視頻為代表的新媒體分眾化的傳播,改變了以往觀眾對美術館館信息的獲取方式,觀眾從以往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了傳播者,甚至是主導者,大家應該也有感觸,現在我們獲取展覽信息的渠道已經轉變為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較少關注傳統媒體新聞。乘上新媒體、自媒體的“快車”,轉變自身角色、拓展傳統功能、提升用戶體驗,似乎是當下美術館的新出路。為此,山東美術館組建了專門的新聞宣傳部門,打造了以官網、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微信小程序、在線直播等為主的新媒體傳播矩陣,改變原先嚴肅、刻板、單向的信息傳傳導,向公眾提供碎片化的多元知識導引。
三是線上線下融合。山東美術館與文化山東、網絡直播平臺進行了合作,打造了“山東美術館公眾教育在線平臺”。將館內一些公共教育活動和臨時展覽推進中小學,并將相關的活動以直播的形式上傳到網絡直播平臺,通過電腦和移動客戶端都可以即時互動參與,還實現了活動材料在線購買等電子商務功能。未來,我們還將以更加開放、平等、包容的姿態,完善網上預約、自助導覽、藏品查閱、餐飲娛樂配套服務指引等服務平臺,為觀眾提供更加舒適、豐富的場景化服務應用。
2.2 美術館+社會組織
隨著展示空間的多元性與介入性,中小學、大學、社區、購物中心、藝術區甚至鄉村都有可能成為公共藝術展示空間,美術館正在走出原有的“圍墻”,越來越社會化,去精英化。策展機制也在呈現出多元化,美術館、博物館自身,創作者、批評家、媒體、高校、藝術機構甚至觀眾等各類第三方機構,都有可能成為美術館的合作方。近期,我們與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山東省扶貧開發基金會、《文化大觀》雜志等社會機構進行合作,在公益基金的資助下,開展了“藝術星期五——山東美術館美術普及課走進全省中小學活動”,并打造了“藝術大篷車”流動美術館,將美術展覽和教育活動輸送到各地各類型中小學,實現了自身服務職能的覆蓋面和深度的擴展。此外,借助山東省“大師引進工程”項目,在聯合省文化廳、省教育廳以及全省各大高校,啟動實施了“青未了——山東省高等學校美術院系應屆畢業生優秀作品展暨劉大為藝術獎評選活動”,從全省高校美術專業學生中發現培養青年美術創作人才。該項目自2014年起正式啟動,每年一屆,旨在全面展示我省高校美術畢業生創作水平,培育優秀青年美術創作人才,在全國率先啟動了美術展覽與藝術教育合作的新模式。四年來,展覽和評選活動日臻完善,參評作品數量和獲獎作品質量均呈逐年上升趨勢,社會反響越來越大,共選拔推薦獲獎作品255件,成功發現和推出了一大批青年美術創作人才,很多作者已經入選全國青年美展等國家級展覽,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
2.3 美術館+美術館
美術館應該借助社會組織的優勢、力量和資源,充分調動社會組織的積極性,挖掘社會組織的潛在功能,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實現跨界聯合,打造美術館聯盟。區域性及跨區域的美術館協作正在成為常態,越來越多的美術館聯盟應運而生。各館以聯合辦展、課題研究、項目合作、教育服務等方式,擴大美術館的朋友圈,實現館內資源與社會資源的流通互動,促進美術館主體功能的發揮和延伸,讓資源利用更有針對性、更具體化,發揮美術館藏品、展覽、教育、交流等資源要素的最大效能。2017年,山東美術館聯合全省主要美術館發起成立了山東省美術館聯盟,立足特色、優勢互補、統籌協調,通過打造建立省內美術館間的“超級鏈接”,不僅實現了區域間協作,還實現了跨界融合搭建美術館公共文化服務新平臺。面對當前風行的共享經濟的理念,我們在未來,也將圍繞“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更多的著力于區域美術館標準化建設,特別是藏品數字化建設,搭建資源共享的統一化云平臺。由于基層美術館展覽資源少,運行資金少,通過一體化的聯盟,也為更好的引進國內外優質展覽資源減輕了各地方館的資金壓力,提升了基層美術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2.4 美術館+城市
美術館的存在是一個區域的文化性地標,我們都希望通過好的展覽、公教活動和環境搭建放大美術館的文化價值,并能夠對周邊進行輻射,全方位多元化的打造該區域文化價值,營造自身發展的良好社會生態。我們應該更多的借鑒商業綜合體的運營理念,努力打造美術館藝術綜合體。通過自身改造提升,山東美術館建設了戶外雕塑群,完善了咖啡廳、餐廳、藝術書店、藝術商店、免費閱覽區等服務設施,與周邊博物館、CBD商業區、社區等機構建立協作關系,努力打造滿足群眾藝術生活需求的“一日藝術空間”,讓觀眾在美術館完成觀展、教育、觀影、藝術體驗、餐飲等綜合藝術體驗。
3 結語
總而言之,美術館在中國還是一個新興的事業,要更好地發揮文化傳播功能,還需要不斷地在策略上進行探索和拓展,在工作方式和方法上不斷改進和提高。只有努力做好各方面工作,不斷為廣大民眾提供豐富多彩的、富有時代氣息的、深受百姓歡迎的文化產品,才能使越來越多的觀眾涌入美術館,迎來美術館事業發展的真正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