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像一對隔大洋相望的冤家。1949年新中國建立不久,1950年兩國間就大動干戈。1971年,毛澤東、周恩來與尼克松、基辛格,相互伸手握在一起,為1978年兩國建交開啟了歷史的大門。冤家宜解不宜結,此后風風雨雨40年,兩國關系保持了總體穩定。2018年歲末,耄耋高齡的基辛格在訪華時發出嘆謂:中美關系再也回不到過去了,要重新定位。
美國對華戰略的基本框架,源自于冷戰時期美蘇對立的全球格局。在蘇東集團解體之后,美對華戰略雖經多次調整,但仍將中國視為其全球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對華戰略雖然存在打壓的成分,但基調仍是接觸與納入。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主導的全球虛擬資本主義體系遭受重創,那種由美國提供金融服務、其他國家從事實業生產的全球分工模式對美國經濟與社會遺禍深遠,導致原有的美式全球化體系已經難以為繼。
“回歸實業”成為兩屆美國政府的重要政策,也被視為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經濟根基。為實現這一目標,美國逐步放棄了原有體系下的承諾、責任和做法,試圖以美國本土為中心重構全球產業鏈。在此情況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制造業國家的中國,自然成為美國恢復實體經濟的最大阻礙。
在美國看來,具有完整產業基礎的中國如果加快科技發展、實現產業升級,就可能形成相對獨立的,不再依賴美國技術、市場與投資的經濟體系,不僅難以為美國提供超額利潤,還會成為美式全球體系的終結者。因此,必須及時、果斷地遏制中國的進一步發展。為此,美國必須要改變對華的“納入”戰略,選擇排斥中國、把中國作為主要競爭對手來打壓的戰略。
只有這樣,才能鞏固美國主導世界的力量基礎,扭轉全球力量格局正在發生的不利于美國的重大變化。由此可見,特朗普政府調整對華戰略,是基于全球局勢變化和美國國家長遠利益的戰略抉擇。即使是希拉里上臺,或是其他什么人上臺,美國對華戰略都會做出類似調整。只是調整方式、實施步驟、具體手段上會有細節上的差異。就此而言,美國對華戰略的大調整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