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長詩英雄史詩"/>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李建毅
從古至今,英雄就是一個時代的力量和正氣高峰的象征。我國從遠古的神話和傳說開始,就充滿著英雄情結。每當說到女媧補天,我們就會想到人類始祖女性氏族部落首領那種縱橫捭闔,與自然做斗爭的偉大英雄母親形象。每當一說到盤古開天辟地,我們就會浮現人類始祖用盡洪荒之力,開疆拓土壯烈畫面。說到后羿射日,我們就會想到人們不畏強暴,敢于抗爭的偉大力量。說到精衛填海,我們眼前就會呈現一個極其弱小,但內心卻極其強大的英雄的怒火在眼前燃燒……總之,人類從遠古開始就凝聚著英雄情結。正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英雄情結,使得詩人內心澎湃著極其壯美的英雄詩歌。故我國著名詩人雷抒雁說:“英雄,自古就是詩人垂青的一個重要題材。”而人們通常把寫英雄題材的長詩歸納為英雄史詩。
如果把古代的最早的歌謠《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作為以自給自足怡然自樂和藐視“帝力”的“英雄”氣概的起點,中國的詩歌英雄情結則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中逐步加強。如戰國時出現了寫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可以說,正是這一首慷慨激昂的詩歌,直抒胸臆,表現了中國人的王霸之氣和呼風喚雨的英雄氣概。當然與西方長篇敘事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等不同的是,由于我國的歷史史料較為完備,故一些宏大的敘事往往以史書記載居多,而以史詩,特別是長詩的表現方式會相對少一些。但這并不是某些評論家所說的,中國缺少英雄情結,缺乏英雄史詩。相反,由于英雄史詩最初是作為口頭傳唱的,作為發展最為悠久和最為完備的漢語言文學率先進入了文明和文字時代,以漢字深厚的信息儲量、漢語的精煉和多重表意,我們的許多英雄詩歌隨時都可以寫成長篇史詩的。同理作為我國的少數民族,由此而產生的英雄情結的史詩則不勝枚舉。如納西族史詩《創世紀》、彝族《俄索折怒王》等完全可以和西方的英雄史詩媲美。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更是產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英雄史詩,如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①臧克家《自己的寫照》②等。而與此相關各個地方也產生了自己區域的英雄史詩,更是無法統計。
經常有人問:現代社會已經是瞬息萬變,科技高度發達,網絡傳媒極其迅速、短視頻泛濫、快餐文學、心靈雞湯、各種短小文學作品圍剿著我們的生活。一切以利益至上,文學則以發表和曝光率作為目標。英雄史詩還有存在的必要嗎?英雄史詩會成為過去式嗎?我的回答是:英雄史詩不僅不會滅亡,而且會一直存在,就如英雄伴隨著人類的存在一樣。只要有人類的存在,就會涌現英雄;有英雄,就會有英雄的史詩。為什么人類會永遠需要英雄史詩,而且英雄的史詩永遠不會在文壇上缺席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來決定:一是英雄史詩的價值所在。二是各類文體本身就存在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分工。三是人們需要在現代科技的支撐下的各種短小文體的發展,同樣也需要具有深度閱讀和含金量高的長篇文體支撐。現在我就上述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是英雄史詩的價值所在。任何事物都會伴隨著其本身的價值而存在,伴隨著其價值的消亡而泯滅。而人類之所以會崇拜英雄,就是因為人類本身就是一個有價值意義的存在。故我國偉大的謀略家黃石公在《三略》里說:“英雄者,國之干,庶民者,國之本。”
可以說,任何一個英雄,從出生到其生命的結束,就其生命屬性來說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兩樣。其閃光點在于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在日常生活中則表現出他們的道德堅守。而這正是英雄的精神價值所在。讀者和社會正是通過歷史學家的史記、文學家的文學作品來知道英雄的事跡。要不然我們是無法知道古代的英雄的。而我正是通過誦讀 《寶林之歌》③后,才知道烈士彭寶林的英雄事跡的。這部長詩總共達2700 多行。共分為九章,連同“引子”和“序歌”一共十一章。與許多無病呻吟的詩歌讓我難以下讀相比,對這部長詩我幾乎是在一天之內把它讀完的。其中主要原因是英雄情結吸引了我。如作者在“序歌”里說:
…… ……
我看見,崛起的高樓,翻騰的海洋
我看見,改革的道路,開放的新星
此刻,我不是虛構動聽的故事
是在展示一顆美麗的心靈
此刻,我不是在描繪斑斕的圖畫
是在復制一幀時代的縮影
我要歌頌客家人的故鄉
培育出大地的嬌子、人類的精英
我要歌頌光輝的時代
…… ……
可以說這一段不僅直抒胸臆,而且大氣磅礴地表現了詩人對英雄、對時代的吶喊。我小時候就曾經為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而感動。或許詩人吳振堯也正是因為他參加自衛反擊戰的特殊經歷,讓他更能感受到英雄的脈搏,故他接下來說:
…… ……
我曾經是個寫詩的戰士
那是在自衛反擊的坑道里
當炮聲漸漸停歇
侵略者滾出國境
摘一朵英雄花放在面前
我的詩魂便帶著鮮血的熾烈
…… ……
讀完這些,于是我感覺到了英雄彭寶林是惠州人民的驕傲,是民族之魂、民族之光和民族之脊梁。和目前社會流行盲目追星、歷史虛無主義相比,今天重溫英雄史詩,恰恰是人們對英雄的呼喚,對民族之魂的歌頌,一個民族只有存在英雄之光,才能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如果說偉大的文學家和政治家韓愈的“文以載道”是從社會教育價值來肯定文藝作品功能的話,那么英雄的史詩則不僅做到了文以載道,而且會讓一個永不磨滅的活生生的英雄豐碑和正義雕塑矗立在人民廣場、人們隨時讓英雄鼓舞著自己的靈魂站立、讓邪惡的勢力無法立足、讓膽怯的人們有了力量成為英雄!所以,當我讀到《寶林之歌》的第七章“勇士碧血,青春花環”:
英雄彭寶林
…… ……
黑社會成員扣動了槍機
他受傷了,他的血在流淌
而他沒有感覺,也聽不清
他流著鮮血喘著氣
他的生命向死亡的路上奔去
他此刻在地板上東歪西倒
兩只手緊緊地抓住歹徒
…… ……
當我們讀完這一段段,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詩句時,看到的不僅僅只是一個英雄與邪惡搏斗的畫面,我們想象中的不僅僅只是一段故事,更是它本身用正義之魂換來的感染力。正是這些實現了英雄史詩巨大的社會價值,我完全可以肯定地說:英雄事跡可以促進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社會價值觀;同時在弘揚社會正氣中為國家的改革和發展保駕護航。只有人人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社會價值觀,才會從根本上降低社會的治安成本。事實上今天無論是惠州,還是全國各地不斷降低的犯罪率正是法制健全,特別是千千萬萬個英雄衛士和全體公民不斷提升自己辨識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社會價值觀的結果。
荊軻刺秦王(插畫)
英雄史詩的藝術價值也是無可估量的。首先英雄之所以能成為英雄絕非偶然。所以英雄往往其本身的成長和英勇事跡就極為豐滿,英雄事跡的本身就是藝術家進行正能量藝術創作的力量源泉。所以偉大的哲學家托·卡萊爾說:社會是建筑在英雄崇拜這個基礎上的。
二是各類文體本身就存在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分工。現在就如一千多年前偉大的文學家曹丕所擔心“文人相輕”變成了“文體相輕”。經常出現各種文體以自己的文體優勢來鄙視其他文體現象。甚至出現了不問含金量,只要閱讀量所謂作品擁有的讀者多,名字在社會叫得響的方式來評論文體的好壞。認為長篇作品,無論是長篇小說,還是長詩會因為讀者的不斷減少而出現消亡。這顯然是一種短視。事實上不是哪個文體就一定是好作品,當然也不是某個文體就不好的問題。作為文學作品,關鍵是作家寫得好不好。同時每一種文體的角色定位和分工顯然是不同的,這就注定了絕大部分的文體都會長期存在。因為要表現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家族,如果沒有宏大敘事的中、長篇小說恐怕很難表現社會宏大場景、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同理,要表現一群英雄人物,或者某一個英雄人物的生活或者英雄生活場景,也就永遠離不開英雄的史詩。所以,為了表現“文革”時期張志新烈士的英雄事跡,我國著名詩人雷抒雁在1978 年寫了英雄史詩《小草在歌唱》:
…… ……
我們有八億人民,
我們有三千萬黨員,
七尺漢子,
偉岸得像松林一樣,
可是,當風暴襲來的時候,
卻是他,沖在前面,
挺起柔嫩的翅膀
肩起民族大廈的棟梁
…… ……
這首詩寫于1978 年,即使到已經過去了40 多年的今天,我們讀來依然充滿了力量。張志新烈士的事跡也可以用散文和小說或者其他的體裁來寫,但要詩人和讀者能直抒胸臆,又能表現那種波濤洶涌的英雄氣概,我認為,英雄的史詩來得更為直接。
同樣當我們再次重溫詩人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的另一段:
…… ……
母親呵,你的女兒回來了,
她是水,鋼刀砍不傷;
孩子呵,你的媽媽回來了,
她是光,黑暗難遮擋!
死亡,不屬于她,
千秋萬代,
人們都會把她當作榜樣!
…… ……
我們不僅依然為英雄的事跡而感動,更會因為英雄的詩歌而獲得力量。而相對于其他文體往往不具備有直抒胸臆,滿足這種在短時間內迸發強烈感情的要求。因此文學作品每一種樣式的存在,無論就其本身意義和社會需求都是不可或缺的。至于韓寒發表的《現代詩和詩人怎么還存在》等認為“現代詩歌和詩人都沒有存在的必要,現代詩這種體裁也是沒有意義的”,街頭巷尾也流行說:詩歌會消亡,認為詩人和長詩沒有存在的必要,這顯然是對詩歌,對文學發展的整體歷程不了解造成的偏頗,或者說是對現代詩歌止步不前及無病呻吟所表達的一種憤懣而已。我們大可不必對此當真。
三是人們需要在現代科技的支撐下的各種短小文體的發展,同樣也需要具有深度閱讀和含金量高的長篇文體支撐。確實隨著高科技不斷地參與,特別是電子媒體的廣泛發展,我們的文學創作獲得了空前的繁榮。上一代作家們出版一本書動輒發行幾萬冊,十幾萬冊,上百萬冊,在我們讀中學時還一直羨慕作家因發表作品或出版書籍而獲得優厚的稿費,而成為“富人”時,到今天早已是時過境遷。除了極個別體制內或兼任大刊的編輯或者因商業運營而成功的作家,還能說得上是成功人士外,大概說到作家,基本上是和“負人”或窮人相提并論了。紙質刊物和書籍的閱讀量正在逐漸減少已是不爭的事實。與之緊跟而來的是當今社會期刊地不斷減少,人們生活節奏的加速。繼而與之形成對應關系的是:作家們紙質刊物的發表、單本書籍的出版數量減少是環環相扣的事情。于是出現了好作品很難發表,非名家的書籍很難賣,作家們辛辛苦苦地寫作,最后墊錢出版,還得請人欣賞,已經成為作家們的心病。于是作家們要么放棄寫作,要么在行業里苦苦支撐。于是一些代表淺度閱讀需求的快餐文化,很快成了部分作家和詩人尋求的突破口。于是這些年各種短小精悍的文體獲得了不少作家和讀者的追捧。于是“微小說”“微散文”“螞蟻小說”“絕句小說”“絕句散文”等各種文體一下子涵蓋了大江南北。與之而來對應的各種研究中心和比賽層出不窮。自封的大家如自封齊天大圣一般。于是便有許多人預言以長而出名的長篇小說、英雄史詩會消亡。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從文化的承載量,尤其是對需要深度閱讀的讀者來說,無論是長篇小說,還是長詩中的英雄史詩本身功能,都是短小微文體無法取代的。如著名詩人臧克家的長詩《自己的寫照》這部長詩第一章寫少年時代的遭際。第二章敘述因參加學生愛國運動受迫害逃往他鄉。第三章記南下赴武漢。第四章憶投筆從戎,參加大革命。第五章描繪戰場上的情景。第六章表現大革命失敗后,在白色恐怖下“我”的悲慘處境。第七章寫返鄉與逃亡。第八章展露國內外風云,呼喊“我”再起來。如詩中寫道:
是什么聲浪從八方涌來
叫著我的名字直喊?
一會又細細地向我耳語,
一會語氣轉成了指點,
忽然變得像三峽的湍流,
挾著憤怒朝我耳中有直灌,
…… ……
整個作品以1000 多行的自傳體來敘述了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感情歷程,整首詩歌以大氣磅礴的氣勢表現時代風云中的個人思想變遷,感情慷慨悲壯。而這些恰恰是一般短微文體無法表現的。
當然,客觀地說,各種短小精悍的文體只要你寫得好,自然不乏大家。古今中外的許多文學大家都曾寫過許多了不起的短小精悍的文體。但這并不能用許多作者的發表次數來判斷其本身的水平。包括各種網絡媒體的快餐文化獲獎并不代表某一個作家的寫作水平。所以我們對各種文體要客觀公正地看。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除了需要在街頭巷尾流傳各種短小精悍的微文體,更需要優秀的長篇史詩和其他長篇文體支撐民族精神,承載時代的文化寶庫。
縱觀以上幾點,我認為無論是哪一種長篇文體,尤其是英雄的史詩不僅不會消亡,而且會繼續發揚光大。暫時的沉寂就如英雄工作間隙的休憩,在時代的號角中,它永遠不會缺席,也不可能缺席。這個世界就如托·卡萊爾所說:“全人類對英雄的崇拜昨天有,今天有,將來也一定有。”最后我將套用艾青的詩歌來說:
為什么,我們對詩歌這塊土地愛得深沉
因為英雄的眼里總含著淚水
為什么,我們對英雄的史詩愛得如此深沉
因為詩人的眼里總含著英雄的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