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發展迅速,這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是如何發展形成的,以及未來將有怎樣的發展趨勢,本文將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第三方支付目前主要出現的市場競爭和金融監管方面的問題,通過對電子支付平臺的資金的運營管理模式的分析以及潛在問題的研究,對其未來的發展提出一些見解和建議,在加強第三方支付行業自身理解和持續發展的同時,再加上相關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第三方支付必將成為未來主流的支付方式之一。
第三方支付是一種新型的網絡支付模式,它由有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機構,通過與銀行支付結算系統接口對接和各大銀行簽約最后完成交易的新的支付模式,與傳統交易不同,充當消費者和可信賴機構之間的第三方,主要是通過這種方式來保證雙方的信譽,避免消費雙方對網上交易的不信任并促進交易的完成。
第三方支付公司已被中國人民銀行界定為非金融機構,并已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明確劃分,以區分其服務性質。然而第三方支付雖然并不算是金融類機構,但它在支付領域占據著越來越舉足輕重的地位。第三方支付之所以脫穎而出有兩點重要的原因,其一是便捷性,其二便是安全性,由擔保和賠付來確保收益過程的完成。
目前,中國已有不止五十萬家的大大小小的電子支付公司,提供網上支付服務,約10萬家規模較大,每年處理可達數億次的交易量。此外,超過10萬家網上商店已采用在線支付。 由京東,聚美,蘇寧和天貓等網站牽頭的國內大型電商平臺非常重視第三方網上支付服務。
截止2019年年初,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四十三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互聯網用戶達到8.29億,這個數據比去年增長了3.8%,這個數據每年都在不斷上升但已趨近飽和。
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6.1億,同比增長14.4%,網民使用比例為73.6%。隨著網絡在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增長,電子商務平臺也在蓬勃發展,商務支付環節的重要性引起了廣泛關注,線上支付已經成為網絡購物的首選支付方式。中國互聯網數據網的2018年1月的第三方支付app月活排名,其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整個第三方支付市場由財付通和支付寶占據了主導地位,約各占了一半的地位,合計拿下92.8%的移動支付份額。同時由于支各付企業對線下支付平臺的大力支持以及國家政策扶持,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近年呈現爆發性增長。根據中央銀行公布的數據,第三方支付從2013年的1.3萬億快速增長到2017年的109億,同比增速每年都超過了100%。
對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運營模式進行分類,可以簡單的分為兩類,一類是獨立第三方支付模式,這部分可能不被大多數個人消費者熟知,可以以快錢為代表;另一類就是有交易平臺的擔保支付模式,由支付寶、財付通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平臺模式為例。
獨立第三方支付模式,是指完全獨立于母電子商務網站的第三方支付平臺,這樣的平臺不提供擔保功能,只提供基礎的支付手段、創建相關的支付系統。這樣的平臺前端是各種支付方法的端口,可以供消費者主動選擇,而后端連接著各大商業銀行,直接通過平臺與銀行進行財會上的結賬。這個平臺主要面向B2B和B2C市場的受眾,那些商家或者政府企業可以選擇這種結算方式更為方便。然而我們平常普通個人消費者很少會接觸這種模式的平臺。
獨立第三方支付企業不必須要依托于成型的電商網絡平臺,因此它們比第二類模式的平臺更加靈活,能夠響應不同單位和企業的大客戶定制要求,有利于企業上下游的商務資金周轉,也通過了便捷的付款方式促進了其旗下的消費。這種線上業務規模確實遠不及支付寶以及財付通,但它的線下業務規模十分龐大,和銀行的手續費分成與為客戶提供定制服務的服務費都是它們公司財報的大頭。但是。獨立第三方支付因其信用評價體系的問題易走上同質化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第三方支付現在已經成為電子支付產業鏈中重要的一環,一面與銀行對接,處理交易結算、資金流通、售后處理等一系列工作,同時另一頭與個人消費者和商戶連接,這樣的雙頭連接方式使交易順利完成,第三方支付平臺起到自身的中介作用。因為其收付的快捷性、信用擔保的安全性以及良好的客服服務等優勢,第三方支付為長期阻礙電子商務的發展的信用和現金流交易方面的解決提供了重要平臺和方案。
隨之第三方支付的發展,其平臺與傳統銀行業務發生的沖突和競爭愈演愈烈。如何與各大銀行在競爭搶占客戶的基礎上達成合作,以及在和銀行的談判中降低費率成為商業競爭的關鍵。
我國法律在互聯網金融這類高新科技方面尚無十分完善的條例和規定, 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業務大多在法律邊緣試探,可以看做是互聯網的“灰色地帶”, 所以如何防范法律風險變成了行業發展的至關之問。
第三方支付結算身為非銀行類金融業務,由支付清算組織提供,中央銀行近年來通過對發行牌照來對此進行管理。不幸的是,這些年由于第三方支付業務發展過快導致不同的企業同質化程度高,過度的無序競爭激烈,金融監管部門對支付牌照的管理已經由放”轉“收”,2016年8月的牌照續展時,央行表示原則上不再發放新牌照。同時,央行嚴格加強了牌照管理,對一些本來擁有支付牌照的違規企業進行了嚴查排查,查實企業均吊銷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對違規或同質化嚴重的小型企業進行合并和淘汰處理。據有關數據網統計,至2017年底已有24張牌照被注銷。2015與2016兩年年注銷了5張牌照,而2017年排查更是嚴格,總計注銷了19張牌照。這表示市場上支付牌照正在逐漸減少,剩余的支付牌照更加珍貴,價格不斷上漲,一牌難求。而那些大型金融機構如京東、萬達、唯品會更是不惜斥巨資購買牌照,這些優質企業憑借巨大的流量平臺優勢,獲取優質牌照進軍這個平臺。
第三方支付的出現給支付體系監管提出了全新課題,各機構與商業銀行網絡直接對接致使行業關系混亂,數據的對接不完善,監管層面可利用漏洞較大等問題使現在我國在不斷制定完善相關監管方案。為了便于央行監管,網聯于2016年成立,訖一開始,就改變了之前直連商業銀行的模式,支付機構能夠對接接入網聯再接入央行的支付清算系統,完成整個交易。
完善信用保障體系,擔保保證用戶權益。由于第三方支付市場的低準入門檻低以及缺乏相應的市場監督系統,為了盈利,一些小型支付公司甚至在非法交易領域發展來獲取客戶源。諸如此類的事件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費者對第三方支付的信任,極大的影響了行業積極健康的發展,損害自身形象。行政機關與監管部門在熟悉了第三方支付的業務流程之后合理的對其作出評估,建立完善的信用保障機制,加強監管,在這方面可以向西方的金融體系學習,以此起到監督和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功能。明確監管體系,加強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監督管理。
央行發布的《支付清算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第三方支付平臺提供的在線支付和結算服務屬于非銀行金融服務,但這個報告中對監管機構沒有進行明確的定義。建議可以確定央行機構為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主要監管機構,并肩負著管理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業務、交易和經營業務的工作,以此來減少第三方支付機構在經營過程中的風險。
第三方支付平臺是一個在強烈的市場需求壓力下誕生,受科技發展推動的新興支付平臺,它的運營模式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經趨向穩定,人們也漸漸習慣了網上購物的模式,不再有初期的疑惑和擔憂。第三方支付平臺目前是應對各種支付安全問題和交易信用突破的最理想解決方案,在沒有別的更加突破性的方案出來前。特別是在B2B,B2C等小額支付領域,第三方支付是我們別無選擇的最優解。本文通過分析第三方支付機構平臺的管理模式和問題描述,對未來更加成熟可靠的第三方支付未來發展空間進行一定的預測,針對其發展階段展現的問題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希冀和建議,希望第三方支付企業可以盡可能提高運營效率并規避風險。