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評價與測算研究

2019-12-06 20:26:03李恩平張倩
會計之友 2019年23期

李恩平 張倩

【摘 要】 最低工資標準的制定關系著勞動者基本收入水平的維護,探明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問題是科學合理地制定最低工資標準的重要前提。針對山西省及周邊部分省份最低工資標準的適度性進行評價與比較,選取最低工資標準的影響因素進行相關回歸分析,對最低工資標準實施的相對適度水平進行判別并利用ELES模型進一步對各省最低工資標準進行理論測算,結果表明:(1)最低工資標準與職工平均工資、人均GDP、人均消費支出都存在比例失衡的問題,失業率對最低工資標準起著重要的監測與預警作用;(2)五個省份目前實際執行的最低工資標準與理論值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其中陜西省和山西省差距最小,湖北省和河南省次之,安徽省差距最大。鑒于此,提出應該按照發展線水平加快調整省內較低檔次的最低工資標準。

【關鍵詞】 最低工資標準; 適度性; ELES模型

【中圖分類號】 F249.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9)23-0050-07

一、引言

最低工資標準是一種國家以立法的方式參與用人單位工資分配的基本制度。1993年我國開始實施最低工資標準制度,在保障勞動者基本權益、維護社會公平與穩定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17年以來,各地多次宣布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山西省也將一類標準由1 620元上調至1 700元,調整數為80元。但目前這一工資標準是否合理、調整量是否適度成為政府、企業和勞動者都十分關注的問題。因此,需要利用多種與最低工資標準相關的經濟指標對當前最低工資標準的適度性進行評價,對各地最低工資標準進行動態調整,為科學確定最低工資標準提供理論支持和決策依據。

學術界對于最低工資標準問題的研究前期主要集中在最低工資標準的收入效應、就業效應、減貧效應及對企業利潤影響等方面,還有對最低工資標準產生的問題、實施現狀等的研究。近年來學術界也開始關注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評價方面的問題,研究內容涉及適度性評價、標準測量以及測量方法等領域。有的學者將研究對象主要聚焦于一線城市或經濟發達省市最低工資標準的適度性,如汪泓[ 1 ]和張西業[ 2 ]衡量了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的適度水平;趙武[ 3 ]經過測算得出廈門市最低工資標準偏低的結論;李艷和韓兆洲[ 4-5 ]研究了廣州、佛山和深圳最低工資標準實際執行值與標準值之間的差距,也對我國四大一線城市的最低工資標準進行了測算與比較;魏章進和韓兆洲[ 6 ]基于神經網絡測算了廣東省的最低工資標準;劉恩猛和王宣承[ 7 ]利用比重法、擴展的線性支出系統法,測算出了浙江省省級層面的最低工資標準。有的學者主要集中于單一的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判別或測算過程,如謝勇[ 8 ]從重新估計社會平均工資的角度分析了中國最低工資標準的適度性,寧光杰[ 9 ]從企業、勞動者和政府三方利益的角度實證分析了全國287個地級市最低工資標準確定的科學性問題。在研究最低工資標準的適度性方面,學者們側重于研究一線城市或局限于探討不同省份以及全國范圍內最低工資標準的適度性,鮮少有關于山西省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的文獻,更缺乏將相對適度水平評價與理論值測算相結合的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評價體系。

本文借鑒以上研究成果,以山西省及其周邊部分省份(因內蒙古和河北省部分數據的不可得性,選取湖北、河南、安徽三個中部地區省份以及西部地區的陜西省)作為研究對象,對影響最低工資標準的評價指標進行梳理總結,分別探討山西、陜西、湖北、河南和安徽五個省份近年來最低工資標準的實施情況及適度性水平,并利用擴展的線性支出系統法測算最低工資標準的理論值,進而與實際值進行對比,分析實然的和應然的最低工資標準之間的差距,以期推動山西省以及周邊各省建立動態有序、互利共贏的最低工資標準,更加有效地發揮最低工資標準政策的積極作用,推動經濟的快速良性發展。

二、山西省與周邊部分省份最低工資標準實施現狀

隨著勞動保障部2004年3月1日頒布《最低工資規定》,我國最低工資制度日益走向規范化。就全國范圍來看,最低工資標準較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蘇、廣東等東部地區,而地處中西部地區的山西、陜西、湖北、河南和安徽五省,由于經濟欠發達等原因,在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頻率和調整幅度上均遠遠低于一線城市以及經濟發達省份。通過梳理,五省的最低工資標準實施情況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2004年之前,五省最低工資調整次數相對較少

2001—2004年,五省制定的最低工資標準都相對較低,并且每2—3年才調整一次最低工資標準。而陜西省的最低工資標準更是在4年間未曾調整,調整頻率過低。另外由于最低工資制度的初步建立,各地區在政策落實和制定標準上缺乏充分的依據,實施進程相對緩慢。

(二)2005—2010年,五省最低工資標準的增長幅度緩慢

2010年以前,五個省份的最低工資標準都在1 000元以下,且最低工資標準的年均調整幅度都低于200元。其中山西省在五省中年均調整幅度最小,僅僅增加了82.5元;陜西省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率居于五省最高,也只有16.85%;安徽省在2007—2009年最低工資標準未調整且2010年最低工資標準僅為720元,落實最低工資標準政策進度緩慢。整體來看,五省的最低工資實施情況并不盡如人意,最低工資制度還并未引起政府充分的關注和重視。

(三)2011—2017年,五省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數額與增長率均大幅上升,實施情況有所改善

2015年湖北省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數在其歷年調整幅度中達到最大,為250元;山西省和陜西省幾乎每年調整一次最低工資標準,調整頻數高于其他三個省份;安徽省在7年間平均調整幅度達到了266.67元,居于五省之首。較之上一階段,五省的調整力度明顯增強。但由于最低工資制度在中國的實施時間不長,勞動者對自己在最低工資標準方面享有的權利和義務認識程度不足,在面臨企業壓榨、擅自變更最低工資標準等問題時,往往選擇忍讓與逃避的態度,無法充分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山西省與周邊部分省份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評價

(一)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評價指標初設

關于最低工資標準的適度性,國際和立法層面上尚缺少一個嚴格的界定,參考王文靜[ 10 ]的研究文獻,本文的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是指一個地區制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既不阻礙經濟的發展又能夠達到保障職工日常生活的雙重目的。通過確定適度的最低工資標準并及時進行動態調整可以減少社會福利損失,達到理論上和現實中的次優選擇。

我國政府在《最低工資規定》第六條中明確提出“確定和調整最低工資標準,應參考就業者及其所負擔人口的最低費用、職工平均工資、經濟發展水平、就業狀況、城鎮居民消費物價指數、職工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和公積金等因素”[ 11 ]。由此可見,確立最低工資標準主要包括經濟發展、就業狀況、消費水平三個方面[ 12 ]。其中經濟發展水平主要包括人均GDP、職工的平均工資和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就業狀況主要以城鎮就業人員的失業率來反映,消費水平方面以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作為評價指標。具體變量說明如下:

人均GDP: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把握一個國家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重要指標。人均GDP越高,最低工資越高。

職工平均工資:指企業、事業單位以及機關部門的職工在一定期限內平均每人獲得的貨幣工資額。職工平均工資與勞動者的切身利益直接相關,是政府部門在制定最低工資標準時的重要參考依據。

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作為一種宏觀經濟指標,反映了一般居民家庭所購買的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價格水平的變化。一般利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來反映物價具體的變動情況。

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指居民為了購買家庭生活必需品所花費的總支出,包括購買實物和服務的支出。當人均消費支出增加時,為了保證生活質量不下降,最低工資標準也應當提高。

失業率:反映了一定時期內整個勞動人口的就業情況。當失業率較高時說明勞動力市場上供給大于需求,此時的最低工資標準應該較低,因此失業率和最低工資標準預期呈負相關關系。

由于統計數據的滯后性,只能以2016年的數據對2016年最低工資標準的相對適度性進行衡量分析,后續年份在判斷各省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時可依照此評價指標體系來進行初步適度性評價。

(二)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評價模型的設立

為了檢驗職工平均工資、人均GDP、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人均消費支出和失業率對最低工資標準的影響,建立多重線性回歸方程如下:

其中,Y為五省中最高一級的最低工資標準;X1為職工平均工資,X2為人均GDP,X3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X4為人均消費支出,X5為失業率;b1、b2、b3、b4、b5為偏回歸系數,分別表示X1、X2、X3、X4、X5對最低工資標準影響的彈性系數;a為常數項,表示各變量為0時Y的估計值。模型中所有相關數據都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2002—2017)以及各省歷年統計年鑒。

本文利用計量經濟軟件Stata11.0對2001—2016年16年間省際面板數據進行多重回歸分析,對影響最低工資標準的指標進行篩選,建立回歸方程,然后對回歸方程進行檢驗,最后得出結論。表1為回歸方程的運行結果。

在回歸方程的檢驗結果中,職工平均工資、人均GDP、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和城鎮居民的失業率對山西省及其相鄰的陜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的最低工資標準有顯著性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則對五個省份最低工資標準的影響不顯著。以下進一步探討山西省及其周邊部分省份的最低工資標準與相關經濟指標的比例關系。

(三)山西省及其周邊部分省份最低工資標準的初步適度性評價

1.最低工資標準占職工平均工資的比例普遍偏低

最低工資標準占職工平均工資比例的大小反映了低收入職工的基本收入與所有社會職工工資收入的比例,體現當今社會的貧富分化情況。國際勞工組織規定,最低工資通常占社會平均工資的40%~ 60%[ 13 ]。從山西省及其周邊四個省份最低工資標準與職工平均工資的比重變動情況(表2)可以看出2016年各地區最低工資標準占職工平均工資的比例在28%~39%之間,普遍低于國際通行的40%~60%的相對水平。其中陜西省最低,為28.8%,最高的安徽省也只達到38.4%,其余都在30%左右。

2.最低工資標準占人均GDP比值總體較低

人均GDP作為一種宏觀經濟指標,是人們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宏觀經濟狀況的有效工具。世界上最低工資標準占人均GDP的合理比重為58%。從表2可知,2016年,五省最低工資標準與人均GDP的比值在33%~55%之間,總體水平較低,沒有一省達到58%的相對水平。山西省的比值最高,也只是55%,湖北省的比值最低,為33%,陜西省的比值為35%,與世界平均水平還存在較大距離。以上說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山西省及其周邊部分省份的職工并沒有充分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

3.最低工資標準占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值各省差異明顯

人均消費支出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與質量的指標。人均消費支出水平提高,為維持職工基本生存需求的最低工資標準應隨之增加。最低工資標準與人均消費支出的差額越大、比值越高,表明最低工資標準的適度性越合理。

從表2可知,2016年,山西、河南兩省的最低工資標準高于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山西省高出204元,河南省次之,差額為93元。湖北、安徽、陜西三省兩者之間的差額為負值,陜西省的差距甚至高達-134元,說明三省的最低工資標準無法滿足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難以起到保障職工最低消費支出的功能和作用。

從最低工資與人均消費支出的比值來看,除山西省和河南省最低工資與人均消費支出的比值達到100%以上外,其余三個省份都在90%上下浮動,陜西省、湖北省和安徽省的最低工資標準距離滿足人均消費支出還有一定的差距,整體最低工資標準水平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4.最低工資標準與失業率

失業率作為考察社會經濟以及勞動力分配的重要指標,可以據此判斷一定時期內所有勞動者的就業狀況。2001年湖北省的失業率最高,為4%,山西省的失業率最低,為2.6%,其余各個省份的失業率大致維持在3%左右。2005年五個省份的失業率達到最高點,安徽省的失業率甚至高達4.4%。2001—2017年間,五個省份中湖北省的失業率隨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由4.00%下降到2.41%,安徽省由3.70%下降到3.20%。2016年五個省份的失業率較2001年整體有所下降且都在3%上下浮動。盡管回歸模型顯示了最低工資標準與失業率之間的負相關關系,但由于失業率受到多重影響因素的作用,因此無法準確判定失業率與最低工資標準之間的影響機制。不過,失業率作為一個監測與預警指標對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仍有深刻的影響。

總體而言,山西、河南和陜西的工資標準與各指標比較,所得結果相對較好,但也只能保證低收入群體基本的生存需要,難以保障整個家庭的消費支出與發展需要,適度性水平較低,最低工資標準存在進一步上調的區間。而湖北和安徽與各指標比較結果較不理想,最低工資標準的適度性很低,迫切需要采取相關措施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的適度性水平。

四、基于ELES模型的山西省與周邊部分省份最低工資標準測算

通過對山西省及其周邊部分省份最低工資標準與各項經濟指標的比較分析,只能得出五省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的相對水平,還無法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判斷其應該達到的適度水平,下面利用ELES模型對2017年五省最低工資標準的理論值進行測算,通過理論值與實際值的差距分析,進一步探討目前各省執行的最低工資標準的適度性情況。

(一)ELES模型簡介及測算公式

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ELES)是一種需求函數系統,由經濟學家Lunch于1973年在線性支出系統模型的基礎上推出。該系統提出人們對某種產品或服務的需求主要是由人們的收入和各種商品的價格決定,同時人們對商品的需求包括必要需求和超過必要需求以外的需求兩個部分,居民在滿足必要的需求后,再利用收入安排各種非必要的消費支出。ELES模型為:

其中,I表示可支配收入,pt為商品t的價格,dt表示對第t種商品的需求量(分為必要需求和非必要需求兩部分)。ptd0t為必要消費支出,表示消費者為了維持基本生活在某類商品上的最低支出。bt*(I-ptd0t)為超必要消費支出,d0t代表了對第t種商品的必要需求量,bt*表明了消費者對第t種商品的邊際消費傾向。由(1)式可以得到:

將at和yt代入(2)式得到:yt=at+bt*I。運用yt和I的統計數據,可以通過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用最小二乘法估計參數at和bt*,最后計算出各類消費品的基本生存支出:

利用ELES模型,能夠比較科學地測算出各省最低工資標準的理論值。但在測算最低工資標準時,還需要考慮實際贍養系數和經濟發展等調整因素的影響。測算公式為:

最低工資標準=各類消費品基本生存支出總額×實際贍養系數+調整因素 ? ?(4)

其中:實際贍養系數=人均贍養系數×工薪收入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系數。調整因素主要是影響最低工資標準的因素,如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以及職工就業情況、社會發展水平等。本文的調整因素只將職工繳納的最低社會保險費計算在內。

(二)基于ELES模型的最低工資標準測算

1.劃分城鎮居民的收入等級與消費支出的類別

根據統計年鑒將五個省份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按照高低分為五個等級,將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劃分為食品煙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服務、醫療保健和其他商品和服務八大類,然后按照不同的收入階層對每一類商品支出進行回歸分析,最后可得到8個回歸方程:

I代表人均可支配收入;yi=y1,y2,…,y8,分別表示食品類支出、衣著類支出……其他商品和服務類支出;ai表示基本消費支出,即自發消費;bi表示第i類支出的消費意愿,即消費傾向。

2.分解生存線、溫飽線和發展線的消費項目

為滿足居民生存、消費和發展的不同需求,在ELES模型中將最低工資標準分解成生存線、溫飽線和發展線三個層次。生存線支出包括食品煙酒、衣著、居住、其他用品和服務等消費支出,維持低收入者的最低生存需要;溫飽線的支出是基于生產線再加上生活用品和服務、交通通信等消費支出,以確保職工的基本生活需要;發展線支出是以溫飽線為基礎加上教育文化娛樂和醫療保健兩項指標,滿足勞動者更高層次的需要。

3.山西省及其周邊部分省份的最低工資標準理論值測算

(1)計算各項基本消費支出

利用(3)式第i類基本消費支出函數計算山西省及周邊部分省份各類消費品的基本支出,按照生存線、溫飽線和發展線所包含的項目進行加總,將年度數據進行月平均后得到月消費支出。

(2)測算五個省份的最低工資標準

月最低工資標準的平均值=個人月均消費支出×人均贍養系數+最低社保費

各省最低社保費=上一年度全省職工的月平均工資×社保繳費比例

(三)基于ELES模型測算的最低工資標準的動態調整

通常情況下,當年的經濟數據要到下一年才能統計完成并發布,因此直接采用測量方法計算最低工資標準的理論值是不現實的。考慮到以上情況,借鑒韓兆洲等學者提出的最低工資動態調整折衷模型,利用2016年的數據進行動態調整測算2017年度的最低工資標準。

動態調整公式如下:

最低工資標準=上年度最低工資標準+當年應增加的額度

當年應增加額度=上年度不含社保的最低工資標準×(上年度城鎮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增長率+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增長率+上年度人均GDP增長率)/3+當年社保繳費增加額

根據ELES模型運行結果,測得2016年五個省份的最低工資標準,參見表3。

根據表3,測得2017年五個省份最低工資標準的理論值,見表4。

(四)最低工資標準執行值與理論值比較分析

根據ELES模型測算,通過比較山西省及其周邊部分省份的最低工資標準的實際執行值與理論值發現:

一是山西省2017年執行的最高檔最低工資標準1 700元超過了發展線水平的1 492元,省內最低工資標準均值1 490元,超過溫飽線水平且接近發展線水平,省內最低工資標準的設置較為合理。

二是陜西省2017年執行的最高檔最低工資標準1 680元與省內最低工資標準均值1 462元均超過了發展線水平的1 454元,說明陜西省目前執行的最低工資標準相對合理,但執行值與理論值之間的差距較小,最低工資標準有待提高。

三是2017年,湖北省執行的一類最低工資標準1 750元,超過ELES模型測得的最低工資標準的發展線水平的1 440元,但最低工資標準的均值僅高于溫飽線水平,距離發展線水平還有113元的差距,省內各檔最低工資標準之間跨度較大。

四是河南省2017年執行的省內最低工資標準均值1 480元超過了溫飽線的1 464元,且一類最低工資標準1 720元,超過發展線的1 707元。總體來看,河南省目前執行的最低工資標準只能勉強維持省內低收入群體的溫飽需要。

五是安徽省經ELES模型測算得到的2017年最低工資標準與實際值相比,一類城市執行的最低工資標準1 520元超過了溫飽線的1 493元,最低工資標準的均值1 318元,僅僅高于生存線35元,不能保障職工進一步的溫飽和發展需求。

從五個省份最低工資標準的橫向比較來看,陜西省和山西省目前執行的最低工資標準相對合理,其次是湖北省,最后是河南省和安徽省。從各省份最低工資實施情況來看,目前省內最低工資標準的執行值對于一類地區來說較為適度,但對保障省內執行不同類別最低工資標準的人的生活需求來說還有一定的差距,各省應當在現有最低工資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最低工資標準的作用機制進行調整與完善。

五、結論與建議

通過最低工資標準各關聯經濟指標的適度性相對水平評價以及對測算得到的2017年五省最低工資標準理論值進行綜合比較,得出以下結論和建議。

(一)研究結論

一是陜西省最低工資標準的適度性水平最高。與各指標的適度性分析結果顯示,最低工資標準基本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要,陜西省目前最高檔最低工資標準執行值1 680元以及最低工資標準均值1 462元,均達到并且超過了模型測算的理論值。

二是山西省最低工資標準的適度性水平較好。山西省最低工資標準與職工平均工資、人均GDP的比值接近國際水平,最低工資標準能夠滿足人均消費支出,失業率也較為合理。同時,山西省2017年執行的最高檔最低工資標準1 700元達到適度水平,而最低工資標準均值1 490元尚未達到發展線水平的理論值1 492元。

三是湖北省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水平適中。與各項指標相比較而言,湖北省的最低工資標準只能在較低程度上滿足勞動者個人的基本生活,難以保證整個家庭的發展需要。2017年整個省內執行的平均最低工資標準1 327元,實施水平過低,與理論值1 440元有一定差距。

四是河南省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水平較低。2016年河南省最低工資標準的適度性在五個省份中處于中等水平,就2017年最低工資標準測算的理論值來看,河南省執行的較為適度的最低工資標準應該在1 707元以上,而目前省內執行的最低工資標準均值較適度理論值還有227元的差距,未能保障勞動者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五是安徽省最低工資標準的適度性水平最差。從安徽省最低工資標準與各項指標的關系來看,最低工資標準嚴重偏低,并且2017年省內平均工資的實際水平與發展線水平的理論值相差300元以上。

與其他省份相比較,目前山西省最低工資標準設置的適度性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省內最低工資標準的均值1 490元高于其他省份,說明山西省整體工資水平相對較高。相比于周邊部分省份,山西省政府在切實維護廣大職工的合法權益,促進分配公平,維護社會穩定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與保障。

(二)政策建議

一是健全規范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評價體系與測算模型。全國各地在進行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評價與測算時,應當綜合各地實際情況完善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評價指標體系,規范符合當地發展現狀的最低工資標準測算模型,并根據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適時調整測算值,準確把握并努力縮小最低工資標準理論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差距[ 14 ]。國家及政府統計部門也應當對家庭收支、居民消費價格等統計數據進行及時公布,以便為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的評價與測算提供數據支持。

二是明確多方參與制定機制,強化最低工資監管。當前我國對最低工資標準的制定多是政府主導,缺乏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參與。勞動者、企業和專家學者等應當建立完備的多方協商機制,積極加強協商能力建設,共同參與并深入探討最低工資標準的制定,保證其適度合理,滿足實際需要。此外,積極完善最低工資標準的相關法律法規,對企業以各種名義克扣員工工資、延長工作時間等違反最低工資保障規定的行為依法查處并嚴厲懲罰,對屢教不改的企業責令停業整頓,撤銷營業執照,切實約束企業遵守最低工資標準,維護最低收入者的生存權益。同時加強對政府等執政部門的監督,確保最低工資制度的有效落實[ 15 ]。

三是合理調節等級梯度,完善調整機制。政府應努力助推不發達地區以及貧困縣區的經濟快速發展,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使整個省內地區工資差距維持在150元以內,減弱貧富分化程度。各省以發展線水平為目標動態調整省內的最低工資標準,同時根據行業、區域、年齡階段、工作地點推行多檔次的工資制度,切實緩解低收入勞動者的生活壓力。另外,由于最低工資標準的影響因素眾多且調節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應當規范調整頻率,以每年至少調整一次最低工資標準為宜,各地應盡可能將調整時間固定,使企業能夠及時獲知并實施新的最低工資標準,保證相關制度的實施效果。

【參考文獻】

[1] 汪泓.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測算模型的研究[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1(15):9-15.

[2] 張西業.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的合理性:基于最低工資收入者角度的實證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4,28(10):12-16.

[3] 趙武.廈門市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研究[D].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 李艷,韓兆洲.最低工資標準與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廣州、佛山、深圳最低工資標準比較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1,26(11):58-64.

[5] 李艷,韓兆洲.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我國四大一線城市最低工資標準測算與比較[J].西北人口,2012,33(2):114-118.

[6] 魏章進,韓兆洲.基于神經網絡的最低工資標準測算[J].知識叢林,2006(5):148-149.

[7] 劉恩猛,王宣承.最低工資標準的適度性檢驗:以浙江省為例[J].當代經濟,2016,11(31):104-106.

[8] 謝勇.中國最低工資水平的適度性研究:基于重新估算社會平均工資的視角[J].社會科學,2016(2):52-63.

[9] 寧光杰.中國最低工資標準制定和調整依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11(1):26-34.

[10] 王文靜.天津市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探究[D].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11] LEMOS S. Minimum wage effect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 Labor Economics,2008,16(2):224-237.

[12] 王國洪,楊翠迎.我國最低工資標準的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5(1):27-29.

[13] 王美艷.中國最低工資制度的設計和執行[J].宏觀經濟研究,2013(7):18-25.

[14] 吳忠,關嬌,何江.最低工資標準因子測算模型實證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8(10):94-106.

[15] 孫中偉,舒玢玢.最低工資標準與農民工工資:基于珠三角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1(8):45-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久毛片在线播|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无码内射在线|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亚洲床戏一区| 精品国产www|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看国产一级毛片|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日韩色图区|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色婷婷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成网站| 永久毛片在线播|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伊人色婷婷|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欧美啪啪网|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自拍偷拍欧美| 国产一区成人|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h视频在线播放| 四虎永久在线|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日韩高清一区 |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不卡网亚洲无码| 色综合天天综合|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第二区| 永久天堂网Av|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在线网站18禁| 国产拍在线|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国产自在线拍| 亚洲网综合| 色婷婷视频在线| 国产视频入口|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