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

Before photography was invented, the court painters used to record royal life and various events of the nation. It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of them to record the significant events such as military parade, sacrificial ceremony, and even wars with their brushes. The Grand Military Review by Emperor Qianlong , drew by court painter Giuseppe Castiglione, was an excellent representative of these paintings. It depicted the strong solders and sturdy horses under Emperor Qianlongs rule. Military strengt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In modern days, technology made it possible to record the scenes of a military parade in details; back in the days without such technology, a panoramic yet meticulous depiction could deliver the same visual impact.
在照相技術尚未誕生的年代,宮廷養著一大批畫家,用來記錄宮廷生活和國家大事的方方面面。今天所見的清代宮廷畫家作品中,就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大命題、主旋律的創作。事實上,這正是宮廷畫家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記錄下閱兵、出巡、祭祀、盛典甚至戰爭的圖景,留給后世回望、瞻仰。
譬如閱兵,今天需要由照相機和攝影機記錄一切的場景,在清代,則由宮廷畫家充當攝錄的角色。
《乾隆大閱圖》,是由宮廷畫家郎世寧等人創作、乾隆皇帝1739年在京郊南苑舉行閱兵式的紀實繪畫作品,今天人們所熟知的那幅乾隆皇帝雄姿勃發的騎馬像,殊不知只是全卷很小的一部分。整件作品由《幸營》《列陣》《閱陣》和《行陣》四卷組成,第一卷下落不明,第二卷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第三、四卷則由私人收藏。其中第四卷《行陣》曾在法國拍出2205萬歐元高價,第三卷《閱陣》則在香港以6786萬港元成交。
正如今天的閱兵式一樣,整卷《乾隆大閱圖》的主角是萬千精兵強將。他們裝備精良、整齊劃一,充分顯示出清代乾隆年間兵強馬壯的軍力和繁榮昌盛的國力。借助郎世寧中西結合的寫實技巧,畫面展現出一個個真實、生動的軍將,以及古代軍事力量中不可或缺、同時也是郎世寧極為擅長的作戰工具——戰馬。

郎世寧是清朝鼎盛時期最重要的宮廷畫家之一。與其他只會畫中國畫的宮廷畫家相比,郎世寧的西方美術背景讓他在這種紀實題材的創作中更勝一籌,因而更得皇帝的歡心與賞識。除了這卷《乾隆大閱圖》,另一組展現當時軍事力量的巨制《乾隆平定西域戰圖》同樣由郎世寧帶著幾位外籍畫家分工完成。
乾隆皇帝號稱“十全武功”,平定西域是其在位時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如此大功,自然要完備記錄、大力宣揚。而對于這種激烈、宏大、壯闊的場面,單憑文字記錄顯然是不能讓人滿足的,于是,便誕生了這組共十六幅的戰爭組圖。
十六幅圖景,每一幅都有一個獨立的主題,記錄下當時重大戰役的打斗場面,以及受降、獎賞、凱宴等重大瞬間。除郎世寧外,另三位傳教士畫家分別是王致誠、艾啟蒙和安德義,都是當時乾隆御前的一流畫家。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不僅讓四人合力繪成此壯麗圖景,更將這些圖畫送至遙遠的法國制作成銅版畫,以便永久保存和流傳。
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軍事力量都是國家綜合國力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今天我們通過各種科技手段來記錄真實的細節,而在沒有照相和攝像技術的遙遠時代,這種以全景式繪畫細致描摹一切的做法,同樣具有鮮明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