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仁,章慧燕
(廈門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 門診部,福建 廈門 361001)
臨床上,對嬰幼兒行靜脈采血是較有難度、較為棘手卻不可或缺的的護理操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嬰幼兒不配合、易哭鬧不受控制,同時由于尚未發育完全血管較細,此外家屬關心心切要求比較高,這給臨床上的靜脈采血帶來了較大難度和挑戰。臨床上克服嬰幼兒采血難度大、提高采血一次性成功率等問題是廣大醫護工作者切實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目標[1-3]。本研究分析在本院就診的2 312名患兒,從采血工具、采血部位、護理因素、陪伴因素等方面探討在實際操作中如何提高對嬰幼兒靜脈采血的成功率,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一、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2018年11月期間在本院進行靜脈采血的2 312例嬰幼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 260例,女性1 052例。年齡均在0~3歲之間,其中0~1月齡556例,1月齡~1歲840例,1~3歲916例,整體年齡平均為1.5歲。采血量以嬰幼兒的具體情況進行采集,所需血量不等。主要的采血原因包括肺炎、流行性腹瀉、呼吸道感染等常見疾病以及常規的健康體檢。
二、采血器具 采血器具:本院進行嬰幼兒采血主要以一次性無菌7號靜脈采血針為主,少量一次性注射器(5mL、10mL),并根據檢驗項目需要配備相應的負壓采血管。
三、采血方法 目前臨床上采血一般采用:①頭皮靜脈采血,常用的靜脈有顳淺靜脈、頭正中靜脈、耳后靜脈,將患兒仰臥或側臥,由家屬或助手幫忙固定頭部,操作者選擇靜脈穿刺部位,撥開靜脈周圍頭發后用碘伏消毒,頭皮靜脈2~3遍,選擇7號一次性無菌靜脈采血針進行靜脈采血。根據患兒的血管深淺、走向等實際情況沿血管進行穿刺,待回血之后接上負壓采血管采集需要的血液量。采血完畢之后選用棉球按壓針眼。該方法簡單、成功率相對較高,適用于大多數嬰幼兒患者,較為廣泛的被患兒及家屬接受;②股靜脈采血,將患兒置于仰臥狀態,墊高穿刺部位常規消毒后,找到股動脈搏動采用垂直穿刺進入靜脈(刺入約0.3cm),待回血后抽動注射器,抽取需要的血量后拔針,用棉球按壓針眼。③四肢淺靜脈采血,四肢淺靜脈分為雙上肢和雙下肢采血。雙上肢常用靜脈的有頭靜脈、肘正中靜脈、貴要靜脈。一般將患兒的手臂輕放在操作臺上手掌朝上,由家屬固定好,常規消毒之后用一次性無菌靜脈采血針,刺入選中的靜脈進行采血,待采集到所需的血量時用棉球按壓針眼,然后迅速拔針完成采血[2-4,7],雙下肢常用靜脈的有足背靜脈和大隱靜脈。固定和穿刺方法同雙上肢靜脈。
四、判斷標準 采血成果的判定指標:一般采血成果需“一針見血”,即一次穿刺,就可以順利采集到所需的血量。
結果本研究結果發現,2 312例患兒中采血成功的有2 116例,成功率為91.5%,一次采血失敗的有196例,采血失敗率為8.5%,其中患兒和陪護因素造成一次采血失敗的123例,由于護士因素導致一次采血失敗的有73例。
討論一、采血失敗的原因分析 1.患兒因素 嬰幼兒采血時哭鬧亂動導致采血失敗的例子常有發生,分析123例失敗的情況,究其原因如下:①嬰幼兒血管細嫩較為難以辨別,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嬰幼兒肥胖越來越多,皮下脂肪較厚,血管埋藏較深,給采血帶來了困難;②由于疾病(腹瀉、發熱、脫水等)原因,某些患兒的皮膚紅腫、血管不充盈等,加大了采血難度;③心理因素,嬰幼兒遇到疼痛、害怕等情況時較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哭鬧扭動嚴重不配合等,給靜脈采血制造較大的困難[8,9]。
2.護士因素 護士是嬰幼兒采血的直接操作人,是采血成功環節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主要的影響因素有:①采血前準備不到位:對血管的選擇和判斷不充分;溝通不夠,未取得家屬的配合。②技術水平:剛進入工作崗位的護士缺乏臨床工作經驗,可能會因操作不熟練、經驗欠缺等因素造成采血穿刺失敗,或難以達到一針穿刺采集到所需血量,造成一次采血失敗;③心理素質較差:由于患兒的不配合及家長的關心,易造成護士緊張[5,6,8]。
3.陪護因素 一般嬰幼兒生病有2~3的人關心和陪伴,過度的關注和陪伴會給施針護士帶了較大的壓力,對護士的施針情況過度敏感。若患兒施針不能一次成功,其家屬就可能質疑護士的穿刺技術,出現著急、擔心、坐立難安、不斷嘮叨或要求更換護士等,影響采血穿刺成功率。部分患兒家屬對靜脈采血知識不了解,比如進行頭皮靜脈采血時,部分家屬認為會影響嬰幼兒的大腦發育,影響護士的采血判斷和習慣,影響采血的成功率[10,11]。
二、采血的護理對策 1.心理對策 對于嬰幼兒采血這一特殊的群體,①營造良好的采血環境和氛圍較為重要,在醫院的采血室設置卡通可愛的電子宣傳屏或壁畫,引起嬰幼兒好奇、關注,同時盡快安撫哭鬧的小孩避免影響采血;②對于較大的孩子,采血過程中要盡量安撫和滿足自尊心,采用親切、溫柔的聲音不斷鼓勵和表揚其表現,使患兒產生親切感和安全感,盡量做到一針見血;③分散患兒注意力,施針護士可通過講故事,講他喜歡的動畫片、放音樂、提供玩具等方式,在嬉笑中完成采血[9,11,12]。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對嬰幼兒采血時,進行必要的護理對策,可較為順利的完成采血,患兒的表現情況整體較好,少有強烈哭鬧等不配合行為。經過必要的護理,施針護士在采血過程中也有較好的表現,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同時一針見血的概率也大幅提高。
2.護士基本素質的提高 護士作為給嬰幼兒采血的直接操作者,對采血的成功率有直接關系。①護士應提高其基本操作水平,熟練掌握靜脈采血的技術要領。護士在施針時熟練、果斷地根據實際情況準確選擇、判斷血管,用一次性靜脈采血針與皮膚呈15°左右角度,迅速刺入一針見血,提高成功率;②正確判斷患兒的情況,提高采血成功率。根據所需血量科學選擇采血部位,減少重復操作。實踐發現,1歲的患兒一般采用頭皮靜脈較為合理,一般最多能采集到10mL左右血液,可滿足常規的檢查。1歲以上的患兒可采取四肢末端靜脈采血等。③護士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引導嬰幼兒分散注意力,同時要有好的心態,即使一次采血不成功也能迅速調整,沉著冷靜的進行下一次穿刺。④與家屬有效的溝通,使他們意識到配合護士固定好孩子的重要性,是采血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避免再次穿刺,以減少孩子痛苦。⑤護士真誠的態度和良好溝通有利于消除家屬的心理顧慮和取得他們信任和配合,提高采血成功率和護理滿意度。綜上對患兒、陪護、護士進行分析,表明這三方面都是影響患兒采血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其中護士尤為重要。通過提高護士操作水平、做好采血前的準備、與家屬有效溝通、保持較好的親和力、與患兒順暢交流及分散其注意力或通過鼓勵獲得患兒的認可,才能一針見血,不斷提高成功率,提高護理的滿意度,改善醫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